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背葦鳽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紋背葦鳽wén bèi wěi jiān

    簡介

    紋背葦鳽是一種小型涉禽,頂冠黑色,背部有很粗的黑色和白色縱紋;

    白喉,桂香色脖子;下體中間有一道貫穿到下腹部的粗黑紋。胸部有棕白紋;下腹部白色;黑眼先,虹膜琥珀色;鳥喙和腿爪均黃色。

    鸛形目(Ciconiiformes)鷺科(Ardeidae)麻鳽亞科(Botaurinae)的12種孤獨性沼澤鳥類,與鷺亞科(Ardeinae)有親緣關(guān)系,但頸較短,身體稍胖。大多數(shù)具保護(hù)色(斑駁的褐色和皮黃色條紋),嘴尖朝上,站立時模仿周圍的蘆葦和草,可避免被發(fā)覺。以尖利的喙捕捉魚、蛙、蝲蛄和濕地及沼澤地的小動物為食。幾乎分布全球。屬(Botaurus)有4種,而葦鳽屬(Ixobrychus)有8種。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紋背葦鳽

    拉丁學(xué)名:Ixobrychus involucris

    命名時間:Vieillot,1823[2]

    英文名稱:Stripe-backed Bittern

    科屬分類:鳥綱、鸛形目、鷺科、葦鳽屬

    外形特征

    紋背葦鳽是一種小型涉禽,頂冠黑色,背部有很粗的黑色和白色縱紋;白喉,桂香色脖子;下體中間有一道貫穿到下腹部的粗黑紋。胸部有棕白紋;下腹部白色;黑眼先,虹膜琥珀色;鳥喙和腿爪均黃色。

    分布范圍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nèi)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

    生活習(xí)性

    棲息于樹林及林間溪流、水庫、山腳邊的稻田、蘆葦叢、灘涂及沼澤草地。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也?;顒雍鸵捠?,但在隱蔽陰暗的地方。性膽小而機警,通常很少飛行.多在蘆葦叢中通過,或在蘆葦上行走。和所有鷺科動物一樣,紋背葦鳽比較容易受驚擾。受驚后,紋背葦鳽就立刻紋絲不動,將喙指向空中。它們胸前有棕色條紋,保持這個姿勢,就可以和周圍的草叢混合在一起。食物主要是小魚、水蜘蛛以及昆蟲。有時也吃少量植物性。

    生長繁殖

    巢建于蘆葦沼澤、湖邊、水塘和水稻田邊的蘆葦叢和灌叢中,有時也見在小灌木上營巢。巢結(jié)構(gòu)簡陋。通常由大芒葉、草莖、枯樹枝或竹枝構(gòu)成。每窩產(chǎn)卵3—6牧。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

    保護(hù)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