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金陵大報恩寺位于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cè)秦淮河畔長干里。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其慘死的生母碽妃(朝鮮人),按照宮闕規(guī)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余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為明初南京三大佛寺之一。
金陵大報恩寺-概況
大報恩寺是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千余年間,屢廢屢建,寺名亦屢屢更易。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0),孫權(quán)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為江南塔寺之始;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復建,名長干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毀于火,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報恩寺及九層琉璃寶塔,實則紀念其生母碩妃,故此不惜代價,按照宮闕規(guī)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余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為明初南京三大佛寺之一。
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后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朱砂,以防潮、殺蟲。寺內(nèi)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jīng)房38間。歷時19年,耗銀250萬兩,征調(diào)工役10多萬人。2008年8月6日金陵大報恩寺地宮鐵函被正式打開。
大報恩寺最早建于陳宣帝:
健康報恩寺(唐 慧仁)
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論》、《中論》,樹“一心三觀”,啟天臺之源。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憫寺所得櫬施,買海曲溪石梁為放生池,佛法廣播于江北。
建德六年,齊地佛門遭劫。聞率僧眾四十余循海路奔健康。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忽現(xiàn)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龜對曰: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聞恍然大悟。奏聞宣帝,帝大悅,敕建報恩寺,香火祀之。
金陵大報恩寺毀于太平天國年間。1856年太平天國發(fā)生內(nèi)亂,由于擔心石達開部隊占據(jù)制高點向城內(nèi)發(fā)炮,大報恩寺塔被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僅存一青銅色塔剎(1930年代后失蹤)和8米高的石碑。至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一,太平天國內(nèi)哄中,又以炸藥將寶塔徹底炸毀。至本世紀三十年代,塔基附近尚存塔頂承露盤一只,后被侵華日軍劫去?,F(xiàn)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僅余巨碑一座。所幸埋藏于地下的琉璃寶塔構(gòu)件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雖有損失,但遺存尚多,南京市政府已計劃利用這些構(gòu)件重建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相傳建造該塔時曾一式燒制三份琉璃構(gòu)件,一份用來建塔,兩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換。1958年在眼香廟、芙蓉山、窟崗村一帶出土的大批琉璃構(gòu)件上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構(gòu)件現(xiàn)分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2004年后南京市政府開始籌劃復建事宜。
金陵大報恩寺-毀滅原因
衰敗的大報恩寺塔,黯然佇立在南京的土地上。但是,它的傷痛遠沒有結(jié)束。大報恩寺塔終究倒下了,推它倒下的,是中國另一個偉大的發(fā)明:火藥。
大報恩寺塔的毀滅,仍舊是個謎團。一種說法是毀于1854年,那時清軍占領(lǐng)了雨花臺,為防止清軍利用大報恩寺塔的高度優(yōu)勢,太平軍先下手為強,“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shù)日塔倒,寺遭焚毀”。但是,也有人認為是曾國藩下令炸毀的。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毀于1856年,正逢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害怕大報恩寺塔被石達開用以充當攻城的炮壘,于是下令將塔摧毀,結(jié)果塔和寺都被夷為平地。
不管哪種說法更為接近事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戰(zhàn)爭帶給人類文明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金陵大報恩寺-前身
鎮(zhèn)寺之寶——金鐵大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這兩句詩,南京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報恩寺,只是那時候不叫這名字。大報恩寺的歷史從孫吳開始,歷經(jīng)各朝,有過長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報恩寺塔的前身則是阿育王塔。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蔣贊初說,經(jīng)過考證,阿育王塔約建于東漢獻帝的興平年間(公元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國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極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謙麾下之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運漕官,并以漕運所得經(jīng)費建廟蓋塔。符融為最早見于正史的中國閣樓式佛塔的創(chuàng)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為孫策攻滅。
之后的一千年間,大報恩寺幾經(jīng)興衰。到了明初,朱元璋在三年時間內(nèi)花費黃金兩萬五千兩,用于重建、維修該寺、塔。但是在1408年,該寺、塔被人放火焚毀。
鎮(zhèn)寺之寶——金鐵大磬
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大報恩寺,同時要求“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重建工程歷時16年(另一說法為19年),動用軍夫工匠10萬人,僅建塔一項費用,耗銀就達248.548萬兩,把鄭和下西洋剩下的100多萬兩也搭了進去。想要更加直觀地讀懂這些數(shù)字,可以查詢一下當時的資料,當時國家一年的總收入不到3000萬兩,當時每年給官員發(fā)的工資總額才66.6萬兩。
而這時候,朱棣已經(jīng)開始在北京修建宮殿、整修河道以通漕運,開始做遷都準備了。遷都可是國家最大的事情了,而且要花費巨額資金,那么在花大錢建造新都的同時,為何還要進行大報恩寺這樣一個巨大工程?
這就是圍繞大報恩寺的第一個謎團。明朝正史上說,朱棣此舉是為了報答老爹朱元璋和老媽馬皇后的養(yǎng)育之恩,但在傳說中卻不是這么回事。一種說法是朱棣的親媽并不是馬皇后,而是一個來自高麗的妃子,因為朱棣出生時尚未足月,所以朱元璋將她用酷刑處死。朱棣興建寺塔,其實是為了紀念他的親生母親。另一種說法是,朱棣為奪皇位逼得侄兒朱允炆葬身火海,為減輕自己的罪過,他下令修寺建塔。
金陵大報恩寺-寺內(nèi)景觀
大報恩寺周長達九里十三步,內(nèi)有金剛殿、左右碑亭、天王殿、大殿、佛殿、大禪殿、后禪殿、左右觀音殿、法堂、祖師堂、無梁殿、伽藍殿、藏經(jīng)前殿、藏經(jīng)殿、左右貯經(jīng)廊、輪藏殿、禪堂、韋馱殿、經(jīng)房、東西方丈、三藏殿、鐘樓等,僧院一百四十八房,東西畫廊廊房一百一十八間,規(guī)模極其宏大。寺中還種有鄭和自西洋帶回的五谷樹、婆娑樹等奇花異草。當時佛教的十大宗派在寺內(nèi)都設(shè)有講座,供僧徒任意選修;并雕版印刷了號稱“南藏”的大部頭佛經(jīng)六百三十七函五千余卷收藏于寺內(nèi)。
大報恩寺大殿俗稱碩妃殿,其中供奉有碩妃的碑位,每年由禮部按時祭祀,除此之外終年封閉,不許人進入。
碩妃殿后的琉璃寶塔最為著名。塔高約三十三丈,九層八面,外壁用白瓷磚砌成,每磚中央浮雕一佛像;自下至上各層用磚數(shù)量均相等,僅體積逐層縮小。每層的復瓦和拱門都用五色琉璃構(gòu)件,上塑飛天、飛羊、獅、象等形像,極為生動美觀。據(jù)說燒制這些琉璃構(gòu)件時摻入了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火山灰,故琉璃色澤極為潤艷。塔頂為重達二千兩的黃金寶頂,其下為鐵質(zhì)九極相輪,計重三千六百斤,再下為俯仰對置的一對承露盤,一說為鐵質(zhì),外裹黃金厚寸許,一說為風磨銅質(zhì),直徑十二尺,重四千五百斤,內(nèi)放佛經(jīng)及大批珠寶金銀。塔內(nèi)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日夜輪值點燈的少年達百人,每晝夜耗燈油達六十四斤。此塔開了世界琉璃寶塔的先河,當時便號稱“第一塔”,“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余國,見報恩寺塔必頂禮贊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明末杰出的散文家張岱幽默地稱之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近世更被與長城、羅馬大劇場、比薩斜塔等并列,譽為“中古時期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尤為可貴的是,此塔所用五色琉璃瓦、琉璃構(gòu)件及白瓷磚,均燒制出一式三份,建塔時用去一份,另二份編號埋入地下,塔身有缺損時,根據(jù)編號很快就可找出所需備件配補。
位于大殿后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樂十年,宣德三年竣工,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shù)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shù)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nèi)壁布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更被17世紀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征。
金陵大報恩寺-與鄭和淵源
《妙法蓮華經(jīng)》
監(jiān)督建造大報恩寺的人,有史料說除了工部侍郎黃立恭,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三寶太監(jiān)鄭和,由于鄭和同時身負下西洋的重任,難以全力照顧此事,因此工程進展緩慢,直到朱棣死了都沒全部完工。但是,鄭和的后裔、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理事鄭自海經(jīng)過考證后提出另一種說法,大報恩寺開始并不是鄭和督造的,而是由另一個宦官汪福主要負責,但是汪福挪用工匠做了別的事情,工程一再拖延,因此在宣德三年,皇帝下旨由鄭和接管該事,所以大報恩寺開始并不是鄭和督造的,但確實是在他手上完工的。
此后,鄭和專門為大報恩寺手書了一卷《妙法蓮華經(jīng)》,經(jīng)文全用金粉寫成,長達四十多米。但是經(jīng)書剛剛寫完,鄭和就去世了,死前命人將經(jīng)書獻于寺中。后來,大報恩寺遭了大火,經(jīng)書就流失出去,后來輾轉(zhuǎn)多年,流落到浙江平湖的報本寺中。
金陵大報恩寺-琉璃構(gòu)件
大報恩寺塔的琉璃構(gòu)件
重建的大報恩寺,占地廣闊恢宏,依山臨水,周圍達九里十三步,幾乎包括今長干橋東南、雨花路以西的全部街區(qū)在內(nèi)。大報恩寺塔高約八十米,甚至在數(shù)十里外的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九層八面,全用琉璃構(gòu)成,塔的各層和內(nèi)壁布滿佛龕。塔頂是重達兩千兩的黃金寶珠頂,鑲滿金銀珠寶,塔身表面均貼以白色瓷磚,拱門琉璃門券,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角梁下懸掛152個風鈴,日夜作響,聲聞數(shù)里。自建成之日起,寶塔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白日金碧照耀,夜晚燈火通明。
大報恩寺塔建成后,登臨游覽者不絕于途。就連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也不顧年事已高,勉力攀登。當時來中國出使、經(jīng)商、游歷的外國人,都稱它是“四大部洲所有的絕美的偉大建筑”,堪與羅馬大劇場、亞歷山大古城、比薩斜塔相媲美。
但是,這祈福的寶塔,自建成起就多災多難。因為高度問題,再加上沒有安裝避雷針等設(shè)備,因此它屢遭雷擊。而這,恰恰又引出大報恩寺塔的又一個謎團。
大報恩寺塔的琉璃構(gòu)件
據(jù)明末張岱《陶庵夢憶》所載,當年建造大報恩寺塔時,共燒制了三套完整的琉璃構(gòu)件,建塔時用了一套,另外兩套則編上字號埋入地下,若塔上損壞一塊,只要將字號報告工部,就可將備件取出進行更換。可是那兩套構(gòu)件,究竟埋藏于何處?由于年代久遠,確切地點如今仍是個謎。有專家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明代燒制琉璃配件的窯址在窯崗村,即今安德門一帶,估計地下可能仍有配件。
另一種說法是備件就埋藏于大報恩寺塔塔基下。中央大學張惠衣教授在《金陵大報恩寺塔志》中記載,琉璃塔被毀之時,備件庫也同時被炸毀。這一帶如今多是平房,在未進行深入挖掘之前,這個謎終將埋藏地下。
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京文物考古工作者曾發(fā)掘出部分琉璃構(gòu)件,后來復原出一件琉璃拱門,這似乎印證了三套構(gòu)件之說,但實際上,又是對這種說法的一種反駁。首先,復原琉璃拱門時并不是按照上面的編號拼接的,而是依照紋樣復原的,所以編號之說大有疑點。其次,單只那一件琉璃拱門所需的構(gòu)件,規(guī)模已是不小,更別提想把所有的構(gòu)件都預備兩套藏好,那規(guī)模就驚人了,所以不大現(xiàn)實。
金陵大報恩寺-鐵函打開
發(fā)掘出的石碑寫滿神秘。
2008年8月6日,備受關(guān)注的金陵大報恩寺地宮鐵函被正式打開。隨著封住鐵函的兩層鐵板被取出,一尊閃耀著金光的寶塔塔尖露出。專家認為,這很可能就是七寶阿育王塔。
6日9時30分,鐵函開啟工程正式啟動。在國內(nèi)多位著名考古專家指導下,千年鐵函的兩層鐵質(zhì)蓋板被順利取出。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鐵函內(nèi)積滿了略顯渾濁的液體,露出一個由絲織物包裹、形狀類似塔尖的物體。隨著考古人員將鐵函內(nèi)積水抽取完畢,考古專家小心翼翼地打開頂部絲綢包裹,露出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寶塔尖部。
對此,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介紹,初步分析,函內(nèi)器物應當是七寶阿育王塔。根據(jù)目測,寶塔高度不足1米,很可能在寶塔下另有乾坤。據(jù)他猜測,很有可能是此前隨鐵函出土的石碑上所記載的裝有“感應舍利十顆”和“佛頂真骨”的“金棺銀槨”。
這個千年鐵函是迄今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大地宮舍利函,約50厘米見方,134厘米高。根據(jù)該地宮此前出土的石碑記載,鐵函內(nèi)藏有“感應舍利十顆”“佛頂真骨”“金棺銀槨”以及“七寶阿育王塔”。
鐵函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
金陵大報恩寺-未來
150年過去了,大報恩寺塔的身影在南京人的記憶中越來越淡。但歷史是不能淡忘的,南京市決定重建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讓人們重新一睹琉璃寶塔的別樣風采。
規(guī)劃方案的領(lǐng)銜學者,是著名古建筑學家、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金陵大報恩寺硫璃塔暨遺址公園規(guī)劃范圍為:北臨秦淮河,南抵正學路,西到雨花路,東至金陵機械制造廠房,占地約7.6公頃。為表現(xiàn)金陵第一名剎的氣勢,寺廟宇區(qū)的內(nèi)容將包括廟前廣場、牌坊、山門、鐘鼓樓、香河橋、明代御碑、天王殿、左右配殿、大雄寶殿等。大報恩寺琉璃塔復建時,不但尺寸、形狀等照舊,還將采用原來工藝方法,確保五彩琉璃塔“原汁原味”。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十分困難,因為專家在做規(guī)劃時感到,塔的外形設(shè)計要做到原建筑樣式非常困難。此外,在施工中如何保證歷史原貌,特別是能表現(xiàn)它的藝術(shù)價值,這也是一個重要難題。當代藝術(shù)評論家朱朱也認為,搞一個大報恩寺塔的小型博物館,展出一些資料和實物,可能要比一個走樣的復制品更加適合。
專家在提取青磚吊起鎮(zhèn)石后露出青石蓋板
數(shù)百枚銅錢鋪滿地宮入口大報恩寺地宮吊出鐵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