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miáo liú zhī biàn
簡介
也稱“明受之變”。建炎元年(1127)十月,宋高宗留住揚州以來,以內(nèi)侍省押班康履為首的宦官驕恣用事、妄作威福,引起諸將及士大夫的不滿。到杭州后,主張?zhí)优艿耐鯗Y因與宦官勾結而升任同簽書樞密院事。因此,患從統(tǒng)制苗傅、威州刺史劉正彥等人密謀發(fā)動兵變,先斬王淵、再殺宦官。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苗傅幕賓王世修伏兵城北橋下,等王淵退朝路過,即摔下馬,劉正彥以勾結宦官謀反的罪名當即把他斬首。接著:苗、劉率兵包圍行宮,一面分兵捕殺宦官康履、曾擇等,一面脅迫宋高宗傳位于三歲的皇子趙旉,改元明受,請隆佑太后(即元佑皇后)垂簾聽政,尊高宗為睿圣仁孝皇帝,居顯寧寺,改稱睿圣宮。苗傅升任御營使司都統(tǒng)制,劉正彥為副都統(tǒng)制。
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劉之變消息傳出后,駐守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的禮部侍郎、節(jié)制軍馬張浚與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東安撫制置使呂頤浩即決議起兵討伐,并得到屯守吳江(今江蘇)的御營前軍統(tǒng)制張俊、由鹽城(今江蘇)來的御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及殿前都指揮使、制置使劉光世的支持。張俊、韓世忠還先后領兵至平江,聽張浚調(diào)遣。三月甲午,呂頤浩在江寧起兵勤王,次日進至丹陽(今江蘇),劉光世引兵來會。戊戌,韓世忠部也從平江出發(fā)進駐秀州(今浙江嘉興)。同日,呂頤浩、張浚、劉光世、張俊、韓世忠等聯(lián)名傳檄中外、聲討苗劉。接著,以韓世忠為前鋒、張俊翼之,劉光世為游擊,呂頤浩、張??傊熊姡瑥钠浇笈e出兵討伐。苗、劉聞訊后,大為驚恐,被迫朝見高宗于睿圣宮,并在宰相朱勝非等的督迫下,同意高宗復位。四月初一,高宗還行宮復辟,與隆祐太后御前殿垂簾聽政,恢復建炎年號,趙旉被立為皇太子(后于八月卒)。逼高宗寫下免罪詔書,之后逃潰。四月庚戌,呂、張等軍至臨平(今浙江余杭),大敗駐防的苗劉軍苗翊、馬柔吉部,推進至北關。苗、劉二人乃引精兵二千人夜開涌金門出逃,韓世忠、張浚、劉光世入城,拜見高宗于內(nèi)殿。次日,太后撤簾,呂頤浩等引勤王兵入城。癸丑,朱勝非罷相,呂頤浩拜為尚書右仆射(右相)、兼中書侍郎,劉光世為御營副使,韓世忠、張俊為御營左、右軍都統(tǒng)制,張浚則此前已被任命為知樞密院事。苗、劉出逃后,尚書省即下令各州縣捕捉,接著又懸重賞緝拿,并命韓世忠為江浙制置使率軍追討。五月,苗、劉經(jīng)浙西入福建,至浦城,劉正彥首先被韓世忠俘獲。苗傅棄軍變姓埋名匿于建陽(今福建),被土豪唐標執(zhí)送韓世忠。世忠將二人押解至建康(今江蘇南京,當時高宗正在建康),同磔于市。
杭州城北的德勝新村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興起的一片居民區(qū),以前這兒是杭州北郊,阡陌連片,河蕩密布。“德勝”名緣自“德勝橋”之故。德勝橋原名堰橋,后因南宋初年發(fā)生在杭城的那場“苗劉之變”而改名得勝橋,因歷史久遠,逐漸以音訛傳為德勝橋。
“苗、劉之變”發(fā)生的時間是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開時節(jié),初五那天清晨,南宋首都杭城街頭突然戒嚴,一隊隊士兵把守著各處城門,在朝天門(即今鼓樓)城樓下突然掛出御營都統(tǒng)王淵的頭顱,內(nèi)侍押班康履被腰斬,宋高宗接著宣布退位,讓年僅三歲的皇太子即位稱帝,元 太后垂簾聽政。當杭人在驚慌中度過數(shù)日后,方知這件突發(fā)事件的主謀是御營統(tǒng)制苗傅和副統(tǒng)制劉正彥。
事情得從南宋王朝南逃說起,建炎二年十二月,由于金兵在元帥粘罕率領下南侵,高宗趙構和文武百官在揚州已呆不下去。為安全起見,趙構令任御林軍正副統(tǒng)制的苗傅和劉正彥各率八千和三千官兵護送皇太子、太后到杭州。隨長江沿線戰(zhàn)事吃緊,趙構在金兵追擊下匹馬渡江逃到杭州,以原是吳越國錢王營造的宮城,后為杭州府冶的房舍作為臨時行宮。苗、劉發(fā)動的兵變是一次有計劃、有步驟的叛亂活動。由于對王淵和康履的私忿和得不到提拔賞賜的積怨,苗、劉兩人依靠手中握有一萬多御林軍兵權,而皇帝身邊的大將呂熙浩、張浚、劉光世、張俊、韓世忠都駐兵在長江前線的空隙,發(fā)動兵變來挾制皇帝的。在強兵逼宮的形勢下,趙構被迫同意禪讓帝位。但此叛亂引起了前線諸大將的嚴密關注,當時駐守江寧(南京)的江淮兩浙制置使呂頤浩、據(jù)守平江(蘇州)的侍御史張浚、張俊等大將商議勤王發(fā)兵討賊。三月十八日,以韓世忠為先行,帥兵開赴秀州(嘉興),據(jù)守糧道。大將張浚向苗、劉寫了封警告信,信中指出:“廢立之事謂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誅。”苗、劉等人一面給韓世忠、張俊加官晉級,一面又誣陷張浚制造叛亂,謀反社稷,謫為黃州團練使。當詔書遭到張拒絕后,苗傅急忙遣兵到臨平抵抗。三月二十五日,韓世忠的前鋒逼近杭州,宰相朱勝非見時成熟,竭力勸說苗、劉還政于高宗。四月一日,元 太后下詔還政。為了穩(wěn)住苗、劉,還加封苗為淮西制量使、檢校少保。四月初四,韓率軍抵臨平。苗率軍層層設防,據(jù)山下寨,扼守險道。韓、苗兩軍展開激戰(zhàn),相持不下。張俊、劉光世大將軍的兵馬相繼到臨平投入戰(zhàn)斗。韓見援兵已到,精神振奮,身為士卒,沖入敵陣。苗軍退守北關堰橋一帶,韓率軍在此再次與苗軍決戰(zhàn),終于得了決定性勝利,堰橋從此改為得勝橋。
苗、劉兩人最后被韓世忠擒獲,斬首于建康(南京)。這場戰(zhàn)亂共歷時一月,至此才告結束,使南宋王朝的統(tǒng)治得以恢復,堰橋改名為得勝橋紀錄了這一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