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百家姓舒姓專欄主要介紹舒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舒姓男孩/女孩名字。
  • 舒姓來源
    舒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國之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春秋時期,在今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史稱“群舒”。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姬發(fā)在滅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時所建的封國,皆為子爵小諸侯國。皋陶是傳說中的少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lǐng)之一,主要活動在奄地一帶(今山東曲阜)。虞舜執(zhí)政時期,皋陶曾擔(dān)任負(fù)責(zé)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稱。大禹繼舜為帝后,皋陶亦繼續(xù)受到重用。群舒諸國起先在周惠王姬閬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國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國與徐國之間爆發(fā)的大規(guī)模“婁林之戰(zhàn)”中,乘機(jī)脫離徐國控制而分別復(fù)國。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莊王羋旅(熊侶)首滅蓼舒國;周簡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莊王再滅舒庸國;周靈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楚、吳兩國交戰(zhàn)之際,舒鳩國又被楚康王羋昭(熊居)所滅;其余的群舒諸國在其后也陸續(xù)被滅于楚國。

    滅國后,群舒諸國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氏,稱舒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史記·楚世家》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莒國壽舒,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壽舒,地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店子集鎮(zhèn)黃草坡一帶,是春秋時期莒國之地,為戰(zhàn)略要沖,歷史上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例如在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明日將復(fù)戰(zhàn),期于壽舒。壽舒,莒地。”也就是記載了周簡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齊國與莒國之間著名的“蒲侯之戰(zhàn)”:齊靈公姜環(huán)與莒子相約于明日在壽舒再戰(zhàn)。

    莒國滅亡并被宿敵齊國吞并后,居于壽舒及其周邊一帶的國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壽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舒氏、壽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舒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后有錫伯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r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徐氏、蘇氏。

    ⑵。蒙古族舒穆祿氏,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ru Hala

    《舒氏家乘》長卷。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源流四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秋舒哩氏,滿語為Ciosuri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縣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秋氏等。

    ⑵.滿族書瑪哩氏,亦稱石馬拉氏,滿語為Sumari Hala,漢義“小口袋”,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qū))、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石氏等。

    ⑶.滿族舒佳氏,滿語為S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遼寧新民法哈牛鎮(zhèn))。后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⑷.滿族舒祿氏,源出遼國時期回鶻民族的述律部,滿語為Sulu Hala,漢義“白馬”,世居長白山地區(qū),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蘇氏、徐氏等。

    ⑸.滿族舒爾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梭罕部,以姓為氏,滿語為Surd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⑹.滿族舒發(fā)察氏,滿語為Sufaca Hala,世居綏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察氏等。

    ⑺.滿族舒墨哩氏,滿語為Sumu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⑻.滿族舒穆哩氏,亦稱蘇某力氏,滿語為Sumuri Hala,世居海蘭木(今黑龍江瑗琿黑河鎮(zhèn)對岸海蘭泡)、薩爾碧圖(今內(nèi)蒙古莫力達(dá)瓦達(dá)斡爾族自治旗與鄂倫春自治旗交界處諾敏河中游),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莫氏、舒氏等。

    ⑼.滿族舒克都哩氏,滿語為Sukduri Hala,世居綏芬(今黑龍江綏芬河口岸地區(qū)),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舒氏。

    ⑽.滿族舒嚕氏,亦稱舒穆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石抹部,滿語為Suru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⑾.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沈陽西北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長白山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唐氏、譚氏等。

    ⑿.滿族舒善覺羅氏,滿語為Susangiolo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⒀.滿族舒舒覺羅氏,滿語為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舒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舒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于任姓,據(jù)《左傳》

    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君為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愿以滕君為請。”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不敢與諸任齒---不敢與任姓諸國爭論!

    諸任-----在史籍《左傳》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 舒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運(yùn)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xiāng)、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xùn)|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xué)發(fā)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

    京北郡:亦稱鄧城府、鄧城縣,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qū)。本春秋鄧國地,楚文王滅之而有其地。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鄧,置鄧縣,屬南陽郡。漢因之。更始二年,封王常為鄧王。建武三年,岑彭破秦豐兵于鄧,進(jìn)圍黎丘。晉曰鄧城縣,屬襄陽郡。太元七年,桓沖伐秦,攻襄陽,苻堅遣苻、慕容垂等救之。軍新野,垂軍鄧城,桓沖退屯沔南。晉末僑置京北郡。劉宋大明末,割襄陽西界為實土,鄧縣屬焉。齊因之。永泰初,魏人取沔北五郡,崔慧景等馳救,大敗于鄧城。既而魏主宏攻圍鄧城,齊將曹虎拒守,經(jīng)月不下。梁承圣三年,西魏宇文泰遣于謹(jǐn)?shù)裙ソ辏娭练?、鄧,梁?率眾會之。后周時,鄧城縣廢。唐武德三年,以王世充兄子弘烈據(jù)襄陽,遣李大亮安撫樊鄧,以圖襄陽。大亮遂自鄧城攻拔樊城。貞元末,移臨漢縣治古鄧城,遂為鄧城縣,仍屬襄州。乾寧五年,朱全忠侵忠義帥趙匡凝,敗襄州兵于鄧城。宋亦為鄧城縣。元朝時期省廢。今為鄧城鎮(zhèn)?!赌媳睂硤D》:自鄧城南過新河至樊城?!兑唤y(tǒng)志》:鄧城旁近有牛首、安陽、古城、紅崖、白河、沙河、漁浦、新城、淳河、滾河十城。蒙古圍襄陽,分筑諸城于要津,以絕糧援。故址尚存。又《元和志》:鄧塞故城,在臨漢縣東南二十二里,南臨宛口,阻一小山,號曰鄧塞。孫堅破黃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治舟艦以伐吳。陸士衡《辨亡論》:魏氏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謂此也。《水經(jīng)注》:鄧塞者,鄧城東南小山,淯水經(jīng)其東。王氏曰:此為古鄧國。宋慶元二年,襄陽守臣程九萬請筑鄧城堰,以防金兵沖突,遂為農(nóng)田灌溉之利。鄧城在府東北十二里,古鄧子國?!蹲髠鳌坊妇拍?,楚師圍,即此?!跺居钣洝罚撼?,在鄧城南八里。晉置縣,屬襄陽郡,后廢,歸入襄陽。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虞江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紫陽堂:以望立堂。

    京北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亦稱鉅鹿堂。

    閬風(fēng)堂:宋朝時,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滅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讀書于閬風(fēng)臺,著有《閬風(fēng)集》二百余卷傳世。

  • 舒姓家乘譜牒

    安徽涇縣京北舒氏統(tǒng)宗譜不分卷,(明)舒應(yīng)鸞等修,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旌德東北舒氏宗譜十二卷,(清)舒榮基等修,清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河北大學(xué)圖書館。

    湖南舒氏續(xù)修族譜不詳,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羅漢莊舒氏續(xù)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舒氏零譜不詳,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xiāng)潭臺舒氏族譜十四卷,(清)舒懋輔、舒介瑞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xiāng)上湘舒氏續(xù)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鶴山鵪城舒氏族譜不分卷,(清)舒良弼撰,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云南省圖書館。

    四川屏山舒氏宗譜三卷,(清)舒道觀輯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竹坳舒氏支譜二十卷,(清)舒立濬、舒立淇纂,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縣檔案館。

    舒氏頃公通譜十三卷,(清)舒均文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縣檔案館。

    (浙江臨安)廖昌舒氏宗譜,(清)舒世仁等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文苑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旌陽舒氏宗譜十二卷,(清)舒榮基、舒昌修,清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永康永川舒氏宗譜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永康永川舒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九卷。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東陽雙巖舒氏宗譜八卷,(清)舒正槐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東陽雙巖舒氏寬敞譜,著者待考,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五~七卷。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湘張?zhí)兑际媸先拮遄V,(清)舒介騏等纂修,清朝年間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五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金華京兆舒氏過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五卷?,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浙江慈溪莊橋舒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舒厚行修,民國十七(公元1928年)試墨堂鉛字排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蘭溪午塘平陽五湖舒洪宗譜十八卷,(民國)邵升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和平鄉(xiāng)。

    浙江蘭溪平陽五湖舒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存一冊)。

    舒氏家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增補(bǔ)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舒氏太房續(xù)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京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品稍差,特大、特厚。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長沙石渚舒氏譜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平陽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湖南舒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現(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東陽雙巖舒氏壽房己譜不分卷,(民國)舒時勇等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殘本?,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湖南舒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卷首?,F(xiàn)被收藏在檔案館。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水南村舒氏宗譜,著者待考。

  • 舒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62%左右。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國滅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復(fù)國后的舒國再次被楚國滅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均以安徽廬江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漸昌盛為舒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廬江。并有舒姓子孫逐漸播遷于當(dāng)時楚國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帶。

    始皇統(tǒng)一六國,不久又為高祖劉邦所滅,秦漢均為統(tǒng)一的國家,時長安(今陜西西安)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孫遷居該地,并逐漸興旺昌盛起來,因該地長期屬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孫有以京兆為其郡望堂號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來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東漢時,舒姓才有人散見于史冊,其中的東漢義士舒邵兄弟為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三國時,陳留人舒燮播遷江南。兩晉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避居江南之舒姓漸多,并與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開始成為南方大姓之一。此際,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漸多。

    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更促進(jìn)了北方舒姓的南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舒姓日盛,從這些歷史名人的籍貫來分析,可以知曉舒姓已播遷繁衍于今浙江之東陽、慈溪、余姚、奉化、寧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時,今福建、云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動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山東等地。之后到清中葉,舒姓分布之地更廣,并有渡海赴臺,遠(yuǎn)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約占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diǎn)零七六。

  • 舒姓男孩名字推薦
    舒憐力  舒兆蓮  舒桂蘭  舒康益  舒孟群  舒不了  舒可心  舒靖童  舒佳淇  舒檀壬  舒勢凡  舒宇軒  舒玉陽  舒嘉軒  舒柳紋  舒柳雯  舒智敏  舒博涵  舒鵬健  舒博文  舒繹鏹  舒旸鏹  舒南少  舒俊升  舒苳茞  舒乙競  舒乙恩  舒恩強(qiáng)  舒乙城  舒辰生  舒國欽  舒啟嘉  舒新程  舒星程  舒星淇  舒振鳴  舒煜涵  舒菡樂  舒竹葉  舒涵筠  舒菡筠  舒月菡  舒月涵  舒玥涵  舒樂涵  舒稔瀨  舒馨閱  舒玉勝  舒玉軍  舒玉堂  舒金璋  舒金朝  舒金麟  舒金殿  舒維維  舒金翼  舒金豪  舒金閣  舒金賀  舒金盞  舒金正  舒金庸  舒金濤  舒金展  舒金山  舒金璽  舒金霖  舒金子  舒翼宗  舒飛龍  舒博天  舒家煒  舒幫清  舒宏應(yīng)  舒周陽  舒煒翔  舒梓軒  舒大山  舒夏昱  舒建荇  舒志勇  舒志彬  舒志富  舒志緯  舒志喜  舒志宥  舒樂熙  舒樂樂  舒思齊  舒文暢  舒丹一  舒上瑞  舒一檬  舒上樂  舒蓉冠  舒文陽  舒木晗  舒遠(yuǎn)釗  舒鈞宇  舒梓安   查看更多舒姓男孩名字
  • 舒姓女孩名字推薦
    舒萩馨  舒纓霓  舒鄔濘  舒蔣濕  舒纓鵑  舒菡妍  舒馨妍  舒瑜妍  舒羅萱  舒士樂  舒艾爽  舒其爽  舒雅康  舒礤靜  舒雅澤  舒可可  舒小林  舒雅藍(lán)  舒雅蘭  舒雅嵐  舒星月  舒雅琦  舒思靜  舒曉雯  舒婭婷  舒勤平  舒瑀格  舒妍錡  舒妍靜  舒柃潔  舒麗萱  舒佩榮  舒雅南  舒星辰  舒雅楠  舒雅星  舒星雅  舒劉歡  舒雅湳  舒雅囡  舒雅男  舒麗丹  舒玉蘭  舒韻楠  舒煜雪  舒熙雯  舒睿汐  舒思睿  舒若卿  舒若曦  舒若晨  舒彩妮  舒昕雯  舒宛昕  舒瀟瀟  舒風(fēng)霞  舒姣霞  舒曉霞  舒金花  舒朝霞  舒春霞  舒矯霞  舒嬌霞  舒佳佳  舒小霞  舒丹霞  舒丹丹  舒夢惠  舒夢慧  舒雅麗  舒雅莉  舒婭莉  舒嫻妍  舒雨馨  舒雨欣  舒雨茵  舒雨雪  舒蓓蕾  舒鳳霞  舒雨鶯  舒芷芯  舒樂菱  舒瑾嵐  舒瑾絢  舒瑾渲  舒烯雯  舒諾淑  舒諾熙  舒諾涵  舒諾瀅  舒諾穎  舒諾宸  舒熙昱  舒熙愫  舒婭熙  舒暄妍  舒怡穎  舒怡潁  舒熙紋  舒芮汐   查看更多舒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