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詳細介紹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國后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統(tǒng)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后歷任司馬、鎮(zhèn)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wèi)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jié)。《三國志》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延熙七年(244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jù)勢,姜維和費祎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年(247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zhàn)洮西。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lǐng)作戰(zhàn),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zhàn)于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延禧十六年(253年)費祎遇刺被害后,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zhì)。
第八次北伐,延禧十八年(255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jīng)于洮西,王經(jīng)退守狄道城,后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256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于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257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zhàn),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諸葛誕兵敗后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zhàn)于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后還住沓中。這是姜維最后一次北伐,此時黃皓欲以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因厭惡黃皓擅權(quán),曾向后主請求誅殺黃皓,但后主沒有接受,姜維察覺此舉可能惹怒黃皓,為了避禍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禍。鐘會,鄧艾領(lǐng)大軍征蜀。景耀六年(263年)蜀亡。
姜維歷次北伐戰(zhàn)績,互有勝負,軍隊已到達華陰、蒲城一帶。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歷年史家對姜維的北伐卻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zhàn),耗損國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進行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度龂萘x》卷末有詩說:“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將天補﹔何期歷數(shù)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名人對姜維的歷史評價
諸葛亮
孔明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鐘會
鐘會與姜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鐘會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州名士,(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勝也。”(參見《三國志·姜維傳》)
郤正
姜維身為上將,位高權(quán)重,可是住宅簡陋。除了薪俸,家無余財;除了正室,別無妻妾。從不聲色犬馬,衣服僅僅夠穿,車馬僅僅夠用————他這樣做并不是為了以身作則、使世風清廉,而是真正從內(nèi)心覺得這樣已經(jīng)滿足。象他這樣好學不倦、清廉樸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
孫盛
姜維是魏國人,卻投奔蜀國,不忠;拋棄父母祖先,茍且偷生,不孝;攻擊自己的祖國,不義;戰(zhàn)敗不自盡,無節(jié);對內(nèi),驅(qū)策百姓上戰(zhàn)場,以求表現(xiàn),對外,無法抵抗外侮,招致敵人攻擊,無智無勇。姜維“忠孝節(jié)義智勇”皆不備,實際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
陳壽
姜維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墒歉F兵黷武,沒有遠見。缺乏判斷能力,終于被殺。
何焯
姜維執(zhí)政時,蜀的根基已經(jīng)不穩(wěn),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無法很快從戰(zhàn)爭中恢復了。
干寶
姜維是蜀相,國家滅亡,卻不去死,反而死于鐘會之亂,不值。
王鳴盛
姜維想復興蜀漢,功敗垂成而死,忠義之心,日月可鑒。陳壽在晉當官,對此事不敢直言。
李贄
明代大學者李贄稱伯約為“又一孔明”。
具體戰(zhàn)績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zhàn)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偟膩碚f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jīng)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jīng),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戰(zhàn)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裏,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yōu)秀的將領(lǐng)。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占優(yōu),姜維敗在他的手裏可謂敗得其所。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quán),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zhàn)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苦撐危局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wèi)成都的安全,這個戰(zhàn)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xù)諸葛亮的錯誤而已。諸葛亮死后,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quán),然后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quán)。而保住兵權(quán)的唯一方法就是領(lǐng)兵出戰(zhàn),不打仗還要你帶兵干嗎?
道理很簡單。設使姜維采取堅壁固守的策略的話,那麼不久他就會被削去兵權(quán),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請持“堅守論”的朋友們想一下,閻宇帶兵的話蜀漢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嗎?三年就不錯了!
到了蜀漢后期,優(yōu)秀的將領(lǐng)所剩無幾,稱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后來的降將夏侯霸。面對強大的魏軍,姜維一人要擔負起統(tǒng)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稍懂軍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維當時作戰(zhàn)的艱難了吧,可是盡管是在這種條件下,姜維仍然能在戰(zhàn)術(shù)上不斷取得勝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蜀漢最后的奮戰(zhàn)
西元263年,鐘會,鄧艾領(lǐng)大軍征蜀。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頭一次主動進攻,時間是在姜維屯田避禍的兩年后。
姜維采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鐘會十萬大軍在姜維五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直趨成都,在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后,順利進至成都城下,怯懦的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綿城,江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wèi)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覺得這個指責太過牽強。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大軍回撤只要稍有不慎,被敵軍從后面抄襲的話,損失是很慘重的。隋以百萬大軍攻伐高麗,因補給不上而撤退,途中遭到高麗軍隊的襲擊,當時高麗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隋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整整損失了三十萬!姜維如果要撤軍,他后面的十萬鐘會大軍豈會坐視不理,鐘會也是一代奇才,可以說姜維真想回守成都的話,他的五萬蜀軍將一卒不存!
而我覺得應該受到指責的不是姜維,倒是那個死后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諸葛瞻雖然對蜀漢忠心耿耿,但他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yōu)點,而且不識兵法。
當時鄧艾攻綿竹不過數(shù)萬人,而諸葛瞻手中也有個兩三萬人。當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jù)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zhàn)鄧艾。鄧艾是久經(jīng)沙場的名將,諸葛瞻是個從沒正式參戰(zhàn)過的新手,正面應戰(zhàn)豈有不敗之理!人家姜維算的上是久經(jīng)戰(zhàn)陣吧,還不是選擇死守,看樣學樣也應該會了。只要諸葛瞻據(jù)險死守,不出數(shù)月鄧艾補給肯定出現(xiàn)問題。舉個例子:東晉的一代豪杰大司馬桓溫,領(lǐng)四萬兵北伐,孤軍深入,兩次擊退前來攔截的前秦軍隊,直逼長安,前秦雄主符健就是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桓溫因軍糧不繼,只得徘徊灞水前,最后前秦徵調(diào)三萬精兵,雙方在白鹿原展開激戰(zhàn),桓溫敗退……現(xiàn)在問題也是一樣,鄧艾孤軍深入西蜀重地,巴不得尋求蜀軍正面對決。因為是在敵人的國土作戰(zhàn),士兵的凝固力特別強,因為已經(jīng)沒有后路可退了,孫子云:深入則專,就是指這個道理。只要避開這種銳氣,等魏軍補給不繼,再在其回撤時給予致命一擊或者等鐘會大軍撤退,姜維回撤合兵一處,鄧艾不死也難啊!
所以,在蜀漢最后一戰(zhàn)中應負戰(zhàn)敗全責的不是姜維,而是諸葛瞻,他實在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啊!
不過:
首先,請注意姜維在段谷死的是些什么兵,那是蜀漢自丞相時代以來歷代流傳下來的精兵,這一戰(zhàn)基本死絕了。蜀漢的軍力大損,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隴西的部隊了。
其次,魏軍進攻漢中時,姜維雖然在避禍,但是,整個蜀漢的防御體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并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維實權(quán)仍在。而正是姜維,他一改以前魏延與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圖來個打開口子,誘敵深入,然后聚而殲之的戰(zhàn)略,結(jié)果這個構(gòu)想被完全打破,魏軍憑借國力的優(yōu)勢,在每一個方位都達到了優(yōu)勢兵力,是姜維不但無法殲敵,而且還差點自己回不來。整個漢中防御體系被徹底擊垮。
第三,當時的蜀漢,已經(jīng)不對漢中守軍報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銳部隊,已經(jīng)在董厥的帶領(lǐng)下,前往劍閣防守。等鄧艾偷襲成功時,諸葛瞻的部隊已經(jīng)是老弱病殘了。
最后,鄧艾深入重地,自然會就地補給,而且,他即使打不進成都,還可以在背后打姜維,那將是一場三國時代的法蘭西會戰(zhàn)。沒有了補給,被包圍后的劍閣蜀軍,可沒有敦克爾克給他們撤退啊!
姜維確實是蜀漢后期出眾的軍事家,但是面對著優(yōu)勢兵力的魏軍,他還是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