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近日,一個名為“中郡縣域經(jīng)濟研究所”的機構(gòu)在各大媒體公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jīng)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國中部百強縣(市)”、“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等評比榜單,其中竟出現(xiàn)17個國家級貧困縣,引發(fā)公眾的關(guān)注和質(zhì)疑。面對“百強縣評比是否收費”等提問,“中郡所”所長劉福剛邊拍記者后背邊說:“咱別報道行不?等這事兒風頭一過,我請你喝酒!”(10月10日新華網(wǎng))
既是可憐兮兮的“國家級貧困縣”,同時又是響當當?shù)?ldquo;全國百強縣”。為何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的身份,竟然實現(xiàn)了神奇的“合體”,并且這樣的地方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群呢?面對“貧百強”這個無與倫比的怪胎,或許有人會贊嘆“這是一個奇跡”。實際上,只要略諳中國國情者對此都不會感到太多的意外。
“國家級貧困縣”一直都是很多地方千方百計爭搶的“桂冠”。據(jù)媒體報道,1986年起我國啟動大規(guī)模扶貧開發(fā)政策,當時劃定為國家級貧困縣的有258個。25年之后,重新認定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592個。中國緣何出現(xiàn)“爭當貧困縣”怪象?說到底,還是一個“利”字作祟。有了貧困縣的帽子,就能獲得扶貧款、享受到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因此有一些學者建議,國家級貧困縣這一設計存在不少漏洞,如今若通過提高進入門檻來彌補缺陷已沒有多大意義,應調(diào)整或取消國家級貧困縣制度,應面向村級甚至面向個人,建立起普惠性、廣參與的扶貧機制,減少資源分配的中間層次??上У氖?,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權(quán)錢分配,各地爭當貧困縣的鬧劇至今仍在上演。
“全國百強縣”是領(lǐng)導政績的“香餑餑”。“百強縣評比”之所以大行其道、愈演愈烈,與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需求不無關(guān)系。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一些地方領(lǐng)導人的講話和報告中,“進入百強縣”成為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已經(jīng)上榜的“百強縣”則把“進位爭先”當作下階段任務。有了“全國百強縣”的幌子,官員就有了“政績”甚至吹牛升遷的資本。這無疑會對不少官員產(chǎn)生巨大的誘惑力。
“國家級貧困縣”我所欲也,“全國百強縣”亦我所欲也,這代表了硬幣的兩面——“反”、“正”都是“利”呀。魚和熊掌很難兼得,但在我們這個無與倫比的時代,“國家級貧困縣”和“全國百強縣”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的身份卻可以兼得。“中郡所”工作人員朱先生透露說,有不少縣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強縣”榜單的名次,這就需要合作收費。“‘中郡所’官網(wǎng)有‘縣域經(jīng)濟論壇’‘縣委書記和縣長論壇’‘地市州盟’等多個欄目,平時會策劃專題報道,收費標準從幾千元到數(shù)萬元不等。”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縣市領(lǐng)導在這里發(fā)表了署名文章。看見沒有,所謂的“全國百強縣”就是這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那么,某些地方的“國家級貧困縣”又是咋來的呢?這事兒不能說太細。其中是否存在“跑部錢進”之類的“潛規(guī)則”,恐怕只有經(jīng)辦部門和經(jīng)辦人心里最清楚。
“貧百強”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怪胎?一時半會兒還無法盡言,但繞來繞去無非兩個字,一是“權(quán)”,一是“錢”。如果將其歸入“中國特色”之一種,估計不少人都應該不會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