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利是”又稱“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在中國,從擁有億萬的富豪,到一般民眾,派出的“利是”大都是10或20元,多者不超過50元。一般來說是已婚人士派“利是”,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jié)前都可派發(fā)。所派對象除了未成年人,還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歲未曾婚嫁的單身朋友,也會收到“利是”。
利是 - 介紹
過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錢花得開心。“利是”派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見到笑臉,這封利是就像撿回了一個歡樂,雙方都興高采烈。
新年期間,除了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fā)“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fā)“利是”,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過后,公司還派開工“利是”,取其凡事順利的意頭,且每封開工“利是”內(nèi)附一張心意卡,印上勉勵詞句,以激勵員工。區(qū)區(qū)數(shù)十元,代表著一份關心,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又利公司長遠發(fā)展。開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員工都一樣,不與業(yè)績掛鉤,不改變“利是”的性質(zhì)。老板向下屬派發(fā)開工“利是”,猶如與他們一起吃年夜飯和開年飯,可以營造大家庭的感覺,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令員工于公司之間的關系更緊密。開工“利是”象征好意頭,所以“利是”本身不需要很“大封”。
如今,一般人家每逢過節(jié),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變得理所當然。但如何善用金錢,倒成為家長一年一度的難題。他們認為,處理得不好,孩子將養(yǎng)成揮霍無度的習慣,忘記了父輩過去艱辛的生活。因此,很多有心的家長都大動腦筋,乘此機會教導孩子如何善于理財。有些人建議孩子將所得款項,分攤全年使用;有的讓孩子訂下目標,立下儲蓄計劃;有的將部分拿出來與社會上貧困人士分享。
利是 - 典故
“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這三者的由來有個典故。
“利市”一詞早在《易經(jīng)》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
根據(jù)《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由于“事”和“是”兩個字其實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寫成“利是”。
一些老人家稱利是作“紅紙”。現(xiàn)在常見的利是封其實只有數(shù)十年的歷史,清朝時仍未有利是封,每逢佳節(jié),要用一大張紅紙裁成小方塊,然后把銅錢包在紅紙里,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還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紅紙”作為利是的代名詞。
第一代的利是封在光緒未來,印刷技術普及后才開始面世。當時的利是封是用紅紙印上黃色油墨,趁油墨未干時再髹上金粉,看起來就像在紅紙上印上金字一樣。除吉利的字句外,有的也配以簡單圖案。
30年代初期七彩印制的利是封首次推出,上面印有帆船、福綠壽等吉祥年畫。燙金字體的利是封在六十年代才出現(xiàn)。而燙金的“百家姓利是封”在七十年代始盛行。此外,各大公司在六、七十年代亦開始印制利是封送給客戶,以廣收宣傳的效果。
農(nóng)歷新年期間,乖巧的小朋友看見長輩,都會講些吉利的賀年說話,而長輩都會報以“利是”一封,表示對小孩子祝福的心意。
利是 - 廣州利是
廣州新年派發(fā)“利是”是廣州新春風俗。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意頭”,而內(nèi)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jié)期間到廣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以求吉利。
利是 - 香港利是
香港人過年,從民俗特色和節(jié)日氣氛上看,與內(nèi)地并無差別。家人歡聚一堂,互相恭賀,充滿了濃意歡情。新年派“利是”是港人的慣常做法。“利是”又稱“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到來之意。在香港,從擁有億萬的富豪,到一般市民,派出的“利是”大都是10或20港元,多者不超過50港元。
港人過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錢花得開心。“利是”派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見到笑臉,這封利是就像撿回了一個歡樂,雙方都興高彩烈。
新年期間,除了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fā)“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fā)“利是”,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過后,公司還派開工“利是”,取其凡事順利的意頭,且每封開工“利是”內(nèi)附一張心意卡,印上勉勵詞句,以激勵員工。區(qū)區(qū)數(shù)十元,代表著一份關心,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又利公司長遠發(fā)展。開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員工都一樣,不與業(yè)績掛鉤,不改變“利是”的性質(zhì)。
現(xiàn)在的香港,一般人家每逢過節(jié),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變得理所當然。但如何善用金錢,倒成為家長一年一度的難題。他們認為,處理得不好,孩子將養(yǎng)成揮霍無度的習慣,忘記了父輩過去艱辛的生活。因此,很多有心的家長都大動腦筋,乘此機會教導孩子如何善于理財。有些人建議孩子將所得款項,分攤全年使用;有的讓孩子訂下目標,立下儲蓄計劃;有的將部分拿出來與社會上貧困人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