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種子庫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世界末日種子庫,又稱“諾亞方舟種子庫”,是指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 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的一個永久性的倉庫,旨在防止植物因天災人禍滅絕,為植物學家提供種子基因。約1 億粒世界各地的農(nóng)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 攝氏度的世界末日種子庫中。

  • 詳細解釋


     簡介

    世界末日種子庫

    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 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有一座“世界末日種子庫”:約1 億粒世界各地的農(nóng)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 攝氏度的地窖中。

    該種子庫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其安全性堪比美國國家黃金儲藏庫,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2008年9、10月間,法國攝影師卡洛琳·波倫拍攝了把印度一農(nóng)場的植物種子運到挪威“末日種子庫”的全過程,這也是媒體記者首次走進這座神秘的 “植物諾亞方舟”。

    構(gòu)造

    世界末日種子庫

    世界末日種子庫構(gòu)造圖從外面看“世界末日種子庫”,并不覺得它很大。但是當你走過那長約120 米的隧道,而四周都是凝結(jié)的冰霜,這時,你就會感覺到它的深不可測。

    據(jù)法國攝影師卡洛琳·波倫回憶,穿過長長的隧道后,種子庫工作人員讓她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接著,她從一個稍微傾斜的踏板進入種子庫的山洞入口,經(jīng)過一條由鋼筋水泥建成的、長約40 米的通道后,就到了種子庫的“核心地帶”:3 間并排的獨立冷藏室,每間長27 米,寬9.5 米,高5 米。每個冷藏室的金屬門上都覆蓋著冰霜。三間冷藏室中,目前兩間空置,一間已經(jīng)貯藏超過1 億粒種子。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人知道,在這間近300 平方米的儲存室里,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種子是如何放置的。卡洛琳回憶說,當初她在與卡里·福勒商量拍攝權(quán)限時,福勒表示,她可以拍攝種子從種植基地到種子庫建筑的任何鏡頭,但惟有冷藏室被禁止進入。

    挪威人還給種子庫取了另一個響亮的名字:“末日穹頂”。麥克說,之所以用“末日”來命名這個計劃,這是因為基金會認為,人類如果不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那么地球的末日可能真的會到來。而用“穹頂”一詞則有三層含義:一是種子庫位于北極,這里可以稱得上是地球的“穹頂”;二是只有“穹頂”才是人們最后可以生存和呼吸的地方;三是希望這個種子庫可以像人們擱置在“穹頂”上的東西一樣,永遠不會使用。

    安全性

    安全性堪比美國“金庫”

    世界末日種子庫里的種子

    世界末日種子庫“世界末日種子庫”的建造成本高達911 萬美元,由挪威政府出資。超人的話是對的:如果要保證某物的安全,最好在北極的山脈上建造一個堡壘。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或多或少采用了這種做法。”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將這一種子庫評選為2008 年“50 項最重要發(fā)明”時,對它的安全性也稱贊有加。事實上,該種子庫被譽為全球1400 多家種子銀行的“最佳后援”。比如在伊拉克、阿富汗境內(nèi)的種子庫因為戰(zhàn)爭被破壞;2006 年,菲律賓一家種子庫也因洪水毀于一旦。

    氣候惡劣、寒冷、人跡罕至,所有這些對人類而言的不利因素,卻讓該種子庫比其他種子庫更加安全。種子庫的外圍是厚達1 米的水泥墻,庫內(nèi)備有防爆破門和兩個密封艙。其安全性堪比美國肯塔基州國家黃金儲藏庫納克斯堡,甚至可以抵御原子彈爆炸。

    2008 年2 月,在種子庫竣工前一周,當?shù)匕l(fā)生了一次里氏6.2 級的地震,但種子庫內(nèi)的冷藏室卻安然無恙。此外,由于種子庫比海平面高出130 米,所以即使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層融化,也難以將其淹沒。

    三把神秘鑰匙

    種子庫工作人員麥克告訴卡洛琳,這間儲藏室在建筑期間,一共只配了三把鑰匙。其中,他的這把鑰匙是卡里·福勒給他的,每次任務(wù)結(jié)束得立即還給卡里·福勒。據(jù)麥克推測,另外兩把中的一把可能在挪威政府手中,最后一把鑰匙的主人無人知曉。

    在這里,人們不用擔心種子庫被盜。因為在斯瓦爾巴群島,北極熊是恪盡職守的“巡邏員”。“在斯匹茨卑根島,可以看見一塊寫有‘當心北極熊’的三角形路標,底色為黑色,上面畫著一只白色北極熊,外部輪廓為紅色。”據(jù)卡洛琳介紹。島上的北極熊多達5000 多頭,比人還多。加之島上人口相對“稠密”的區(qū)域在島的西部,在那里,住著幾百戶流動人家。而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則位于島的東部,周圍常有北極熊出沒。

    據(jù)說,在種子庫的建設(shè)時期,建設(shè)者們對北極熊恩威并施,又是喂食,又是持槍保衛(wèi),才和它們相安無事。在種子庫門口,就豎立著一個巨型北極熊冰雕。

    2008年3 月, 挪威王儲馬格那斯(Haakon Magnus)親臨該種子庫。期間,他提出想親眼看一看種子庫的“核心地帶”:儲藏室,結(jié)果吃了閉門羹;10 月,繼卡洛琳拍攝完種子庫不久,美國前總統(tǒng)、85 歲高齡的吉米·卡特帶著拯救世界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來到這里,依然沒能進入種子庫的“心臟”。

    疑慮

    用飛機向世界末日種子庫運輸種子

    “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程。不僅僅是挪威種子庫本身的故事很吸引人,人們也想了解全球的種子是如何運送到這里的。”卡洛琳道出此次拍攝的目的。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一位官員羅伊·斯坦納爾曾說:“糧食對窮人的重要性實際上被忽略了。栗和豇豆之類的農(nóng)作物受到的關(guān)注太少了。”因為沒人照料它們,福勒把它們稱為“農(nóng)作物的孤兒”。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3/4 的農(nóng)作物品種已在上世紀消失,其中80% 的玉米種類在上世紀30 年代不復存在。在美國,84% 的豌豆品種不再生長。

    要想保存這些“末日種子”的活性,冷藏室中的溫度必須保持在零攝氏度以下。由于配備了大型制冷空調(diào)設(shè)備,種子冷藏時能夠常年保持零下18 攝氏度的低溫。在這樣的條件下,小麥、大麥和豌豆等重要農(nóng)作物種子可持續(xù)保存長達1000年;而生存能力最長的高粱種子,大約能存放1.95 萬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在冷凍條件下貯藏的,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機構(gòu)評為世界上第四重要的作物香蕉(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之后)就是一個例子。很多物種的種子都需要頻繁更換,才能保證種子的“新鮮”、“可復制”。

    “一些持氣候變暖論的專家表示,植物基因可能比黃金更珍貴。在比利時,科學家把從全球收集來的香蕉樣本貯藏在液氮設(shè)備中;同樣的行動在法國也有,他們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種子。但是,對于部分熱帶的咖啡種子來說,它們是很難被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