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葉藻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種名: 杉葉藻

    學(xué)名: Hippuris Vulgaris

    科: 杉葉藻科

    屬 : 安息香屬 分布于我國西南高山、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qū),亞洲其他地區(qū)也有分布,廣布大洋洲。生于淺水中。

  • 詳細(xì)解釋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具匍匐根狀莖,生于泥中。莖直立,不分枝,全株無毛。莖的下部沉水,上部浮水或挺水,高20~80cm,圓柱形,具關(guān)節(jié)。葉線形或圓形,葉6~12片,輪生質(zhì)軟,全緣,不分裂,長1~2.5cm,頂端鈍頭,基部無柄,生于水中的葉較長而質(zhì)地脆弱?;ㄐ?,單生于葉腋,通常兩性,較少單性,無花梗;萼片與子房大部分合生;無花瓣;雄蕊1枚,生于子房上部,略偏一側(cè),花絲被疏毛或無毛:子房下位,橢圓形,花柱稍長開花絲,被疏毛,絲狀,頂端??吭诨ㄋ幈巢績伤幨抑g。核果橢圓形,平滑,頂端近截形,具宿存的雄蕊及花柱。

    水生草本,高10~60厘米,具根狀莖,植株上部常露出水面。莖直立,不分枝。葉輪生,4~12片1輪,條形,不分裂,長1~1.8厘米,寬0.2厘米,略彎曲或伸直,生于水中的較長而脆?;ㄐ。ǔ尚裕^少單性,無花梗,單生于葉腋;無花被;雄蕊1,生于子房上,略偏一側(cè):子房下位,橢圓狀。核果橢圓形。

    生于淺水或河旁水草 地上。分布東北、兩北、華北北部和西南。

    生長

    喜日光充足之處,在疏陰環(huán)境下亦能生長。喜溫暖,怕低溫,在16~28℃的溫度范圍內(nèi)生長較好,越冬溫度不宜低于10℃。

    園林用途

    外形奇特,無論池栽于露地,還是缸養(yǎng)于室內(nèi),均能成景。在園林中適宜成片種植,形成微型森林景觀。小型 水景,叢植造景效果如盆景。

    繁殖培育

    采收種子較難,故采用無性繁殖。分株繁殖:將地下莖切取3~5個(gè)分蘗的莖栽植;扦插繁殖:將莖剪成8~10cm的插條,插人苗床培養(yǎng)。在幼苗期生長較慢,因此,要及時(shí)清除雜草與雜物。肥料需求量較多,適當(dāng)施追肥,促進(jìn)植株的生長發(fā)育,形成美觀株形,提高觀賞價(jià)值。生長旺盛期可每隔2~3周追肥一次。

    醫(yī)藥用途

    異名:當(dāng)布噶日(藏名)。

    來源:為杉葉藻科植物杉葉藻的全草。

    采集:6~9月采收。

    性味:苦,微甘,涼。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涼,苦。"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微甘,涼。"

    歸經(jīng):《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入肝、腎、胃三經(jīng)。"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生津養(yǎng)液。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鎮(zhèn)咳,舒肝,清血熱,透骨蒸。治肺結(jié)核咳嗽,兩脅疼痛,癆熱骨蒸。"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涼血止血,養(yǎng)陰生津,治高熱煩渴,腸胃發(fā)炎。"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研末撒。

    選方:治外傷出血:杉葉藻莖葉,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