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司馬光墓 - 司馬光生平介紹
司馬光(1O19――1086),字君實,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北宋寶元元年進士,世稱涑水先生,宋哲宗時名相,謚溫國公。寶元進士,著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墳塋位于今夏縣水頭鎮(zhèn)小晁村北側(cè)一華里,背依鳴條崗,前臨故都安邑,方圓平曠疏闊,阡陌交錯。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條,瑤臺獻瑞。塋地現(xiàn)存司馬光及父兄親屬墓冢封土堆十三座,呈有序排列。塋地東側(cè)有溫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內(nèi)原有司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現(xiàn)已無存。元佑三年,宋哲宗為了表彰司馬光的大節(jié)元勛,敕令翰林學士蘇軾撰寫神道碑文,并御書“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額。碑文詳述了司馬光的家世與生平。紹圣初,御史周秩首論“溫公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宋哲宗令將原碑推倒。金皇統(tǒng)年間,夏縣縣令王廷直重新鐫刻原碑文嵌于壁間,僧人圓珍出錢財建神道碑堂加以保護。遂名杏花碑,惜已剝蝕難辨。明嘉靖三年,御史朱實昌復鐫蘇文于碑上,立于舊龜趺,冠以舊額?,F(xiàn)矗立在司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絕倫,堪稱三晉第一碑。另塋地還保存宋至民國碑記三十余通。
司馬光墓 - 司馬光墓
司馬光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夏縣城北15公里的鳴條岡。
司馬光墓位于夏縣城西12公里處,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90米。墓地坐北向南,分為陵園、祠塋和余慶禪院三部分。大門外有一座碑樓,建于明嘉靖年間,內(nèi)有著名的“司馬溫公神道碑”,碑文為蘇東坡所車,記載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在溫公祠堂的司馬光大殿內(nèi)懸掛有幾十幅畫像,描繪了司馬光的一生。
您正在看的文章來自歷史帝國
位置
一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的墓地地位于夏縣城西 12.5公里的水頭鎮(zhèn)小晁村北側(cè),東西長302米,南北寬190米門占地面積近百畝,這里背依鳴條崗,前臨故都安邑(禹王城),地勢開闊平坦,阡陌交錯。北望稷山,南眺中條,可謂詳瑞寶地。
布局
大門外東南方面的碑樓。碑樓高聳,里面藏放巨碑一通。碑樓是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監(jiān)察御史朱實昌瞻仰司馬光陵墓時修建的。碑樓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聯(lián)一幅:“粹德輝煌流涑水,精忠發(fā)越秀峨眉”。碑身厚碩高大、螭首、龜趺,三者相加高達9米,堪稱“華夏巨碑”。碑文的全稱是“司馬溫公神道碑”,額上鐫刻宋哲宗趙煦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個大字,碑文為蘇東坡撰寫,共2146字。記述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和家世。
近景
進入陵國大門,正面建筑是溫公祠堂。祠堂內(nèi)有碑亭,著名的“杏花碑”就完好地保存在這里。祠堂正面是司馬光大殿,面闊5間,里面原有溫公四代塑像,可惜毀于50年代?,F(xiàn)在的祠殿內(nèi),四壁懸掛幾十幅反映司馬光一生功績的人物畫,書架上放置線裝的《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書籍。殿內(nèi)中央有司馬光石刻畫像,并且刻有司馬光自題詩:“黃面霜髭細瘦身,從來未識漫相親;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
司馬光墓及祖塋松柏成蔭,古冢交錯,石刻遍地,一派肅穆古樸氣氛。墓地前翁仲分列,石羊石虎雄臥于神道兩側(cè)。正中墓地安放著司馬光父子,中間為司馬光父司馬池之墓,左側(cè)為司馬光兄司馬旦之墓,右側(cè)為司馬光之墓。其余墓葬為司馬光曾祖、祖父,以及族人的墳冢。基地上保存有宋碑4通,明碑2通,其中以上安石為司馬光叔父司馬沂撰寫的墓表最為著名,文辭流暢,筆力工健,屬北宋時期珍貴文物。
余慶禪院是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敕建的香火寺,亦稱“余慶寺”。院內(nèi)建正殿5間,兩側(cè)為僧舍廊廡。大殿內(nèi)供金妝大佛坐像3尊,高達3米有余。佛壇中央坐毗盧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像前配有護法、韋陀、侍童。兩側(cè)原有十六羅漢,現(xiàn)存12尊。整個造像神態(tài)端座,氣宇軒昂,手法精湛,頗具宋代風格。院內(nèi)東廊房陳列的內(nèi)容,主要是有關司馬光的碑銘拓片,司馬光像刻石是明代嘉靖年間依據(jù)宋代畫像摹刻而成,這里還有近現(xiàn)代著名書畫家的詩贊和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