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拼音:zhū jiā cí táng
簡介
朱家祠堂位于朱德同志舊居西側約8米處,是朱德先輩來馬鞍場落戶的第一個住地。原為三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正房為5間,東西廂房各為四間,建筑均設有廓道,土筑墻(墻厚330mm)為整個建筑的承重墻和隔斷墻,建筑屋面為懸式小青瓦。
1996年,為修建朱德舊居管理用房,拆除了朱家祠堂東廂房和正房的東次間、東梢間。2004年,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朱家人后代,朱香海,遷移別處時,把自己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房屋進行了拆卸,于是只剩下正房的明間,兩次間和殘缺不全的西梢間,在西廂房的廢墟中尚留下了臺階、墻基和柱礎。其整個建筑(三合院)已面目全非。
朱家祠堂復原保護工程,遵守“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保存原來的建筑結構,保存原來的建筑材料,保存原來的工藝技術”的原則,投資100萬,于2005年6月23日啟動了朱家祠堂復原保護工程,整個復原維修工程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平方米,于2006年8月竣工。
正房用于展示,舉辦了朱德家世陳列室,東西廂房用于朱德舊居管理用房和接待用房及小賣部。
入口為西次間,朱德家世陳列。從朱氏源流,客居他方,簡略記載朱德先祖朱聰一郎,于明化初年居汀州府上杭縣紫金山筍竹壩瓦子街,后生一子朱萬一郎,父子居住數(shù)十載,然后遷于廣東省紹州府乳源縣龍溪楓樹坪,后移梯下繁衍了8代人。朱德的近代祖先朱仕耀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從乳源梯下入川,首遷地是四川順慶府廣安縣龍臺寺,然后再遷儀隴馬鞍。
堂屋陳列著朱德半身仿銅塑像。墻壁上有朱德祖父母朱邦俊夫婦,朱德生父母朱世林夫婦,養(yǎng)父母朱世連夫婦的生平簡介,玻璃展柜里存放著朱德親人捐獻出前輩曾用過的小木箱、馬燈、鰍魚骨煙桿、木瓢、藤籃、手工刺繡罩檐、玉簪等遺物。
東次間墻壁上陳列著朱德的大哥朱代歷和在戰(zhàn)爭年代中朱德的幾位夫人(劉從珍、肖菊芳、陳玉珍、賀稚華、伍若蘭)的簡介,以及朱德和康克清在中南海的合影像,朱德的后裔朱琦、朱敏的簡介。玻璃柜中還存放朱德送給女婿劉錚的兩個馬褡,送給兒子朱琦的《毛澤東選集》,送給朱敏的皮箱,康克清穿過的衣服、襪子、布鞋以及“朱子家訓”長卷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