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跑腿族,隨著越來越多大學生宅男、宅女的出現(xiàn),各大高校內(nèi)出現(xiàn)一個特殊團隊“跑腿族”。他們主要由家境貧寒的大學生組成,專門為“偷懶”的同學跑腿拿外賣、領(lǐng)包裹、送東西,收入每月在500元左右。
簡介
隨著越來越多大學生宅男、宅女的出現(xiàn),各大高校內(nèi)出現(xiàn)一個特殊團隊“跑腿族”。他們主要由家境貧寒的大學生組成,專門為“偷懶”的同學跑腿拿外賣、領(lǐng)包裹、送東西,收入每月在500元左右。
“跑腿族”的出現(xiàn),立即引起爭議。一些人很贊成,認為這也是市場經(jīng)濟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反對,認為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案例
下沙某大學電子信息專業(yè)大二學生張彤,是“跑腿族”之一。
“很多同學不愿出門,愿意出錢找人買外賣,我們又缺錢,當然接生意了。”張彤說,他家境貧困,為幫助家里緩解負擔,他專門為一些有錢的同學跑腿。
“我送一份外賣能拿1元錢,生意好的時候會賺很多。上周六,我總共送了40多份外賣,一天下來就賺了40多元,比別人兼職賺得多。”張彤笑著說,“粗略算算,我一個月能賺500塊錢!”對于花費不多的張彤來說,這基本上是他一個月的生活費。
事實上,像張彤這樣的貧困“跑腿族”不是個例,下沙大學城各大高校都有這樣的身影。
“我?guī)屯瑢W拿網(wǎng)購產(chǎn)品,每拿一件產(chǎn)品收費1元。”“跑腿族”大二學生李孟說,自己專門為宅男、宅女收取包裹,最好時候一天賺30元。
李孟說,自己認識的“跑腿”大學生就有20多人,在下沙高教區(qū)內(nèi)從事跑腿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同學們都叫他們“跑腿族”。
浙江麗水的梁薇從小家境貧寒,身體很差,但為幫家里分擔負擔,梁薇每天中午頂著烈日跑腿。“每次給別人買飯,自己就沒時間吃飯,中暑的次數(shù)我都不記得了。”梁薇說,從事跑腿族1年來,最怕夏天和冬天,特別難熬。
而李孟說,有一部分大學生甚至晚上也不休息,穿梭在高沙商業(yè)區(qū)的網(wǎng)吧里,為小餐飲店送外賣。“很辛苦,很多人身體都垮掉了。”
在“跑腿族”里流傳著一句話:“學歷高不代表身份高,做生意看臉色”。
李孟說,雖然是同學,但也常會碰見不講理的人。
“有時中午吃飯人多,我們的外賣送的晚,會被同學罵。”張彤說,對他們來說被同學批評已是家常便飯。“安慰下自己,畢竟是賺別人的錢嘛,看臉色也正常。”
對于,一些付錢的大學生認為很正常。“我付錢給這些同學,就是需要他們及時的送飯,如果他們遲了,那也耽誤我的時間。”大學生馬明輝認為,自己付錢了,跑腿的大學生當然要滿足要求,否則將視情況扣工費。
浙江傳媒學院的陳華輝就遇到過扣工費的事,“有一次我送外賣送晚了,一個學長就以飯冷了為由,只給我5毛錢。”
爭議
大學“跑腿族”引爭議
高校內(nèi)“跑腿族”的出現(xiàn),引起越來越多的爭議
很多大學生認為,“跑腿族”的興起是個好事。某大學大四學生劉慶宇說:“這是一舉兩得的事。一方面,跑腿族方便了部分大學生;另一方面,貧困生也在鍛煉自己同時獲取收益。”
對此,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李靈格則提出反對意見,李靈格認為,該現(xiàn)象雖然根源動力不在學校,而是由于社會經(jīng)濟市場發(fā)展所導致,但做為高等教育的地方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該反思。
“雖然大學生不可避免社會的影響,但高等教育體現(xiàn)的是對知識分子的公平公等,如此一來,高校大學生貧富差距進一步體現(xiàn),對大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李靈格教授表示,學校應正面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浙江財經(jīng)學院經(jīng)濟學教授金戈分析:“雖然這樣的行為是市場行為,從市場經(jīng)濟意義上來說各取所需,但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學校不合適。”他認為,在校園里形成學生雇員關(guān)系是嚴重錯誤的,使得學生關(guān)系不對等,高校必需及時進行教育甚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