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地處蘭溪市蘭蔭山山麓。芥子園很小,占地只有10.5畝

  • 詳細(xì)解釋


     芥子園緣何有名?

    芥子園系仿古園林建筑,為紀(jì)念清代著名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小說家李漁而建,地處蘭溪市蘭蔭山山麓。芥子園很小,占地只有10.5畝,但包含亭臺樓閣、小橋魚池和名貴花木,使之小中見大,曲中見幽,古中見雅,別有丘壑。游憩其間,發(fā)悠悠古思,懷悠悠古人,自能勵志勵人,催人奮進(jìn)。難怪,中國《紅樓夢》研究會會長馮其庸有詩云:“顧曲精微數(shù)笠翁,名園小筑亦神工;只今移向蘭溪去,好聽秋江一角風(fēng)。”

    芥子園景區(qū)信息

    景區(qū)特色

    曲中見幽,古中見雅,別有丘壑 蘭溪的芥子園設(shè)計體現(xiàn)了明清年代的建筑特點,繼承了南京芥子園的建筑風(fēng)格和稱號,并處處體現(xiàn)了芥子園的古樸內(nèi)涵。

    最佳出游時間

    四季

    開放時間

    全年

    地址:蘭溪市北隅

    汽車:杭州坐中巴到蘭溪然后再坐1路公交車到

    火車:蘭溪火車站廣場有旅游專線巴士直達(dá)

    其他交通方式:自駕車:上杭甬高速在蘭溪出口下再按路牌走

    [編輯本段]《芥子園畫譜》

    在中國的畫壇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yuǎn),孕育名家,施惠無涯者,《芥于園畫譜》當(dāng)之無愧也,(亦稱《芥子園畫傳》)它是一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經(jīng)典課本。近代現(xiàn)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園畫譜》作為進(jìn)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園”這部書的名氣很大。《芥子園畫譜》自300多年前出版以來,不斷拓展出新,康熙年間的“王概本”、光緒年間的“巢勛本”為世人學(xué)畫必修之書。

    “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之名。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畫家李流芳的課徒稿43幅,遂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編90幅,增至133幅,并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40幅,為初學(xué)者作楷范。篇首并編“青在堂畫學(xué)淺說”,因得李漁的資助,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即以“芥子園”名義出版。這是《芥子園畫譜》第一集。接著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與他的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編繪了“蘭竹梅菊”與“花卉翎毛”譜,就有了第二、三集。那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用開化紙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稱“王概本”。在當(dāng)時觀之較為精致,但印數(shù)很少,只能印幾百部。

    《芥子園畫譜》此后一再翻版,逐漸漫漶。到光緒年間(1875—1909年),需要這部畫譜的人很多,而原書因多年翻版,已磨損得不能再印。那時,有一個叫巢勛的畫家,也是嘉興人,他臨摹了前三集,并增編一批上海名家的畫作,同時又編繪了一集人物(即《芥子園畫譜》第四集),于光緒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書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稱“巢勛臨本”。這套《芥子園畫譜》雖是黑白版本,但比“康熙版”豐富得多了,從此《芥子園畫譜》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畫傳》出世,備受時人贊賞。光緒十三年,何鏞在所作后序中寫道:“一病經(jīng)年,面對此譜,頗得臥游之樂。”并題聯(lián)云:“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

    畫譜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淺顯明了,宜于初學(xué)者習(xí)用,故問世300余年來,風(fēng)行于畫壇,至今不哀。許多成名的藝術(shù)家,當(dāng)初入門,皆得惠于此。稱其為啟蒙之良師,是一點不過分的。

    畫壇巨匠齊白石,幼年家貧好學(xué),初以雕花匠為生。30歲時,隨師外出做活,見到一主顧家有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精致版 ,仔細(xì)翻閱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能畫,多不合章法,故如獲至寶,遂借來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畫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從此,他以所畫為據(jù)來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guī)則,為其后來繪畫打下良好基礎(chǔ)。據(jù)說真到晚年,白石老人還念念不忘此事。他因而40歲后畫畫出名,跨越了1個世紀(jì),終年95周歲。

    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4歲到縣城讀書時,從文具店買到一部《芥子園畫譜》,成了他學(xué)畫的第一位老師。在無人指導(dǎo)下,他照譜學(xué)畫,如醉如癡,終成一代大師。

    山水畫名家陸儼少,從小喜畫,苦于無師。12歲到南翔公學(xué)讀書時,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園畫譜》,像得到心愛的寶物一樣,如饑似渴地臨摹,從此邁出了畫家生涯的第一步。

    郭沫若先生是眾所周知的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和詩人,然其能畫,則鮮為人知。他尤喜畫蘭花,曾畫蘭贈友人范令棣先生。他之所以能畫,是因在家塾“綏山館”里,常描摹《芥子園畫譜》。郭沫若先生曾為其弟郭開運畫的《葵菊圖》題詩道:“不因能傲霜,秋葵亦可仰。我非陶淵明,安能作欣賞。幼時亦能畫,至今手猶庠。愿得芥子園,恢復(fù)吾伎倆。”郭老如能學(xué)畫不輟,早當(dāng)成名畫壇了。

    《芥子園畫譜》施惠畫壇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謂功德無限。何鏞所言,此書“足以名世,足以壽世”,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