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臺軍“文工團”走入歷史 費玉清秦漢皆出身于此
臺軍藝工隊-簡單概述
臺軍藝工隊相當于大陸的文工團,各軍種都有,已有60年歷史。國民黨在大陸時期并沒有“政治作戰(zhàn)”的概念,對軍中的文藝工作也不甚重視。1949年撤臺后,才在軍中建立一套政戰(zhàn)體系,以便掌握各級官兵的政治思想。藝工隊的成立,最早便是想通過文藝表演對官兵進行“思想凈化”。久而久之,藝工隊也擔負起娛樂戰(zhàn)士的重責大任。
藝工隊前身叫“康樂總隊”,1965年改名為“藝術工作總隊”,簡稱藝工隊。藝工隊最重要的工作是勞軍。軍方對演出場次規(guī)定了最低限度,一般來說是每月演出不得低于15場,全年不得低于180場,一場演出為60分鐘,大型演出為90分鐘。每次有藝工隊外出勞軍,官兵們的反應都很熱烈,因此藝工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臺軍官兵的難忘記憶。
臺軍目前正在實施的“精粹案”要求持續(xù)縮減兵力。在作戰(zhàn)部隊盡量少裁的原則下,文藝單位就勢必首當其沖地在被裁之列。否則臺“國防部”根本達不到21.5萬人的裁軍目標。
對于裁撤藝工隊,島內上下存在著巨大爭議。支持這一做法的人以為,兩岸關系已不同以往,政治作戰(zhàn)早就過時,藝工隊這一政治作戰(zhàn)的產物當然應該廢除。此話一出,立即引來不少出身藝工隊的“立委”的關切。國民黨“立委”周守訓便稱,已去電“國防部”相關單位,希望他們能再作考慮。
臺軍藝工隊-培養(yǎng)人才
費玉清
演藝圈大腕多出于此
細數(shù)藝工隊出身的各界名人,最多的當然集中在演藝圈。如靠一副好嗓子紅遍兩岸的費玉清,上世紀七十年代瓊瑤電影里的英俊小生秦漢,綜藝節(jié)目大哥大胡瓜、張菲,相聲演員馮翊綱、宋少卿,以及當年入伍時成千粉絲到車站送行的林志穎,通通都出身于藝工隊。還有一些人屬于演而優(yōu)則仕的,如參加過歌唱選秀節(jié)目的國民黨“立委”周守訓、上世紀八十年代參演電視劇《京華煙云》的國民黨臺北市議員歐陽龍、被譽為“歌壇長青樹”的民進黨“立委”余天,也皆在當兵時服務于藝工隊。
有句話說“藝工隊是臺灣藝人的搖籃”。當年進入藝工隊服役的“役男”(年滿19歲,求學生涯結束后應召入伍的男子),的確有部分本來就是大牌明星;然而更多的則是默默無聞的藝人“潛力股”。這些人身上多半都有點表演天賦,進入藝工隊接受各種表演訓練后,一下子便能將渾身的藝術細胞激發(fā)出來。早期,若不是出過幾張唱片、演過幾部電影,或者能來幾個后空翻之類的招數(shù),要被選進藝工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藝工隊隊員常愛問新兵說:“你背后幾顆星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能進來的多少得靠軍中將官的推薦。
知名主持人胡瓜曾在節(jié)目里說起自己加入藝工隊的往事。當時他并不是什么叫得出名的人物,能進藝工隊是靠一個在藝工隊里服務的女性朋友牽線。胡瓜服役時所在的藝工隊隸屬于陽剛味極濃的海軍陸戰(zhàn)隊。他平日練習劈腿、跳芭蕾或爵士,常受陸戰(zhàn)隊員鄙視。后來升任班長的胡瓜帶了一個叫黃仲昆的小兵,黃仲昆那時在演藝圈已嶄露頭角。黃仲昆的經紀人某次到部隊探望,注意到了喜感十足的胡瓜,隨后引他入行。這段因緣際會,更印證了藝工隊“臺灣藝人的搖籃”這一名副其實的稱號。
臺軍藝工隊-演出內容
演出內容一再變遷
藝工隊演出的內容,不外乎忠孝、保防、軍紀、愛民等觀念,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還特別重視宣傳“反共必勝”的理念。事實上,隨著國際局勢的改變、兩岸形勢的轉化,藝工隊的表演內容也時刻在變化中。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藝工隊特別愛演抗戰(zhàn)故事的舞臺劇,選唱“臺灣好”之類的反共歌曲,鼓吹軍民繼承1945年光復臺灣的精神“光復大陸國土”。上世紀七十年代,受到退出聯(lián)合國及臺日、臺美“斷交”的刺激,臺灣社會創(chuàng)作了一首接一首的“愛國歌曲”,諸如《梅花》、《龍的傳人》等等,由藝工隊四處傳唱?!洱埖膫魅恕吩?、校園民歌手李建復,就曾在藝工隊服役時唱過近千遍《龍的傳人》及《天水流長》。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臺灣逐漸走上富裕的小康社會,流行文化也漸趨開放,藝工隊逐漸擯棄了教條式的僵化演出,轉而替之以勵志歌曲和輕快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