查百家姓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平原郡:始建于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后,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汲 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wèi)輝縣。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廉慎堂:晉朝時期明汲,開始的時候任縣里的主簿,廉(廉潔)慎(細心)愛民。一年他們縣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開倉庫賑災(zāi)。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給人家買棺材埋葬。因此人們擁護他,提升當了縣令。著有《家訓》。
集慶堂:康熙年間江西南安府南康縣(今江西贛州)玉堂村明氏族人修建宗祠堂號集慶堂,存有元朝以來廣東、江西、湖北等地譜牒。
助月堂:民國年間武漢地區(qū)漢陽、黃陂、漢川三地明氏族人匯譜修建祖祠堂,號“助月”。
湖北隨州明氏(明玉珍故族旻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西蜀明氏細云洞一家便覽,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韓國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四川西蜀明氏宗譜,著者待考,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國四川、當時居住在朝鮮的明氏?,F(xiàn)被收藏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湖南會同明姓氏族源流,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陜西延安明氏家譜,著者待考,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為籍貫的明氏家族,現(xiàn)主要居住在韓國,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韓國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明氏大同譜,(現(xiàn)代)中朝韓明氏大宗會編,由西蜀明氏宗譜與延安明氏家譜合譜,1986年韓文鉛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韓國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
明氏是一個很復(fù)雜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4%左右。
明氏族人如今在吳興、平原(今山東平原)、江西、湖北、廣東、四川、甘肅張掖等地有分布,在朝鮮、韓國分布的人數(shù)還不少。
平原明氏
兩漢魏晉以來,明氏在平原郡發(fā)展成望族。隨兵部侍郎明雅墓志記載明氏在于漢朝帥部治兵,文武光于秦代,明雅,平原人也。西晉未,“五胡亂華”,平原明氏多災(zāi)多難,經(jīng)歷了后趙、前秦、前燕、南燕等朝代,明氏不屈不撓,始終以發(fā)展為硬道理。然后鮮卑拓跋部又侵,史稱北魏。晉帝南渡,世家大族隨之紛紛南遷到南京地區(qū),明氏一直堅守家園,抵抗北魏的侵入,始終是平原人的領(lǐng)導者之一。南朝劉宋政權(quán)也很依賴明氏在邊境豪族的地位,明僧胤為冀州刺史,駐扎濟南,明僧 皓 為青州刺史,帶領(lǐng)的是子弟兵。最后南撤到淮北地區(qū),明慶符在郁洲 ( 連 云港市 ) 任青州刺史。“明氏南渡雖晚,并有名位,自宋至梁刺史共有六位。”但是南朝政權(quán)又害怕這些青齊豪族的領(lǐng)導者,所以平原明氏南渡之后并沒有一品大員。由此可見,明氏一部分南遷,居于江南;而另有一部分留在平原本地,成了北魏的俘虜。劉宋政權(quán)南撤后,青齊一帶明氏淪為平齊民,被北魏獻文帝下令遷徙平城 ( 山西大同 ) ,并在孝文帝太和年間“例得還鄉(xiāng)”。因此北魏統(tǒng)治下的明氏也有了發(fā)展和壯大,明丕為綏遠將軍、陽平、河澗二郡太守、安城鄉(xiāng)侯;明協(xié),給事中、郡太守;明亮陽平太守,明賚,輔國將軍,瑯琊太守;明范,宣威將軍,遷雕陰太守。綜合以上情況,平原明氏一分為四,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散居各處,終以吳興郡為明氏江南郡望。北朝明氏以洛陽為中心,史書記載的明氏官員也有十幾位,而且根據(jù)多位明氏先人墓志記載,明氏在山西、河南、山東、陜西、河北均有定居。根據(jù)平原明氏世家大族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在后燕朝北撤及滅亡的時候,明氏肯定有官員退到北燕政權(quán)中去,即今日之北京、遼寧地區(qū)。
金陵明氏
南朝自劉宋以來,明氏出任官員多達幾十位,明儼一支就多達二十余人;尤以僧紹公一支更為顯達,皇帝多次征僧紹出仕,他居然避而不見;更以攝山龍峰上的私宅而改為棲霞寺而知名,久歷香火而成洞天福地。山賓公二任北兗州刺史,都督諸軍事,即以文武集于一身,實為一方諸侯;由于他將官糧私自賑災(zāi)而致私宅被封,山賓公哈哈一笑,另買一地而建草廬,連昭明太子也佩服得很。明馀慶日夜苦練武功,其詩中寫“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也承其祖山賓公之傳,二人均為國子祭酒。文武全才也。由于這些資料均為正史記載,并沒有其私第何處,家族居于某鄉(xiāng)。但是根據(jù)僧紹公長子明仲璋任過臨沂令推論,應(yīng)當在南京棲霞區(qū)一帶 ( 臨沂縣僑置在今甘家巷或甘家邊一帶 )。后世北宋朝有參知政事明鎬,葬于祖山——金陵龍山。明鎬為今日江西南康明氏之先祖之一。而根據(jù)鎬公碑志,其先祖山賓公,大藩守。五代后梁 時人 明章,子 孫 有北宋參知政事明鎬,等等.主要分布在 四川省成都,湖北省隨州,江西省南康,上猶,江蘇省 南通市如皋縣,通州市。
湖北省明氏
始祖五代后唐時人 明冕,長子和次子留住通山縣通羊鎮(zhèn),冕公攜 三子移居陽新 縣排市鎮(zhèn),[古代為興國遠灘].子孫有很多,代表人物有 工部尚 書明彥才,等等.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二十多 個縣市.外省也有不少,世系和輩份都很清楚.具體情況查家譜。目前湖北省廣水市太平鄉(xiāng)有集中分布的村落明寨村,目前全村幾乎均為明姓。
韓國明氏
湖北隨州明玉珍在重慶立國,史稱大夏皇帝。兒子明升繼位,敗于朱元璋,被發(fā)配到高麗居住。歸義侯明升遂成朝鮮、韓國一派之始,今日朝鮮、韓國一派子孫有四萬之眾。而且成立了明氏大宗會,編修《明氏家譜》四卷,每年回重慶祭祖。
南陽明氏
根據(jù)各種史料記載,百里奚終于秦國丞相,而墓葬于南陽紫山東南七里,又根據(jù)北齊平原郡將陵縣令明質(zhì)墓志記載,明質(zhì)為南陽人,先祖有晉司徒 ( 相當于丞相,但位高權(quán)輕 ) 、魏太尉 ( 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位尊而無權(quán) )。今日南陽仍有明氏居住。
洛陽明氏
明克讓歸于長安,兒子明余慶在洛陽為官。北周皇帝賜爵歷城伯,隋文帝加進爵為侯;明褒,帶侯加以綸;明 珪 ,大理少卿;明俊,平準署侯,明崇儼,正諫大夫。自北周,隨、唐以來,明氏顯達人物歸于洛陽,史料有幾十位之多。但自唐明皇之后,鮮有聞人。查閱江西南康譜序,其始祖明章,五代后梁時人,葬于金陵龍山,后代分布在江西、江蘇、湖北、四川等地。我派始祖冕公,五代后漢時在皇都汴梁 ( 河南開封 ) 為工部侍郎,年僅二十四歲,據(jù)此可以推斷其先人必在洛陽以及 開封 為高官顯臣。冕公受漢臣派系之累,終隱于湖北通山,陽新。后代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河南、等地,為今日明氏人數(shù)最多者。南宋末年有明泗,河南滎澤縣人,官于廣東南雄州,遂成兩廣明氏一派之始祖,今日子孫有萬人之眾,更有移居香港、臺灣、新加坡、澳大利亞等海外之地區(qū)。
回 族明氏
明末清初,南明小王朝的義士以及回 族中人不服滿清的統(tǒng)治,去其本姓而改姓明氏,居住在貴州,云南,四川,甘肅和寧夏等地,而且形成集中的 “ 明川 ” ,甚至一鄉(xiāng)的人都姓明。至于的蒙古族 ( 元朝 ) ,滿族 ( 清朝 ) ,在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只是名字中有明,但不算明氏。姓氏只能去請教歷史學家了。比如清代的兵部尚書明珠,本為納蘭氏,全名為納蘭 明珠;又比如明瑞,滿族鑲黃旗人。姓氏不是姓明。
綜上所述,明氏自平原郡始分布于全國各地。文有丞相,武有太尉,稱王封侯,代有人出。當今明氏子弟更是人才輩出,文有學者、教授,武有將軍,校尉。特別是在中國的經(jīng)濟建設(shè)中,我明氏也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明氏在西南的分布
云南騰沖一帶,現(xiàn)在有保存完整和重新修建的明氏宗祠,在那里的所有明氏后裔都有明氏家譜,是由明氏泰國一富商組織騰沖、緬甸明氏后人聚集大家共同收集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