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ān

百家姓宣姓專欄主要介紹宣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宣姓男孩/女孩名字。
  • 宣姓來源
    宣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謚號為氏。據(jù)《風俗通義》載,周厲王之子靜,繼位后為王四十六年,死后謚號為“宣”,稱為周宣王。其支氏子孫有以“宣”為氏者。
    出自子姓。以謚號為氏。春秋時宋國君主名力,在位十六年,死后謚號為“宣”,其后亦有宣氏。
    據(jù)《通志·氏族略·以謚為氏》所載,為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僑如之后。僑如謚“宣伯”,其支孫以謚為氏。
  • 宣姓郡望堂號

    東郡:東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qū)。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qū)。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后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并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時期衛(wèi)國軒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秦、漢之際為濮陽縣,屬東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漢、魏時期為東郡治所。晉朝時期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期改郡,并分濟陰郡之一部分給濮陽郡,治所均在古濮陽。北魏時期移濮陽郡治所于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朝時期改為濮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渭縣、濮陽市、范縣、山東省濮州縣、郭城縣一帶地區(qū)。唐朝時期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晉夾河苦戰(zhàn),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后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濮陽一帶是黃河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始平郡:西晉時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市一帶地區(qū)。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漢時期的吳國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南宋孝宗趙昚(趙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為寧國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為宣城縣。1952年1月,宣城專區(qū)撤銷,轄縣并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qū)。1980年2月,蕪湖地區(qū)改名宣城地區(qū)。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1987年8月15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地區(qū)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qū),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qū)域為宣州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區(qū)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qū)。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堂號

    始平堂:以望立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

    濮陽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 宣姓家乘譜牒

    江蘇江陰暨陽大部鄉(xiāng)宣田宣氏宗譜四卷,(民國)宣鉅誥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江陰開化魯村水口宣氏宗譜三卷,(清)宣漢云、宣元愷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江蘇江陰暨陽開化宣氏宗譜六卷,(民國)宣祥夫修,鄭佳燾纂,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鄞縣馬湖宣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蔣國權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積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譜二卷,(清)宣學文、宣永標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縣清退辦公室。

    江蘇江陰暨陽宣氏宗譜,(民國)宣桂鶴等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浦江云陽宣氏宗譜,(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

    浦江云陽宣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宣正喜等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陽宣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宣藎臣等纂,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陽宣氏宗譜,(清)宣正銘等纂,清光緒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陽宣氏宗譜,(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江蘇暨陽大部鄉(xiāng)宣田宣氏宗譜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江蘇暨陽宣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二卷。

    江蘇暨陽宣氏宗譜兩卷,(清)宣中禮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二卷。

    江蘇暨陽宣氏宗譜,清朝年間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蘇暨陽善溪宣氏宗譜,(清)宣鶴千等纂,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蘇暨陽善溪宣氏宗譜,(民國)宣繼善等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繼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到2009年1月為止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蘇暨陽厚溪宣氏宗譜,(民國)宣炳森等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

    江蘇暨陽善溪宣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宣必壽纂,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繼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

    江蘇暨陽厚溪宣氏宗譜,(清)宣大備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無為縣濡湏宣氏宗譜,(清)宣祝三等纂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鰲桂堂署字號木刻活字印本,到2015年3月止僅存八冊,卷二與卷三各一冊,卷四、五、七各二冊。

  • 宣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陜西省咸陽、戶縣一帶,河南省濮陽縣、滑縣一帶。
  • 宣姓男孩名字推薦
    宣雨澤  宣夢炎  宣瑾瑜  宣金杭  宣梓航  宣俊云  宣子岳  宣辰亦  宣辰樂  宣梓涵  宣余安  宣德罄  宣韋霆  宣韋淪  宣韋添  宣韋彤  宣韋洛  宣韋源  宣震俠  宣韋泊  宣韋滐  宣韋鳴  宣偉汶  宣韋汶  宣韋雯  宣韋聞  宣偉聞  宣偉雯  宣偉文  宣君浩  宣伶輝  宣雯博  宣伶聰  宣零飛  宣翎飛  宣凌飛  宣伶飛  宣霆亨  宣偉霆  宣伶亨  宣凌亨  宣淩聰  宣偉卓  宣凌聰  宣志偉  宣思聰  宣凌鏗  宣小松  宣鑫蕾  宣佳藝  宣逸謙  宣逸辰  宣芳蕊  宣添麟  宣謹鑾  宣云金  宣恩武  宣顏晨  宣樂天  宣進朋  宣建永  宣度翔  宣云天  宣繹哲  宣之力  宣景曦  宣彥鈞  宣彥晶  宣彩書  宣奕凡  宣海云  宣浩竣  宣濱佳  宣榮奮  宣粵杰  宣文瑞  宣行聲  宣松濤  宣明成  宣光閣  宣冰清  宣君慈  宣哲睿  宣昊成  宣振山  宣樹策  宣榮旨  宣彥皓  宣信江  宣毅超  宣人瀘  宣新睿  宣云鑫  宣曉平  宣知洋  宣顏濱  宣景程  宣宇朋  宣棟予  宣仲春   查看更多宣姓男孩名字
  • 宣姓女孩名字推薦
    宣雨菲  宣雨琳  宣雨馨  宣雨彤  宣貝貝  宣冬梅  宣曉曉  宣靈飛  宣靖月  宣靜依  宣淑倩  宣淑娥  宣靜嫻  宣靜宜  宣秀梅  宣成英  宣敏玉  宣雨霏  宣雪慈  宣翠梅  宣桂霞  宣呵怡  宣雨柵  宣雨桐  宣雨楚  宣娟娟  宣瑛瑛  宣瑤楠  宣楠瑤  宣雨葶  宣珠芬  宣雪晴  宣雪琴  宣雪芬  宣靜蓉  宣簫玉  宣雁媛  宣雨含  宣驍玉  宣雨婷  宣雨岑  宣英英  宣伯霞  宣俏瑤  宣迦倩  宣杞瑤  宣錦瑤  宣欣婷  宣雨溪  宣雨艷  宣雨莛  宣妍青  宣榮花  宣雅青  宣雅馨  宣雨亭  宣佳麗  宣詩妍  宣雅木  宣雅酌  宣雅雯  宣鳳麗  宣頡婧  宣雅欣  宣雅真  宣雅茗  宣曉麗  宣小麗  宣傲雪  宣雅姿  宣雅嫣  宣雅恣  宣雅文  宣瑩盈  宣怡盈  宣惠燕  宣雨曼  宣雨朋  宣怡帆  宣凌燕  宣雁寧  宣雁敏  宣雁月  宣耀文  宣燕麗  宣雨晴  宣彩燕  宣銹珺  宣錦藍  宣沛怡  宣雨欣  宣沛瑤  宣閨朦  宣阿英  宣阿蓉  宣未娟  宣莉馨  宣燕萍  宣怡欣  宣兆穎   查看更多宣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