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基本簡介
十二章紋其實就是十二種圖案。
“日”即太陽,太陽當(dāng)中常繪有烏鴉,這是漢代以后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日中有烏”、“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訓(xùn)》等)等一系列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dāng)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這是漢代以后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嫦娥奔月”(《歸藏》、《淮南子》古本、張衡《靈憲》)等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山”即群山,其圖案即為群山形。
“龍”為龍形。
“華蟲”,按孔穎達(dá)的解釋,即是“雉”,“華蟲者,謂雉也。……雉是鳥類,其頸毛及尾似蛇,兼有細(xì)毛似獸”。(《禮記·王制》孔穎達(dá)疏)。
“宗彝”,即宗廟彝器,作尊形。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
“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黻”是黑青相次的“亞”形。
象征意義
以上十二種圖案,各有其象征意義。按照歷代注疏《周禮·春官·司服》的封建學(xué)者們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yán)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yǎng)人”(即取其滋養(yǎng));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見《周禮·春官·司服》賈疏)。
十二章紋由來
十二章紋由來已久,大約在周代已經(jīng)形成。據(jù)《周禮·春官·司服》注及疏記載,周代有官名“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禮服即開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繪繡有十二章紋;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不過,《周禮》本身并沒有記載十二章紋之制,只是說“王之吉服”有“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即所謂“天子六冕”。只是以后注疏《周禮》的人都一致認(rèn)為周禮中有十二章紋之制。所以,十二章紋究章于何時形成,尚未確考。
秦漢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持封建的統(tǒng)治秩序,紛紛制定詳細(xì)、繁瑣的封建禮儀,為了說明這些封建禮儀的合理、正統(tǒng),都把一些禮儀的產(chǎn)生時間上推至三皇五帝時代,對于十二章紋也是如此。例如,《史記·孝文本紀(jì)》載:“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后漢書·輿服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稌x書·刑法志》亦云:“五帝畫衣冠而民知禁”等等。所有這些,均無案可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