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存耕堂cún gēng táng
“存耕堂”是一座具有客家傳統(tǒng)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建于公元1716-1781年間(清代乾隆后期)總面積達1.3萬余平方米,是中都鎮(zhèn)現(xiàn)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清代曾與“三立堂’(已紀(jì))、“百二間”(后縮建為天德堂)齊名而又首屈一指,素有“九廳十人井”之稱,遐邇聞名。公社化時期,曾住下整個生產(chǎn)隊的33戶130多人,且谷場、倉庫,全設(shè)于內(nèi),正中大廳,既是食堂,又是會場,“鼎食鐘鳴”,頗具氣派。
建筑特點
該堂坐落羅溪村頭(按水流方向),背山面水,坐東南朝西北,屬土木結(jié)構(gòu),砌石為基,夯土為墻,后樓基墻厚1.5米,逐層遞減。全堂五進四橫,逐進增高,遙看櫛比鱗次,甚是壯觀。第一進為圍墻門樓,門坪可廣容車馬;第二進為下堂,石門框,左右配以固定對聯(lián),聯(lián)日:“存心淡泊為君子,耕稼畔歌效古人?!钡谌M為中堂,正面屏風(fēng)頂端,高懸一塊匾額,額曰:“存耕堂”,“存耕“二字傳為粵東某名士所書,“堂”字為后人配寫?!按娓痹⒂小按嫘姆e善,留耕子孫”之意,寓居于臺灣,現(xiàn)年94高齡的該堂主人之一何尚文先生,在花蓮縣建一新房,取名“存耕筱筑”,意在紀(jì)念祖居,不忘故土。中堂廳面甚寬敞,可安放10來桌酒席,壁間、木柱上,當(dāng)年曾掛滿名人書畫,今多散失。獨存一副木刻對聯(lián),聯(lián)語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資富能訓(xùn),惟以永年。”末行落款處,醒眼地寫上“芷灣宋湘”字樣,下面還刻上古篆體印章,系客家七大詩人之一的宋湘真筆,故1996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曾作過“上杭發(fā)現(xiàn)清代客家詩人宋湘遺墨”的專題報道。大廳二旁分別為回廳(即廂房),在右回廳二樓壁上,用毛筆寫有“某年某月某日太平天國康王在此駐宿”字樣,傳為清同治四年五月初二日,太平軍后期將領(lǐng)康王汪海洋,曾率部從廬豐橫渡汀江,進入中都后,駐節(jié)此屋,故何尚文先生在臺出版的《杭川風(fēng)土百詠》一書中,曾有“吾家曾記駐康王,墨跡斑斑尚在墻”之詩句,惜懾于清朝統(tǒng)治者淫威,在太平軍進駐嘉應(yīng)(今梅縣松源)之后,字跡業(yè)已抹去,至今無法辨認(rèn)。第四進及二排橫室,概屬二層樓房,唯最后一棟為一整排的三層樓,站在該樓房前的院落中抬頭仰望,只能看上“一線天”,使人有高深莫測之感。整座堂樓,橫直有序,持重端莊。每進之間,橫樓與正廳之間,都有空院落(俗呼裂井),這些院子里當(dāng)時栽滿奇花古木,有盆景,有直栽,清風(fēng)吹來,芳香撲鼻。屋檐內(nèi)外,都用長石條砌邊,條條湊緊,院落春深,宛如舊時官家宮段,傳說此屋圖式,系仿效廣東佛山醮廠建成。筆者尚在孩提時,每進此屋,總有目不暇接,肅然生畏之感,必須緊捏大人衣角,左 右盼,生怕誤入迷宮,不可復(fù)出。全堂有一百八十個房間,九個大廳,十八個天井,故有“九廳十八井”之稱。全屋地面,在當(dāng)時尚無水泥、瓷磚的情況下,全打上最先進的三合土,而樓板上則嵌上陶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