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
tōng jiǎ
  • 拼 音:tōng jiǎ
  • 注 音:ㄊㄨㄙ ㄐㄧㄚˇ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漢字的通用和假借。
    (2) (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構(gòu)成]
    并列式:通+假
    [例句]
    古漢語中有很多通假字。(作定語)研究通假。(作賓語)通假要弄懂。(作主語)

  • 詳細解釋

    ◎ 通假 tōngjiǎ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漢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1).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齋先生傳》:“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無通假,死喪患難,惠恤惟勤,於倫誼至篤也。” 張元濟 《<愧郯錄>跋》:“書此以識吾友通假之惠,并為是書慶幸焉?!?br>(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同,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借“駿”為“峻”;雙聲通假,如借“祝”為“織”,借“果”為“敢”;迭韻通假,如借“崇”為“終”,借“革”為“勒”。古書多用通假字;今簡化漢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為“穀”,借“吁”為“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