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米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qū)的農(nóng)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槽由若干節(jié)成弧形的石槽連接成一個大圓圈,碾磙是用堅石打磨成車輪狀的兩個石盤構(gòu)成,然后靠碾架固定分前后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壯的直木從碾圈的中心牽出,控制碾磙始終繞著碾槽運轉(zhuǎn)。碾磙靠牛來拉動。碾米時,先把稻谷均勻的倒入碾槽,然后駕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揮鞭驅(qū)牛,牛走磙動。石磙在碾槽里不斷地對稻谷磨碾,直到殼破米出糠成細粉。這樣,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轢子磨破大部分谷殼,既可縮短碾米時間,又可減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時間大約二三個小時。石碾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一般兩三個屋場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設(shè)在幾個屋場的中心地點,隔人戶較遠,為的是幾個屋場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圍一般都有大樹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時人畜被烈日暴曬。上世紀60年代糧食都是由生產(chǎn)隊統(tǒng)一按時發(fā)放的,碾米活兒就比較集中,農(nóng)戶為搶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則就可能要餓幾天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