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地位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市場經濟地位(MarketEconomyStatus,簡稱MES)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它表示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的狀況。按照一個國家市場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以及國家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程度,一般可區(qū)分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國家。此外,市場經濟地位是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爭取國際貿易各國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將有利于中國外貿進出口的發(fā)展。

  • 詳細解釋


     簡介

    市場經濟地位是反傾銷調查確定傾銷幅度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反傾銷案發(fā)起國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那么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生產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來計算其正常價格;如果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將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來計算所謂的正常價值,并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原始數據。如20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的彩電反傾銷,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來計算我國彩電的生產成本。當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高出中國20多倍,中國的產品自然被計算成傾銷。

    過去20多年來,中國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至今(截止2009年7月)仍沒有正式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爭取國際貿易各國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將有利于中國外貿進出口的發(fā)展。

    背景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主要貿易伙伴因多種原因,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文件中堅持加入了幾項對中國貿易不利的條款。“非市場經濟”條款存在明顯問題,因為不能反映中國產品的實際情況,客觀上鼓勵了一些國家運用“市場經濟條款”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

    據統(tǒng)計,截至2004年2月,中國遭受的外國反傾銷已經超過600起,為全球之最。由于其他世貿成員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得中國企業(yè)在應訴國外反傾銷調查時處境極為不利,不但敗訴率高,而且被裁定的傾銷稅率也讓很多企業(yè)難以承受。最重要的是,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的規(guī)定嚴重背離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現實,是不公平的。

    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積極態(tài)度

    “市場經濟地位”不過是一種生態(tài)發(fā)展的環(huán)境,是一個國家、政府要身體力行要絕對真刀真槍去做的實事。2004年5月、12月初,中國總理溫家寶出訪歐盟、數次向歐盟領導人提出,希望“盡早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04年4月21日,中國副總理吳儀在主持第15屆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會議上再次提出“希望美國政府能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美方則回應道:中美雙方則一致同意,在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框架內,成立6個工作小組,分別研究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美貿易救濟措施、農產品檢驗檢疫、紡織品貿易、知識產權和貿易額統(tǒng)計方法等問題展開對策——有評論說,這是美方第一次針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所進行的正面表態(tài)。

    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4月14日,自中國官方最高層傳出消息說:只有410萬人的新西蘭成為55年以來第一個“吃螃蟹”,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待遇的第一個國家。新西蘭(到2003年底,新西蘭人均國民總收入為13700美元)除了承認中國“市場經濟體系”之外,還將于2005年與中國就自由貿易和經濟合作框架談判并達成協(xié)議——這能成為中國市場經濟地位、55年來第一塊多米尼骨牌倒下、接著紛紛而來的市場經濟地位效應嗎?5月14日,新加坡國副總理李顯龍來中國訪問時宣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同月24日,到訪的巴西國家總統(tǒng)盧拉宣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5月29日,中國和馬來西亞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馬來西亞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是繼新西蘭和新加坡之后,第四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但有專家隨即評論說,中國與以上四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締約及正式實施生效,怕最快也要到簽約實施的一整年之后(通常國際慣例的過度緩沖期是一年時間)。

    2003、 2004年以來,溫家寶總理出訪西方各大國,取得了中國20年以來歷史空前的成果。除了危機公關臺灣“公投”“獨立”和“美中貿易戰(zhàn)”取得關鍵突破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使命,就是希望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政府,能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幾乎是所有的西方經濟列強、所有國家都關注中國的第一大問題。

    現狀

    到2004年底,中國已經進行了25年多的改革開放,加入WTO也滿第三個年頭,而中國的市場經濟狀況究竟怎么樣呢?為什么全球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國家、發(fā)達國家(是指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0000美元以上、全球包括美日德法英意等共有25個左右高收入國家)都不承認、也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呢?中國現在所實施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全球已經實施了100年的市場經濟到底有哪些差別和距離呢?為什么到2004年底之前,全球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竟沒有多少國家承認、給予、并生效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2004 年5月前后,據說中國官方以《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fā)展報告》藍本及原班人馬課題組,參加美國商務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聽證會,但結果是一邊倒而沒有任何進展。據該報告課題調查向全世界發(fā)布的結論是:到2003年“中國市場化程度69%”。該報告又稱“這說明中國已經是發(fā)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了”。有國際觀察家一語雙關說:這份《中國報告》(簡稱)背后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想借此甩掉中國戴了40多年“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帽子,讓中國企業(yè)在“國際反傾銷訴訟中擺脫尷尬的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中國政府和企業(yè)界、國人們在加入WTO之后,夢寐以求的一個重要的“國是”與國際化環(huán)境。

    截止2008年2月,全世界已有77個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與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2004年11月29日,在第八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東盟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此前胡錦濤主席訪問拉美國家和出席APEC會議期間,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魯四國宣布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至此,已有24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而在2005年7月底,只有9個國家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經過不斷的外交努力,中國與澳大利亞、韓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就此問題的磋商也取得積極進展。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已經在個案中給予部分中國企業(yè)市場經濟地位。

    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源何而來

    在長達十幾年的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表示懷疑。在最終簽署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中國接受了一些限制性的條款,一是對中國實行12年特殊保障的條款;二是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相關條款;三是對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調查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議定書第15條規(guī)定:“如接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yè)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世貿組織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此項規(guī)定“應在加入之日后15年內終止”。也就是說,中國15年內不自動具有市場經濟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需要得到進口國的承認。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一直與相關國家進行完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2004年4月14日,新西蘭率先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在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首次取得突破,也表明作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新西蘭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給以客觀承認。

    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決定外貿環(huán)境

    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對中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承認,也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可,對于改善中國的外貿環(huán)境,保證中國正常的外貿出口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中國一直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據商務部統(tǒng)計,自1979年8月歐盟對中國出口的糖精和鹽類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共有34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起了673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案件。一些國家頻繁啟動各種調查,嚴重限制了中國產品出口,減損了中國產品在當地的市場競爭力,影響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正常貿易關系。

    在反傾銷調查中,一些世貿組織成員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搞貿易保護主義,他們采用最多的手段就是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他們不是看中國的企業(yè)在生產、銷售中有無政府補貼,而是選一個參照國來比較,這種做法使中國企業(yè)在應訴部分國家反傾銷調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拿這種不公正的做法去裁決中國企業(yè)進行了傾銷,處以高關稅或其他方面的保護措施,使中國產品不得不退出當地市場。

    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不公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fā)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家。對外貿易特別是外貿出口,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稅收、就業(yè)等都有著重要影響。在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后,中國理應得到公正的待遇。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對客觀事實的承認,也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目前許多國家已經客觀公正地認識到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承認了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占中國進出口總額45%的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無一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發(fā)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前十位國家和地區(qū)中,絕大多數沒有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十分不利。要最終解決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還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美談判

    2009年8月5日 中國政府公布了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經濟對話聯(lián)合成果情況說明,稱美方承認中國在市場改革方面不斷取得的進展,并將切實考慮中方關切,通過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于7月27日至28日在華盛頓舉行。這份情況說明凝聚了兩國在確保經濟可持續(xù)和平衡增長、構建強有力的金融體系、貿易和投資、國際經濟和金融機構等5方面的共識。在貿易和投資方面,這份說明稱,中美兩國是全球貿易體系的受益者和參與者。兩國致力于構建更加開放的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并將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

    雙方呼吁世界貿易組織(WTO)各成員按照多哈發(fā)展回合的授權,在包括談判模式有關內容在內的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于2010年達成一個積極平衡的協(xié)議。雙方重申,在當前經濟不確定時期,正在進行的雙邊投資協(xié)定談判有助于落實20國集團(G20)峰會對更加開放的全球經濟的承諾。說明稱,為促進貿易和投資,中方將逐步提高中央政府審批下限,進一步下放外資審批權限,簡化外資審批程序。中方承諾遵守主權財富基金普遍接受的原則和做法。

    為促進貿易和投資,美方確認,美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過程確保所有外國投資,不論其來源地,得到一致和公平的待遇。美方重申美國對經合組織確定的接收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的開放和非歧視原則的承諾。美方承認中國在市場改革方面不斷取得的進展,并將切實考慮中方關切,通過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美雙方同意抓緊落實《中國-美國高技術與戰(zhàn)略貿易發(fā)展指導原則》,加快制訂《擴大中美高技術與戰(zhàn)略貿易重點領域合作行動計劃》。

    這份說明稱,雙方認識到非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的重要性。為此,雙方同意加強合作,加快中國加入《政府采購協(xié)議》(GPA)進程。這將包括中國在WTO政府采購委員會2009年10月會議前向該委員會提交一份報告,明確中方將在修改后出價中的改進之處。此外,中方承諾按照政府采購法的規(guī)定,平等對待外商投資企業(yè)和中資企業(yè)在中國生產的產品。美方確認在其采購規(guī)定下,在美國建立的企業(yè),不論所有權性質,其在美當地生產的產品將視同于美國國內產品。

    說明還稱,雙方一致肯定貿易融資對加快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重要性,雙方進出口銀行將在該領域繼續(xù)合作。雙方還將在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包括偽鈔問題)方面加強合作。

    第20屆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2009年10月28日到29日在杭州舉行,中美雙方簽署《促進兩國間投資的意向備忘錄》等11個經貿合作文件。美方承認中國在市場改革方面不斷取得的進展,將盡快召開市場經濟地位工作組會議,討論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美方歡迎中國企業(yè)赴美投資,將確保中國企業(yè),包括國有企業(yè)得到公平對待;也將進一步簡化中國公民赴美簽證手續(xù),為簽證申請?zhí)峁┍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