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薇甘菊((學(xué)名:Mikania micrantha),也稱小花蔓澤蘭或小花假澤蘭。原產(chǎn)于中美洲,現(xiàn)已廣泛傳播到亞洲熱帶地區(qū),如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尼泊爾、菲律賓,以及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所羅門、印度洋圣誕島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包括斐濟、西薩摩亞、澳大利亞北昆士蘭地區(qū),成為當今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危害最嚴重的雜草之一。大約在1919年薇甘菊作為雜草在中國香港出現(xiàn),1984年在深圳發(fā)現(xiàn),2008年來已廣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該種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中文名稱:
薇甘菊
外文名稱:
South American Climber,Mile-a-minute Weed
別稱:
小花蔓澤蘭、小花假澤蘭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屬:
假澤蘭屬
拉丁學(xué)名:
Mikania micrantha
命名者:
Kunth
形態(tài)特征
薇甘菊為多年生草質(zhì)或木質(zhì)藤本,莖細長,匍匐或攀緣,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幼時綠色,近圓柱形,老莖淡褐色,具多條肋紋。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4.0~13.0 cm,寬2.0~9.0 cm,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漸尖,邊緣具數(shù)個粗齒或淺波狀圓鋸齒,兩面無毛,基出3~7脈;葉柄長2.0~8.0 cm;上部的葉漸小,葉柄亦短,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枝端常排成復(fù)傘房花序狀,花序漸纖細,頂部的頭狀花序花先開放,依次向下逐漸開放,頭狀花序長4.5~6.0 mm,含小花4朵,全為結(jié)實的兩性花,總苞片4枚,狹長橢圓形,頂端漸尖,部分急尖,綠色,長2~4.5mm,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的小苞葉(外苞片),長1~2mm,花有香氣;花冠白色,脊狀,長3~3.5(-4)mm,檐部鐘狀,5齒裂,瘦果長1.5~2.0mm,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體,冠毛有32~38(-40)條刺毛組成,白色,長2~3.5(-4) mm。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和太平洋諸島嶼、毛里求斯、澳大利亞、中南美洲各國、美國南部。中國廣東,香港,澳門。
生物特性
不同種群的薇甘菊其染色體類型不同,有的種群為二倍體,有的為四倍體(這是薇甘菊生存力極強的原因之一)。薇甘菊從花蕾到盛花約5d,開花后5d完成受粉,再過5~7d種子成熟,然后種子散布開始新一輪傳播,所以生活周期很短。開花數(shù)量很大,0.25m²面積內(nèi),計有頭狀花序達20 535~50 297個,合小花82 140~201 188朵,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8.4%~42.8%。薇甘菊瘦果細小,長橢圓形,亮黑色,具5“脊”,先端(底部)一圈冠毛25~35條,長2.5~3.0mm,種子細小,長1.2~2.2mm,寬0.2~0.5mm,千粒重0.0892g。此外,薇甘菊莖上的節(jié)點極易生根,進行無性繁殖。
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長緩慢,在1個月內(nèi)苗高僅為11cm,單株葉面積0.33cm²。但隨著苗齡的增長,其生長隨之加快,其莖節(jié)極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營養(yǎng),故其營養(yǎng)莖可進行旺盛的營養(yǎng)繁殖,而且較種子苗生長要快得多,薇甘菊一個節(jié)1天生長近20cm。 在內(nèi)伶仃島,薇甘菊的一個節(jié)在一年中所分枝出來的所有節(jié)的生長總長度為1007m。由于其蔓延速度極快,故有些學(xué)者稱其為“一分鐘一英里的雜草”?;ü?在廣從8月至翌年2月。
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薇甘菊種子在25~30℃萌發(fā)率83.3%,在15℃萌發(fā)率42.3%低于5℃、高于40℃條件下萌發(fā)極差。光照條件下有利于種子萌發(fā),黑暗條件下很難萌發(fā)。種子在萌發(fā)前可能有一個10d左右的“后熟期”。種子成熟后自然儲存10~60d,萌發(fā)率較高,貯存時間越長,萌發(fā)率越低。
危害狀況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適生地攀援纏繞于喬灌木植物,重壓于其冠層頂部,阻礙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繼而導(dǎo)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在中國,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主要對當?shù)?~8m以下的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郁閉度小的林分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嚴重的喬木樹種有紅樹、血桐、紫薇、山牡荊、小葉榕;危害嚴重的灌木樹種有馬纓丹、酸藤果、白花酸藤果、梅葉冬青、鹽膚木、葉下珠、紅背桂等;危害較重的喬木樹種有龍眼、人心果、刺柏、苦楝、番石榴、樸樹、荔枝、九里香、鐵冬青、黃樟、樟樹、烏桕;危害較重的灌木植物有桃金娘、四季柑、華山礬、地桃花、狗芽花等。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澤蘭,生長迅速,不耐蔭,通過攀緣纏繞并覆蓋附主植物,對森林和農(nóng)田土地造成巨大影響。由于薇甘菊的快速生長,莖節(jié)隨時可以生根并繁殖,快速覆蓋生境,且有豐富的種子,能快速入侵,通過競爭或他感作用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長。在馬來西亞,由于薇甘菊的覆蓋,橡膠樹的種子萌發(fā)率降低27%,橡膠樹的橡膠產(chǎn)量在早期32個月內(nèi)減產(chǎn)27%~29%;在東南亞地區(qū),薇甘菊嚴重威脅木本植物,油棕、椰子、可可、茶葉、橡膠、柚木等都受危害。由于薇甘菊常常攀緣至10m高的樹冠或灌木叢的上層,因此,清除它時常傷害附主作物。
在廣東內(nèi)伶仃島,發(fā)育典型的白桂木-刺葵-油椎群落常綠闊葉林,幾乎被薇甘菊覆蓋,除較高大的白桂木外,刺葵以下灌木全被覆蓋,長勢受到嚴重影響,群落中灌叢、草本的種類組成明顯減少。疏林樹木、林緣木被薇甘菊纏繞,出現(xiàn)枝枯、莖枯現(xiàn)象,呈現(xiàn)明顯的逆行演替趨勢。
防治措施
使用除莠劑“草壩王”(Bentazon )和“毒莠定”(TORDON)處理薇甘菊種子,使用藥劑濃度為0.4%的“草壩王”、0.2%的“毒莠定”。
使用70% 嘧磺隆(Sulfometuron Methyl),商品名森草凈,用藥量為0.1g/m²,用水稀釋2500倍噴施。施用森草凈應(yīng)注意避開其他敏感植物(如葉榕、野貯麻、馬櫻丹等喬灌木及其他菊科、十字花科、禾本科植物),以免受藥害。
利用田野菟絲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田野菟絲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使薇甘菊的覆蓋度由75%~95%降低至18%~25%,較好地控制薇甘菊的危害,且不會對樣地內(nèi)其他植物如重要的果樹,糧食作物,蔬菜及其他園林綠化植物造成傷害。
利用紫紅短須螨控制薇甘菊,通過接種紫紅短須蠟的蟲卵,經(jīng)過3個月后,可使薇甘菊的藤葉成片黃化卷曲,6個月后,薇甘菊的莖葉黃化,邊緣不整齊,橫向較窄,隨著時間的推移,薇甘菊逐漸枯死。繡線菊蚜卻對薇甘菊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