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譜牒介紹
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世系的書,有“家譜”、“族譜”、“宗譜”、“家乘”等名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并無多少區(qū)別。譜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為有了甲骨文,于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記錄下來了,這實際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譜。到周朝的時候,已經(jīng)設置了專寫王室家譜的史官,有了我國最早的譜牒著作《世本》。譜牒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為后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司馬遷寫《史記》就從中得到很大幫助?!妒酚?middot;太史公自序》中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于茲,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譜
修譜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個家族沒有族譜,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連先人是誰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談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過得越久,子孫后代不通采往,親情就會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譜看得很重,認為國無史就會有失國政,家無譜就會有失家法,國史、家譜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蘇洵曾經(jīng)說:“人家三世不修譜,則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認為修譜能夠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說:“古之貴乎譜者,非特以著世次,紀官位,而夸于人也。蓋將使后人觀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澤之廣狹,而益思所以自立云爾。”
廖姓族人歷來重視修譜工作,如張廖家族謹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規(guī)定:“遷籍外出,姓張姓廖聽其自便,然必須修譜,庶幾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譜之宗—旨也,子孫分布雖遠,序譜一查,天下猶一家焉。”
族譜的倡修以歐陽修、蘇洵最為得力,他們不僅親自編寫本族的家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他們的譜法、譜例影響很大,成為后來族譜形式的規(guī)范。
從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來看,年代是相當?shù)木眠h。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國,召伯廖雖然不是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應該算是貴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寫《離騷》,開篇就是敘述家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測,最遲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記錄,盡管名稱不一定叫譜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國爭霸,七雄并起,像廖國這類小國陸續(xù)被大國所兼并,且不說淪為奴隸,起碼諸侯、貴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讀書人隱姓埋名都惟恐來不及,能夠顧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會很多。漢代廖姓出了個名人廖扶,人稱北郭先生,教過許多學生,算是鳳毛麟角了。此后,歷三國兩晉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會動亂,而廖姓從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傳下來,實屬不易。雖因時代久遠,其中不免有錯亂的地方,但其價值仍然十分珍貴。
唐宋時期,廖姓人文蔚起,譜牒隨之而興。從唐代天寶年間廖琳碹所撰譜序來看,《虔化廖氏族譜》當是現(xiàn)在確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譜。既有譜序,族譜的存在也就無容置疑,只是可惜現(xiàn)已失傳。宋代廖姓人修譜的盛況,從歐陽修、朱熹、陸九淵、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國,可以說是舉國上下,無族無譜。
家譜體例
從家譜的體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guī)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
從編排體例上看,盡管在門目設置和內容詳略上不盡一致,但就整體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說來大都有譜名、譜序、凡例、譜論、恩榮錄、圖像、源流考、五服圖、世系表、仕宦記、家傳、祠堂、墳塋、族產(chǎn)、族規(guī)、昭穆、后跋等內容。如民國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監(jiān)修,廖佩鎏等編纂的《惠陽廖氏家譜》,全書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載宗支譜,內分族姓源流、宗圖及各地始祖簡明圖等;次載恩榮譜,內分進士、舉人、貢生、仕宦、封贈、文學、國學、學校畢業(yè)、保舉,及捐納、旌節(jié)、耆壽等目。下卷首載墳塋譜,內述各代墓域;次載藝文譜,內分經(jīng)、史、子、集四目;次載家傳譜;末載雜錄譜。清宣統(tǒng)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譜》 18卷,卷一至四譜序、碑記、傳記、壽序、墓志銘,卷五至十四齒錄,余卷為宗規(guī)、墓圖、祠堂記、祭田、契約、四禮、山圖等。民國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譜》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紀表,卷四傳狀、碑銘,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陸九淵、廖鴻章撰文。 ”
族譜詩一
作者:廖鴻章
源頭深處話流長,本固根繁萬代揚。敦義人倫明上下,家興孝友樂虞唐。
天倫莫大尊親至,人道當歸太古常。幸得名公文敘譜,筆端花彩永生香。
族譜詩二
作者:廖文旦
武威世德綿千載,衍秀分支緒萬重。五嶺東南聯(lián)一氣,八閩遐邇舊同宗。
淵源悠遠傳忠孝,恩義周全篤友恭。還望光前無遏佚,根深實固比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