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在封建社會里,為了表彰在“忠孝節(jié)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的官員,為朝廷興旺作出的“杰出貢獻”,當朝政府常常批準在這些人的故里村頭,修建“功德牌坊”,借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庭。
棠樾牌坊群 一改以往木質(zhì)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zhì)地優(yōu)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拔、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筑藝術也日臻完善。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shù)。應該說歷代統(tǒng)治者都很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表彰在忠孝節(jié)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的官員,為朝廷和社會作出的“杰出貢獻”?;罩菰信品灰磺Ф鄠€,現(xiàn)尚存有百余個,被譽為“牌坊之鄉(xiāng)”。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建筑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fā)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jié)義”倫理道理的概貌。一連7座,建筑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
棠樾牌坊群旁有兩座祠堂,一為鮑氏敦本堂祠,俗稱男祠,另一為鮑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稱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歷史的生動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進祠堂”的舊例,為國內(nèi)罕見。
1.鮑燦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龍鳳板”上鑲著“圣旨”二字,橫梁正反各有一對浮雕雄獅,顯得頗為英武。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jù)《歙縣志》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y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xù)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動了鄉(xiāng)里,經(jīng)請旨建造此坊。又因為他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并特地為其祖父立坊。由于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兵部左侍郎銜”。
2.慈孝里坊
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余巖、鮑壽遜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據(jù)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并要二人殺一,讓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后來朝廷為了旌表他們,賜建此坊。牌坊上還銘刻了明永樂皇帝的《慈孝詩》日:“父遭盜縛迫兇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
與情人共度浪漫春宵 聚焦國內(nèi)知明企業(yè) 春運火車票求購轉(zhuǎn)讓 歲末旅游貓膩大揭秘 取聲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事后,欣然寫下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xiāng)”的對聯(lián),并撥銀將“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繕,又刻御題對聯(lián)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幾朝皇帝加封,這在我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3.鮑文齡妻江氏節(jié)孝坊
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jié)完孤”。據(jù)縣志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后,“立節(jié)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yǎng)成歙縣的名醫(yī)。寡婦守節(jié),培養(yǎng)后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tǒng)來維系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所謂“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在徽州這個程朱理學的故鄉(xiāng),女性受封建的節(jié)烈觀念殘害尤深,出現(xiàn)過一大批像《儒林外史》中的王三姑娘那樣、“自愿”殉夫的節(jié)婦烈女。
4.樂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1年)。據(jù)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jié)”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瀨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yè)命脈。他想求皇帝恩準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筑河堤八百里、發(fā)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準。于是,在棠樾村頭便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5.鮑文淵繼妻吳氏節(jié)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jié)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jù)縣志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jié)守志,對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yǎng),直至其成家立業(yè)。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于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年老之后,吳氏又傾其家產(chǎn),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對祖宗的孝順,當然也值得頌揚。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在60歲時辭世。
吳氏的舉動感動了地的官員,遂打破繼妻不準立坊的常規(guī),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guī)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盡管得此厚愛,但在牌坊額上“節(jié)勁三立”的“節(jié)”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jié)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6.鮑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jù)記載,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才14歲的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后終于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并扶持父親回到家中。一進家門又見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yī)治。母親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說這是他“天
與情人共度浪漫春宵 聚焦國內(nèi)知明企業(yè) 春運火車票求購轉(zhuǎn)讓 歲末旅游貓膩大揭秘 鑒精誠”、“孝愈其親”。
7.鮑象賢尚書坊
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鎮(zhèn)守云南、山東有功。據(jù)縣志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jīng)遠赴云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shù)匕傩者€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視權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