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 詳細解釋


     發(fā)音

    假道伐虢:jiǎ dào fá guó 英文翻譯:attacking the enemy by passing through a common neighbor

    釋義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 ,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1]。

    近義詞

    近義詞,過河拆橋

    出處

    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 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滅虢。”

    計名由來

    “晉荀息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為不道,人自顛轉,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左傳》.僖公五年)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tài),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chǎn)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chǎn)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按語

    古人曰: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zhàn)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其他相關典故

    劉備入川

    劉璋開門揖盜,讓劉備入川,結果自己丟了老命。像劉備這樣用“假道伐虢”之計取勝的戰(zhàn)例,古代戰(zhàn)爭中還有不少。當然,所謂,假道”的方式,必須根據(jù)當時的情況靈活掌握。

    借蔡滅息

    東周初期,各諸侯國都乘機擴張勢力。楚文王時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漢江以東小國,紛紛向楚國稱臣納貢。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著和楚國聯(lián)姻,認為有個靠山,就不買楚國的帳,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

    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陳國女人,經(jīng)常往來。但是,有一次息候的夫人路過蔡國,蔡侯沒有以上賓之禮款待,氣得息侯夫人回國之后,大罵蔡侯,息侯對蔡侯有一肚子怨氣。

    楚文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認為滅蔡的時機已到。他派人與息侯聯(lián)系,息侯想借刀殺人,向楚文王獻上一計:讓楚國假意罰息,他就向蔡侯求教,蔡侯肯定會發(fā)兵救息。這樣,楚、息合兵,蔡國必敗。楚文王一聽,何樂而不為?他立即調(diào)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國求援的請求,馬上發(fā)兵救息。可是兵到息國城下,息侯竟緊團城門,蔡侯急欲退兵,楚軍已借道息國,把蔡侯圍困起來,終于俘虜了蔡侯。

    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對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息媯是一個絕代佳人。他這話是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擊敗蔡國之后,以巡視為名率兵到了息國都城。息侯親自迎接,設盛宴為楚王慶功。楚文王在宴會上,趁著酒興說:“我?guī)湍銚魯×瞬虈?,你怎么不讓夫人敬我一杯酒?”息侯只得放夫人息媯出來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見息媯,果然天姿國色,馬上魂不附體,決定一定要據(jù)為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早已布置好伏兵,席間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tài),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三十六計之假道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于他時,我則要借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tài)勢。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jīng).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于澤中的水,現(xiàn)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困乏。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困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基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滅虢。”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tài),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按語

    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zhàn)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

    解析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戰(zhàn)例

    1968年,蘇聯(lián)在武裝入侵捷克前三個月,把東德、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四國軍隊集結在捷克境內(nèi)的勃黑米亞森林中,名為軍事演習,實際上是為蘇聯(lián)而后入侵捷克,所進行的前期偵探行動。同時,在演習中,蘇聯(lián)故意把將要實施戰(zhàn)略入侵的實戰(zhàn)部隊,作為演習隊伍的先頭兵,一同參與軍演。

    為了迅速占領捷克的國際機場,蘇聯(lián)又派遣一架大型運輸機飛抵其機場上空,以機械故障為由,要求緊急??吭诮菘说膰H機場上。當運輸飛機一著陸,機艙里突然出現(xiàn)七十多名全副武裝的蘇聯(lián)先遣部隊,迅即控制了整個機場,以使蘇聯(lián)大批的后續(xù)部隊安全、及時地抵達捷克著陸點,并很快地侵占了捷克全境。蘇軍以“演習”、“故障”為由,而事前“假道”于捷克境地,不失為假道伐“捷”的范例。

    賞析

    “假道伐虢”是以借路滲透,擴展軍事力量,從而不戰(zhàn)而勝的謀略。其關鍵在于:對處于敵我兩個大國中的小國,當敵人脅迫它屈服時,一方要立即出兵援救,借機把軍事力量擴展出去。對處在窘迫狀況下的國家,光空談而不付諸行動,是不會被其信任的。應抓住其僥幸圖存的心理,乘機滲透,以便控制局勢,將其吞并。

    企業(yè)經(jīng)營者應用此計,關鍵在于“假道”。當競爭對手的力量較強大時,依靠其他強者求得生存發(fā)展;當弱小的企業(yè)面臨危機,可以通過技術援助控制或兼并他人的企業(yè);也可以通過別的渠道,迂回發(fā)展,最后達到戰(zhàn)勝對手、奪取市場的目的。

    核心內(nèi)容:

    1.a)為攻打與他相鄰的第三國虢國而請求虞國允許行軍通過,得到了許可之后不僅攻打虢國,而且接下來占領虞國。借行軍通過實行吞并的計謀。

    b)在不讓對手意識到其行動最后結局的情況下,促使他為自己掘墓/為實現(xiàn)與本來的意愿相反的目的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為做到與本來打算完全相反的事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先許諾只要一個小指,然后卻抓住整只手。

    c)通過一個誘人的目標贏得對方,為的是引對方進入他渾然不知、不符合其意圖的另一個目標;實現(xiàn)先明后兩個目標之計。

    2.a)聲明軍隊借道通過一個國家,事實上卻有意占領它。

    b)用不引入懷疑的方法/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找借口誘導對方放開其領土,目的是接著占領它;掩飾占領意圖的計謀。

    相關商場案例

    圖德拉是委內(nèi)瑞拉一位自學成才的工程師,他一開始想做石油生意??墒撬c石油界既無聯(lián)系又沒有一事實上的資金做基礎,只好采取間接而進的辦法。

    通過調(diào)查,他打聽到阿根廷需要購買兩千萬美元的甲烷,又打聽到阿根廷的牛肉過剩。于是,他飛到西班牙,探知那里的造船廠正為沒有訂貨而發(fā)愁,便告訴西班牙人說:“如果你們收購我手中的兩千萬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們的造船廠訂購一艘造價兩千萬美元的超級油輪。”

    由于西班牙牛肉銷量大,西班牙人便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這樣,圖德拉就把阿根廷的牛肉轉手賣給了西班牙。同時他雙找到一家石油公司,以購買對方兩千萬美元的甲烷為交換條件,讓石油公司租用正在西班牙制造的超級油輪。

    利用這種迂回發(fā)展的戰(zhàn)術,圖德拉單槍匹馬,殺進了石油海運的行列,開始了前途遠大的經(jīng)營。經(jīng)過幾年努力之后,圖德拉積累了雄厚的資金,并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