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桿菌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麻風桿菌,也稱為韓森氏桿菌,是一種可引起麻風病的分支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長約2-6μm,寬約0.2-0.6μm,抗酸染色呈紅色(抗酸性),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好氧菌。形態(tài)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具有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病人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fā)現(xiàn),呈束狀排列,是至今唯一仍不能人工培養(yǎng)的細菌。

  • 詳細解釋


    麻風桿菌 - 簡介

    麻風桿菌

    麻風桿菌,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

    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

    麻風桿菌 - 歷史發(fā)現(xiàn)

    1873年,挪威醫(yī)生Gerhard Armauer Hansen在麻風病人的皮膚結節(jié)中發(fā)現(xiàn)。

    麻風桿菌 - 病理表現(xiàn)

    常在病人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fā)現(xiàn),呈束狀排列,以麻風桿菌感染小鼠足墊或接種至犰狳可引起動物的進行性麻風感染,為研究麻風的一種動物模型。麻風桿菌口侵害人,可通過皮膚接觸,或由飛沫傳播,細菌由病人鼻分泌物及其他分泌物、精液或陰道分泌液中排出而感染他人。疾病潛伏期長,發(fā)病慢,病程長,遷延不愈。根據臨床表現(xiàn)、免疫病理變化、細菌檢查結果等可將麻風病分為瘤型麻風和結核樣型麻風。

    麻風桿菌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tǒng)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布于神經末稍、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粘膜以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fā)現(xiàn)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桿菌 - 滅絕方法

    麻風桿菌在0℃可活3-4周,強陽光照射2-3小時后喪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鐘可滅活。

    離體后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桿菌 - 麻風病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xiàn)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