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魟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赤魟屬軟骨魚綱,鰩形目、魟科、魟屬。是沿海一帶常見魚類,有的地方稱黃鲼、黃魴,舟山沿海漁民稱黃花。此魚體盤上、下平扁,尾部細長如鞭,尾前部背面有鋸齒狀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被螯后引起劇烈腫痛,因此垂釣者必須特別提防。

    赤魟 - 描述

    最大尺寸:197英寸(約合500厘米),1323磅(約合600公斤),不含尾巴身體長度達到95英寸(約合240厘米)。

    棲息地區(qū):湄公河沿岸、東南亞地區(qū)。

    世界自然保護紅名單瀕危程度排名:易危

    種群數(shù)量:不詳

    主要天敵:過度捕撈、環(huán)境污染

    生境與習性:赤魟是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于近岸,也生活在淡水中,主要以小魚、小蝦及軟體動物為食。

    分布:珠江三角洲各大河中均有分布。

    保護級別:紅色名錄:瀕危

    赤魟 - 識別特征

    身體極扁平,體盤近圓形,寬大于長。吻寬而短,吻端尖突,吻長為體盤長的1/4。眼小,突出,幾乎與噴水孔等大。噴水孔緊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鰓孔、泄殖孔均位于體盤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達口裂??谛?,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個,中間3個顯著。齒細小,呈鋪石狀排列。體盤背面正中有一縱行結(jié)刺,在尾部的較大;肩區(qū)兩側(cè)有1或2行結(jié)刺。尾前部寬扁,后部細長如鞭,其長為體盤長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鋸齒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較高且長。體盤背面赤褐色,邊緣略淡;眼前外側(cè)、噴水孔內(nèi)緣及尾兩側(cè)均呈桔黃色,體盤腹面乳白色,邊緣桔黃色。

    赤魟 - 生活習慣

    赤魟背面綠褐色,中央色深,腹面中央白色,周緣黃色,為暖水性底層魚類。冬季生活在深水處,夏季移棲于近海內(nèi)灣泥沙質(zhì)的海底,多在夜間活動,食底棲貝類、蝦類及甲殼類等,食性較雜。 赤魟為卵胎生魚類,漁民認為是春季交配,秋季產(chǎn)卵,每產(chǎn)7、8個,母魚有護仔現(xiàn)象。

    赤魟 - 分布情況

    赤魟分布于中國南海和東海,長江口咸淡水中亦有。純淡水赤魟僅見于廣西左江上游的南寧和龍州,日本南部、菲律賓沿海亦有分布。

    赤魟原為海產(chǎn)魚類,在古代當海水退出廣西之后便殘留于內(nèi)陸水體,約在新生代上第三紀上新世末期以后才逐漸被“陸封”而定居于廣西境內(nèi)的。

    赤魟 - 毒性

    赤魟尾刺有毒?;铙w常揮動尾部進行刺擊,人撈捕或處理魚貨時常被刺傷。由于尾刺兩側(cè)倒生鋸齒,刺入皮肉再拔出時,尾刺兩側(cè)鋸齒往往使周圍組織造成嚴重裂傷,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則使患者立即發(fā)生劇痛、燒灼感,繼而全身陣痛、痙攣。創(chuàng)口很快變成灰色,蒼白,然后周圍皮膚紅腫,并伴有全身癥狀,如血壓下降、嘔吐、腹瀉、發(fā)燒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如果及時治療還好。若治療不當,數(shù)天后仍可復發(fā),且有后遺癥,如傷及手指,則手指強直,不能屈彎。

    據(jù)1995年的《危險海洋生物—野外急救指南》,黃貂魚是所知體型最大的有毒魚類,尾部可達37公分長。如被刺到胸腔,會造成重傷甚至死亡,特別是心臟部位受傷的話,需緊急開刀,不過傷及心臟通常都難逃一死。澳大利亞的鱷魚獵手歐文就是命喪黃貂魚。

    赤魟 - 致危因素

    作為食物和醫(yī)藥用途而被捕獵:

    宴席珍品

    赤魟個體較大,海洋中最大個體重可達65-70公斤,一般多為5-8公斤左右;淡水中常見個體全長約50-70厘米,重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肉味尚佳,皮厚實,無血有光澤,含豐富的膠質(zhì),水發(fā)后烹制成“大扒魚皮”,味道鮮美,是宴席上的珍品。

    醫(yī)藥用途

    赤魟除食用外,還有一定藥用價值。其肉性味甘、咸平,無毒,有補氣之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兒疳積。尾毒的毒液是一種氨基酸和多肽類的蛋白質(zhì),其藥性咸、寒,有小毒,對于中樞神經(jīng)和心臟具有一定的效應(yīng),有清熱消炎、化結(jié)、除癥之功效。尾刺研末入藥,對治療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瘧疾、牙痛、魟魚尾刺刺傷均有一定療效。其肝除作為制作魚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后能治夜盲癥。[1]

    赤魟 - 事件

    河流中捕獲最大淡水魚-黃貂魚

    一名英國釣魚者在泰國一偏僻河流中捕獲巨型黃貂魚,是到2008年6月為止人類捕獲到的最大淡水魚類。這名叫伊恩·韋爾奇的釣魚者和他的四個同事花了45分鐘才把這條寬6英尺(約1.8米),長14英尺(約4.2米)的大魚(1英尺=30.48厘米)制服。

    “鱷魚獵手”艾爾文不幸死于黃貂魚

    很受電視觀眾喜愛的著名的環(huán)保主義者、有“鱷魚獵手”之美譽的史斯夫·艾爾文于2006年9月4日不幸遭到一條黃貂魚的襲擊而身亡。當時,44歲的他正在大堡礁拍一部水下紀錄片。

    赤魟 - 建議

    上鉤時間

    赤魟上鉤的最佳時間是潮水初漲及漲平后剛一回流約一刻鐘之時,后一刻鐘次之,這段時間潮水流動緩慢,鉛墜位置相對穩(wěn)定,是垂釣赤魟的好時機。另外,據(jù)觀察海水略渾比清澈好。如果能將鉤拋在隔流間上鉤率會更高。

    釣餌

    赤魟釣餌較多,如黃鯽、鱭魚、海蝦、烏賊片、帶魚絲等都是上等釣餌,我們常將帶魚剪成斜塊做釣餌,因為帶魚塊戀鉤性好,投時不會脫落,使用效果良好。

    注意事項

    1.赤魟上鉤后是一場人與魚的搏斗,有幾分危險性,因此最好有釣友同往,以便相互照顧。

    2.赤魟尾端硬棘很毒,魚上岸后,尾部會扇形亂打,特別要小心,以防被毒棘刺著。

    3.在巖礁垂釣,因為礁石常受潮水沖擊,很容易滑跌,需穿布底鞋或其他防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