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門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團團門是指2009年12月23日,上海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主持人曉軍在回應一位“不喜歡上海話,討厭上海人”的聽眾時說,“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后,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此話一出,“上海人排外”立即成為熱門話題,而“團成一團,圓潤離開”也被網(wǎng)友喻為“年度壓軸流行語”。

  • 詳細解釋


     簡介

    “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后,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

    ——上海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主持人曉君

    12月23日,上海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主持人曉軍在回應一位“不喜歡上海話,討厭上海人”的聽眾時說,“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后,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此話一出,“上海人排外”立即成為熱門話題,而“團成一團,圓潤離開”也被網(wǎng)友喻為“年度壓軸流行語”。

    詳細過程

    據(jù)上海當?shù)孛襟w《東方早報》報道,12月23日上午8點47分,上海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節(jié)目正在直播。在播放流行音樂間隙,兩位主持人曉君和小暢和往常一樣,使出渾身解數(shù),用上海方言聊天逗笑,博觀眾開心。

    直播期間,一位聽眾給節(jié)目組發(fā)來一條短信,內(nèi)容為“求你們不要再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主持人曉君將短信一字一句念出來后,認真回應:“這位聽眾,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后,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

    “團成一團,圓潤離開”一語,通過電波傳送出去后,驚煞了申城數(shù)以萬計的聽眾,網(wǎng)絡上迅速有了反應,關于“上海電臺主持人節(jié)目中對聽眾說:請‘滾’出上海”的帖子充斥各大論壇,搜索網(wǎng)站上,關鍵語“團成一團、圓潤離開”與“滾”并肩齊行,火速上升為網(wǎng)絡的熱門詞匯。這八個字,被網(wǎng)友比喻為“滾”的最文明同義詞。

    節(jié)目實錄

    上海電臺動感101《音樂早餐》當時節(jié)目實錄如下。

    曉君:在我們節(jié)目過程當中,就有一位朋友啊,他非常友善地發(fā)來了一句話說,求你們不要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

    呵呵呵,非??蓯鄣倪@么一個人啊。我就覺得,首先,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后,慢慢地比較圓潤的方式,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

    小暢:其實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一邊說討厭,為什么一邊還要待在這里。

    曉君:其實我覺得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你不可能說你跑到日本,對日本人說,請你們不要說日文,我討厭你們?nèi)毡救?hellip;…作為都是中國人啊,何必不尊重人家的文化呢,這樣的人相信跑到哪里都不會受人尊重的。

    事件反應

    主持辯解

    回應一:沒因“團團說”受壓力

    回應二:沒有使用“不雅詞匯”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聽眾們都擔心,主持人會因“團團說”惹上麻煩。

    12月24日,曉君回應說,至少到目前,他都未感受到來自領導和主管的壓力。曉君坦言,做節(jié)目以來經(jīng)常收到類似的短信留言,矛頭直指上海文化。“以前我們都是置之不理的,但那天看了之后有點生氣,就把它念了出來。”曉君解釋說,“初衷就是質(zhì)疑一小部分人,比如不喜歡你的人來你們家,誰也不會笑顏以對吧?!”

    對于在直播中回擊聽眾,曉君強調(diào),自己并未使用“不雅的詞匯”。

    專家觀點

    聽者要寬容,說者要調(diào)整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鄧偉志認為,雙方均有些“片面性,太沖動了”。鄧偉志稱,面對極個別聽眾的“挑釁”,作為大眾傳媒掌握話語權的主持人要注意措辭,要體諒。

    上海戲劇學院主持藝術專業(yè)吳洪林教授稱,適當夾雜一些方言可以增加節(jié)目特色,“地方臺節(jié)目允許一些方言,但如果比例超過一半,就是不允許的。”對此次風波,吳洪林教授總結(jié)說:“聽者要寬容,說者要調(diào)整,主持人應該更嚴格要求自己,發(fā)言也要謹慎。”

    網(wǎng)友評論

    上海本地網(wǎng)友

    曉君道歉了,上海寧受傷了。NC羅侮辱曉君說曉君是NC,說上海是NC市,但是沒有向任何人道歉,東方早報李偉斷章取義的炒作報道也沒有向任何人道歉。反而是我們,電臺電視臺被禁止說上海話了,曉君明明直爽敢言被勒令叫停還寫了道歉信,到底為何?!為什么我們總是忍氣吞聲,一退再退?!說我們上海不好,罷了;說上海男人娘娘腔怕老婆沒有男人樣子,罷了;說上海女人勢力眼拜金女,罷了;說上海人排外,也罷了;而現(xiàn)在,他們竟然禁止我們本土的電臺說上海話了!我們怎能就此罷休?!難道要等到我們的語言消失,文化泯滅了,我們才站起來嗎?!上海首先是上海人的上海,其次再是全國的上海!不要讓上海一次次的被傷害,不要讓上海人一次次的退而再退,難道要我們退到海里嗎?!上海人民應該要站起來了。

    網(wǎng)友henry032031就說,聽眾要求在上海不能說上海話,為什么我們不能反擊?有本事去廣東說不能說廣東話……我們只不過是請討厭上海的人離開上海。網(wǎng)友KOKI在電臺論壇上支持曉君,認為他“說出了我們的心聲,不尊重上海文化就要‘團團’”。有網(wǎng)友指出,是聽眾先挑釁的,許他待在這個城市還要說討厭這個城市的人,就不許主持人反擊?!我代表上海本地人,支持這個主持人!還有網(wǎng)友認為,一個城市的自信,也是一個城市的不包容。因此要“頂這個主持人”。

    “支持,我也是在上海的外地人,短信的后半句太怨人。地方電臺、電視臺中使用方言并沒有什么問題,受眾本來主要就是地方人,全國都如此,不喜歡聽就轉(zhuǎn)臺。”網(wǎng)友“子望”力挺主持人。

    外地網(wǎng)友

    指責上海人“自以為是”

    但很大部分人都持批駁態(tài)度。鳳凰網(wǎng)上的調(diào)查顯示,超過80%的網(wǎng)友表示反對,認為“主持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不夠?qū)捜莺桶荩粌H侮辱了那個聽眾,而且也侮辱了整個上海。”

    網(wǎng)友“不可說”的言辭尤為激烈,在他看來,“團成一團,圓潤離開”這句話的背后,“透露出來的是骨子里的自以為是。”“團團門”事件的主題,也就演變成為一場“本土”和“外地”的口水之爭。

    隨著話題的發(fā)展,更多網(wǎng)友將主持人的態(tài)度上升到地域歧視上,網(wǎng)友“梅花放清香”就認為,主持人的言論是“赤裸裸的歧視行為!不公開道歉就踢出去!”廣州的騰訊網(wǎng)友“藍”反問:“愛上海嗎?那請你說上海話?愛國家嗎?那請你說普通話!”

    道歉信

    就在“上海人排外”這個老話題討論得如火如荼之時,有消息稱:“團團門”當事人站出來道歉了。12月27日開始,各大網(wǎng)站和論壇上都出現(xiàn)了一封“道歉信”,全文內(nèi)容為:“本人在12月23日《音樂早餐》節(jié)目中不恰當?shù)拇朕o,傷害了聽眾朋友的感情,對此我深深道歉,并誠摯接受聽眾朋友的幫助和批評。作為一名年輕的廣播工作者,今后我會在工作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同時,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諒。忠心感謝聽眾朋友對我的關心和愛護。”

    這封“道歉信”是以圖片形式出現(xiàn),上面的文字為電腦打印,只在末尾有曉君的親筆簽名。據(jù)網(wǎng)友說,這是27日的《音樂早餐》節(jié)目里,主持人曉君說的話。更多的網(wǎng)友“爆料”,表示,這兩天的《音樂早餐》節(jié)目,很嚴肅,“沒有了歡樂地搞怪地說早上好。”

    據(jù)《東方早報》此前報道稱,曉君認為,做節(jié)目以來經(jīng)常收到類似的短信留言,矛頭直指上海文化。“以前我們都是置之不理的,但那天看了之后有點生氣,就把它念了出來。”曉君解釋說。對于在直播中回擊聽眾,曉君強調(diào)自己并未使用“不雅的詞匯”。曉君回應,未感受到來自領導和主管的壓力。

    然而,27日,上海文新傳媒旗下的東方寬頻網(wǎng)站發(fā)出了一條“《音樂早餐》節(jié)目主持人曉君向聽眾致歉”的帖子。

    這封所謂的致歉信,全文為打印文字,只有簽名為曉君手寫。信中寫道:“本人在12月23日《音樂早餐》節(jié)目中不恰當?shù)拇朕o,傷害了聽眾的感情,對此我深深道歉,并誠摯接受聽眾朋友的幫助和批評……”道歉帖只有一張致歉信的貼圖,沒有任何其他文字說明,截至記者發(fā)稿,該帖點擊已達9000多次。

    曉君的道歉信再度引發(fā)網(wǎng)友爭議。在貓撲論壇,眾多網(wǎng)友認為這張打印的道歉信完全看不出誠意,“要道歉就拿出點誠意,不想道歉就不要勉強”。有網(wǎng)友還質(zhì)疑,道歉說不定不是本人的意愿,“文案打印出來,你簽個字,拿這個來糊弄人?”

    一方面,網(wǎng)友不接受這種方式的道歉;另一方面,眾多上海網(wǎng)友也不能接受曉君的道歉,認為上海“被欺負了”。在一些論壇,還出現(xiàn)了“曉君道歉,上海人受傷了!”“曉君道歉不稀奇,野蠻經(jīng)常戰(zhàn)勝文明”等帖子。在寬帶山社區(qū),很多上海網(wǎng)友留言支持曉君,認為他“能屈能伸,關鍵這次事件讓上海人更團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