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郡望
梁 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quán)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后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xiāng)西北、肥鄉(xiāng)東北一部分地區(qū),后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弘農(nóng)郡:弘農(nóng)郡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nóng)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guān)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陜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qū)。王莽執(zhí)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nóng)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nóng)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nóng)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陜縣(今河南陜縣)。北魏時期又改恒農(nóng)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農(nóng)郡為弘農(nóng)郡,還治弘農(nóng)縣(今函谷關(guān))。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yè)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陜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nóng)郡被徹底廢黜。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于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qū)。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后轄區(qū)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后南朝陳國后曾廢黜,后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zhèn)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涂縣一帶,唐朝時期被并入當涂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xiàn)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
堂號
梁國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弘農(nóng)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談氏族譜二卷,(民國)談吉桓主修,張紹林纂輯,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丹陽黃塘談氏宗譜十六卷,(民國)談節(jié)枋總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丹陽黃塘談氐四修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 談豐璜始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談金培總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武進毗陵談氏宗譜二卷。(清)談龍燮等編,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武進河墩談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談璩朗等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武進河墩談氏宗譜十二卷,(民國)談干懋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無錫談氏宗譜八卷,首二卷,(清)談鼎銘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蘇無錫談氏宗譜,(民國)談家樞編撰,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鉛字排印本,今僅村存第三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浙江常山輝埠鎮(zhèn)楊梅弄馬車粵村談氏宗譜三卷,著者待考,首修于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浙江黃巖黃邑上坊談氏譜稿已曰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三(公元1944年)稿本,今僅存第二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湖南寧鄉(xiāng)談氏五修族譜十四卷。(清)談錫彤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談氏宗譜六卷,(清)談學賢等纂修,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登復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談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二位,人口約五十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31%左右。
談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商丘地區(qū)的宋國。宋國滅亡后,談氏族人大多留居祖居地。
秦、漢時期,有一部分談氏族人北遷到今河北雞澤、永年、曲周等地落戶,這個地區(qū)當時屬廣平郡,后來談氏族人在該地繁衍成為大族,故后世談氏多以“廣平”為其郡望堂號。另外,還有一部分談氏族人西遷至今晉、陜、豫三省鄰界處之河南靈寶落籍,此地古屬弘農(nóng)郡,后來談氏族人在該郡繁衍成為大族,故后世談氏也有以“弘農(nóng)”為其郡望堂號的。而祖居地商丘一帶,漢朝時期屬梁國,故梁國作為談氏之郡望堂號也就毋庸置疑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蕩,外族的入侵,加之天公不作美,談氏族人以上述三郡為中心,除散布于北方大多數(shù)省份外,還南遷至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其他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國期間,談氏族人南遷的情況有增無減,不但使談氏族人繁衍的中心由北方轉(zhuǎn)移到了南方,而且使談氏族人散布于今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更多的南方省份。
宋、元時期,談氏族人有入遷福建、廣東、廣西、云南之地者。據(jù)《無錫談氏宗譜》記載,江蘇省無錫談氏從河南開封落籍無錫,居住于小婁巷已有八個多世紀了,屬于談氏族人定居最久遠的一支。
明朝初期,實行移民政策,把地少人多之鄉(xiāng)的人民移至地多人少之鄉(xiāng)。如江南人充實江淮,江西人充實荊湖,促進了談姓的擴張。
至清朝時期,談氏族人分布之地愈廣,東北、西北等地也都有了談氏人家,連東南一隅的臺灣也有談氏族人入居。大陸解放前夕,江浙之談氏族人有人士隨國民黨敗居臺灣。
如今,談氏族人在全國分布以江蘇省最多,其一省之談氏約占全國談氏人口之45%以上。江蘇、上海、浙江、安徽囊括了全國大部分談姓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