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災難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雷電災難就是指由于雷電而引起的火災,大面積停電等災禍。

  • 詳細解釋


     【雷電是什么】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xiàn)象。雷電一般產(chǎn)生于對流發(fā)展旺盛的積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風。積雨云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云中產(chǎn)生電荷。云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云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產(chǎn)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xiàn)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于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于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chǎn)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云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fā)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xiàn)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雷云的形成】

    產(chǎn)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云中有積累并形成極性??茖W家們對雷雨云的帶電機制及電荷有規(guī)律分布,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和試驗,積累了許多資料,并提出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些論點至今還有爭論。

    1. 對流云初始階段的“離子流”假說。

    大氣中存在這大量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在云中的雨滴上,電荷分布是不均勻的,最外邊的分子帶負電,里層的帶正電,內(nèi)層比外層的電勢差約高0.25V。為了平衡這個電勢差,水滴就必須優(yōu)先吸收大氣中的負離子,這就使水滴逐漸帶上了負電荷。當對流發(fā)展開始時,較輕的正離子逐漸的被上升的氣流帶到云的上部;而帶負電的云滴因為比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負電荷的分離。

    2. 冷云的電荷積累

    當對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云體伸入0℃層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過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這種由不同相態(tài)的水汽凝結物組成且溫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冷云的電荷形成和積累過程有如下幾種:

    ① 過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凍起電

    在云層重有許多水滴在溫度低于0℃時也不會凍結,這種水滴叫過冷水滴。過冷水滴是不穩(wěn)定的,只要它們被輕輕地震動一下,就馬上凍結稱冰粒。當過冷水滴與霰粒碰撞時,會立即凍結,這叫撞凍。當發(fā)生撞凍時,過冷水滴外部立即凍成冰殼,但它的內(nèi)部仍暫時保持著液態(tài),并且由于外部凍結放的潛熱傳到內(nèi)部,其內(nèi)部液態(tài)過冷水的溫度比外面的冰殼高。溫度的差異使得凍結的過冷水滴外部帶上正電,內(nèi)部帶上負電。當內(nèi)部也發(fā)生凍結時,云滴就膨脹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許多帶正電的冰屑,隨氣流飛到云層上部,帶負電的凍滴核心部分則附在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帶負電并留在云層的中下部。

    ② 冰晶與霰粒的摩擦碰撞起電

    霰粒是由凍結水滴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結構比較松脆。由于經(jīng)常有冷水滴與它撞凍并釋放潛熱,它的溫度一般比冰晶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離子(OH-和H+),離子數(shù)隨溫度升高而增多。由于霰粒與冰晶接觸部分存在著溫度差,高溫端的自由離子必然要多于低溫端,因而離子必然從高溫端向低溫端遷移。離子遷移時,帶正電的氫離子速度較快,而帶負電的較重的氫氧根離子則較慢。因此,在一定時間內(nèi)就出現(xiàn)了冷端氫離子過剩的現(xiàn)象,造成了高溫端為負,低溫端為正的電極化。當冰晶與霰粒接觸后,又分離時,溫度較高的霰粒就帶上了負電,而溫度較低的冰晶就帶上了正電。在重力和上升氣流的作用下,較輕的帶正電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較重的帶負電的霰粒則停留在云層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帶正電而下部帶負電。

    ③ 水滴因含有稀薄鹽分而起電

    出了上述冷云的兩種起電機制外,還有人提出了由于大氣中水滴含有稀薄鹽分而產(chǎn)生起電機制。當云滴凍結時,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納負的氯離子,卻排斥正的鈉離子。因此,水滴凍結的部分帶負電,而未凍結的部分帶正電(水滴凍結時是從里向外進行的)。由于水滴凍結而成的霰粒在下落的過程中,摔掉表面還未來得及凍結的水分,形成許多帶正電的小云滴,而凍結的核心部分則帶負電。由于重力和氣流的分選作用,電正點的小滴被帶到云的上部,而帶負電的霰粒則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3. 暖云的電荷積累

    在熱帶地區(qū),有一些云整個云體都位于0℃以上區(qū)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沒有固態(tài)水粒子。這種云叫暖云或水云。暖云也會出現(xiàn)雷電現(xiàn)象。在中緯度地區(qū)的雷暴云,云體位于0℃等溫線一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區(qū)。在云的暖區(qū)里也有起電過程發(fā)生。

    在雷雨云的發(fā)展過程中,上數(shù)機制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分別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帶電機制還是由于水滴凍結造成的。大量觀測事實表明,只有當云頂呈現(xiàn)纖維狀,絲縷結構時,云彩發(fā)展成為雷雨云。飛機觀測發(fā)現(xiàn),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電荷的積累即雷雨云迅猛帶電機制,必須依靠霰粒生長過程的碰撞、撞凍和摩擦等才能發(fā)生。

    【閃電是什么】

    暴風云通常產(chǎn)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chǎn)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云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云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陰陽電荷終于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云涌去,產(chǎn)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shù)百千米,但最長可達數(shù)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發(fā)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后可以開動秒表,聽到雷聲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shù),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閃電的類型】

    曲折開叉的普通閃電稱為枝狀閃電。枝狀閃電的通道如被風吹向兩邊,以致看來有幾條平行的閃電時,則稱為帶狀閃電。閃電的兩枝如果看來同時到達地面,則稱為叉狀閃電。

    閃電在云中陰陽電荷之間閃爍,而使全地區(qū)的天空一片光亮時,那便稱為片狀閃電。

    未達到地面的閃電,也就是同一云層之中或兩個云層之間的閃電,稱為云間閃電。有時候這種橫行的閃電會行走一段距離,在風暴的許多公里外降落地面,這就叫做“晴天霹靂”。

    閃電的電力作用有時會在又高又尖的物體周圍形成一道光環(huán)似的紅光。通常在暴風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桿周圍可以看見一道火紅的光,人們便借用海員守護神的名字,把這種閃電稱為“圣艾爾摩之火”。

    超級閃電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閃電大100多倍的稀有閃電。普通閃電產(chǎn)生的電力約為10億瓦特,而超級閃電產(chǎn)生的電力則至少有1000億瓦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至100000億瓦特。

    紐芬蘭的鐘島在1978年顯然曾受到一次超級閃電的襲擊,連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響,整個鄉(xiāng)村的門窗都噴出藍色火焰。

    【襲擊的時間】

    就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它們每秒鐘約發(fā)出600次閃電,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

    【雷電發(fā)生的頻率與特性】

    在任何給定時刻,世界上都有1800場雷雨正在發(fā)生,每秒大約有100次雷擊。在美國,雷電每年會造成大約150人死亡和250人受傷。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慘遭雷擊。在雷電發(fā)生頻率呈現(xiàn)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會被擊中一次。每座1200英尺的建筑物,比如廣播或者電視塔,每年會被擊中20次,每次雷擊通常會產(chǎn)生6億伏的高壓。

    每個從云層到地面的閃電實際上包含了在60毫秒間隔內(nèi)發(fā)生的3到5次獨立的雷擊,第一次雷擊的峰值電流大約為2萬安培,后續(xù)雷擊的峰值電流減半。最后一次雷擊之后,可能會有大約150安培的連續(xù)電流,持續(xù)時間達100毫秒。

    經(jīng)測量,這些雷擊的上升時間大約為200納秒或者更快。通過2萬安培和200納秒,不難計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

    【相關案例】

    1975年襲擊津巴布韋鄉(xiāng)村烏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雷暴,導致當時死了21個人。

    【雷電的危害】

    閃電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他們每3個人中有兩個幸存。在閃電擊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齡大都在10歲至35歲之間。死者以在樹下避雷雨的最多。

    蘇利文也許是遭閃電襲擊的冠軍。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員,曾被閃電擊中7次。閃電曾經(jīng)燙焦他的眉毛,燒著他的頭發(fā),灼傷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拋到汽車外面。他輕描淡寫地說:“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chǎn)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xiàn)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nèi)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nèi)臟破裂等。

    中國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跟地理位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雷電災害在中國也有不少,最為嚴重的是廣東省以南的地區(qū),東莞、深圳、惠州一帶的雷電自然災害已經(jīng)達到世界之最,這些地方也是因為大氣層位置比較偏低所造成的影響。紐約是雷電災害最多的地區(qū)在近幾年更是明顯加強,我國的東莞近最為嚴重,雷電所帶來的經(jīng)濟虧損在夏季5-8月之間,東莞當季的GDP比例虧損度接近6%,上千萬的經(jīng)濟虧損,也是一大嚴重的自然災害多發(fā)區(qū)域。多起雷電傷人事件在東莞地區(qū)每年都會發(fā)生,達到了全世界雷擊人事件最頻繁,最多的地區(qū)。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雷電受災重區(qū)之一。

    【防雷擊須知】

    雷電發(fā)生時產(chǎn)生的雷電流是主要的破壞源,其危害有直接雷擊、感應雷擊和由架空線引導的侵入雷。如各種照明、電訊等設施使用的架空線都可能把雷電引入室內(nèi),所以應嚴加防范。

    一、雷擊易發(fā)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設備或避雷設備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儲罐等;

    2.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

    3.潮濕或空曠地區(qū)的建筑物、樹本等;

    4.由于煙氣的導電性,煙囪特別易遭雷擊;

    5.建筑物上有無線電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預防雷電的方法

    1.建筑物上裝設避雷裝置。即利用避雷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室、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在大樹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qū)或露天操作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4.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5.雷雨天氣時在高山頂上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

    6.雷雨天不要觸摸和接近避雷裝置的接地導線。

    7.雷雨天,在戶內(nèi)應離開照明線、電話線、電視線等線路,以防雷電侵人被其傷害。

    8.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xù)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洼處,或盡可能找房層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表、褲帶,若是騎車旅游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chǎn)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10.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

    11.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nèi)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diào)機等電器,以避免產(chǎn)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墻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chǎn)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當發(fā)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y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jīng)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xiàn)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y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 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yī)院的途中繼續(xù)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癥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局部,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雷雨天氣發(fā)生時,即使在安裝了避雷針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拔掉室內(nèi)電視、電冰箱以及天線電源的插頭,防止空間電磁波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從電閃雷鳴的形成和發(fā)生過程來看,空曠場地上、建筑物頂上、高大樹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濕地區(qū)是雷擊事故多發(fā)區(qū)。

    全國建筑物電氣裝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宏民: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qū)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并攏。

    專家最后強調(diào),如遇雷雨天氣,市民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筑物內(nèi)。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筑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導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