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火烈鳥(Phoenico pterus ruber;greater flamingo ),是鸛形目紅鸛科紅鸛屬的一種,因全身為火紅色而得名。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東達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見于西印度群島,這種外形美麗的鳥類能夠飛行,但是事先得狂奔一陣以獲得起飛時所需動力。
中文名稱:火烈鳥
外文名稱:Phoenico pterus ruber;greater flamingo
別稱:大紅鸛、紅鶴
界:動物界
分布區(qū)域: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非洲
體高:1-1.4米
翼展:1-1.6米
壽命:20-30年
外形特征
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 ;頸長而曲 ;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 ,后趾短小不著地;翅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 ,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
一種大型涉禽。脖子長,常呈S型彎曲。通體長有潔白泛紅的羽毛。紅色并不是火烈鳥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取的浮游生物([4]據(jù)08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弗朗西斯科·布達(Francesco Buda)教授和他的實驗小組成員,通過精確的量子計算手段發(fā)現(xiàn)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呈現(xiàn)出誘人的鮮紅色的原因,是因為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都富含Astaxanthin簡稱ASTA中文名字叫蝦青素,而動物是無法合成ASTA的,蝦、蟹大部分通過食用藻類和浮游生物等植物獲取ASTA,三文魚除了食用藻類和浮游生物獲取ASTA,還有部分食用小蝦、小蟹獲得ASTA。火烈鳥通過食用以小蝦、小魚、藻類、浮游生物等傳遞ASTA,而使原本潔白的羽毛透射出鮮艷的紅色。同時紅色越鮮艷則火烈鳥的體格越健壯,越吸引異性火烈鳥,繁衍的后代就更優(yōu)秀。)為食火烈鳥的喙比較特別,上喙比下喙小。
體高:1-1.4米
翼展:1-1.6米
壽命: 20-30年
每窩產(chǎn)卵:1枚
卵的大?。?78-90mm,115-140g
孵卵期:27-31天
出殼雛鳥大?。?3-90g
性成熟期:3-5年
瀕危等級:安第斯火烈鳥處在瀕危狀態(tài)
生活環(huán)境
棲息于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zhuǎn),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棲,常萬余只結(jié)群?;鹆银B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約0.5米 。孵卵時親鳥伏在巢上 ,長頸后彎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窩產(chǎn)卵1~2枚。卵殼厚,色藍綠。孵化期約1個月。雛鳥初靠親鳥飼育 ,逐漸自行生活 。因羽色鮮麗
,被人飼為觀賞鳥。
分布范圍
火烈鳥生活在咸水湖沼澤地帶和一些瀉湖里,主要靠濾食藻類和浮游生物為生。有些火烈鳥受魚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智利火烈鳥只生活在沒有魚的湖里,這是因為智利火烈鳥的食譜狹窄,魚類會與火烈鳥爭奪食源(藻類和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印度、非洲和中南美洲。在中國新疆曾見到過迷鳥
。
種群現(xiàn)狀
火烈鳥有五種,分三屬:
Phoenicopterus屬
Phoenicopterus ruber (大火烈鳥包括加勒比海亞種,分布最廣的火烈鳥,分布在印度北部,中東,西地中海和非洲,在北歐和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Phoenicopterus chilensis (智利火烈鳥,在南美洲和中美洲許多國家都有分布)
Phoeniconaias屬
Phoeniconaias minor (小火烈鳥,除了印度有少量種群外,主要只分布在非洲)
Phoenicopparrus屬
Phoenicopparrus andinus (安第斯火烈鳥,分布類似詹姆斯火烈鳥,分布略廣到智利中部)
Phoenicopparrus jamesi (詹姆斯火烈鳥,分布最狹窄的種類,只分布于秘魯南、智利北,玻利維亞西,阿根廷西北的一小塊地域,1924年曾被認為滅絕,1957重新又被發(fā)現(xiàn))
。
生活習性
火烈鳥喜歡群居。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鹆银B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huán)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于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到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分類難題
火烈鳥的分類問題是鳥類學的一個著名難題。困惑了幾代鳥類學家。簡單來說,在分類學家眼中火烈鳥似乎是一個由一部分鸛的結(jié)構(gòu)和一部分鴨子的結(jié)構(gòu)拼接而成的怪物,所以主張把火烈鳥劃為鸛形目的分類學家和劃為雁形目的分類學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據(jù)。比如說:
火烈鳥的骨盆結(jié)構(gòu)和肋骨構(gòu)造和鸛類類似,火烈鳥的卵白蛋白質(zhì)跟鷺類接近 ,火烈鳥,尤其是幼雛的行為跟雁形目非常像?;鹆银B成鳥長蹼,而且羽毛防水,這都跟雁形目相同。此外連叫聲兩者都像!
作為折中的分類方案把火烈鳥提升到目的層次,單立火烈鳥目。而分子生物學家通過DNA雜交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跟火烈鳥的DNA最接近的鳥類卻是一類小型鳥類:鸻形目。
【描述】
一種大型涉禽。脖子長,常呈S型彎曲。通體長有潔白泛紅的羽毛。紅色并不是火烈鳥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取的浮游生物?;鹆银B的喙比較特別,上喙比下喙小。
體高:1-1.4米
翼展:1-1.6米
壽命: 20-30年
每窩產(chǎn)卵:1枚
卵的大小: 78-90厘米,115-140克
孵卵期:27-31天
出殼雛鳥大?。?3-90克
性成熟期:3-5年
瀕危等級:安第斯火烈鳥處在瀕危狀態(tài)
【生境和分布】
火烈鳥生活在咸水湖沼澤地帶和一些瀉湖里,主要靠濾食藻類和浮游生物為生。有些火烈鳥受魚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智利火烈鳥只生活在沒有魚的湖里,這是因為智利火烈鳥的食譜狹窄,魚類會與火烈鳥爭奪食源(藻類和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印度、非洲和中南美洲。在中國新疆曾見到過迷鳥。
【種類】
火烈鳥有五種,分三屬:
Phoenicopterus屬
Phoenicopterus ruber (大火烈鳥包括加勒比海亞種,分布最廣的火烈鳥,分布在印度北部,中東,西地中海和非洲,在北歐和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Phoenicopterus chilensis (智利火烈鳥,在南美洲和中美洲許多國家都有分布)
Phoeniconaias屬
Phoeniconaias minor (小火烈鳥,除了印度有少量種群外,主要只分布在非洲)
Phoenicopparrus屬
Phoenicopparrus andinus (安第斯火烈鳥,分布類似詹姆斯火烈鳥,分布略廣到智利中部)
Phoenicopparrus jamesi (詹姆斯火烈鳥,分布最狹窄的種類,只分布于秘魯南、智利北,玻利維亞西,阿根廷西北的一小塊地域,1924年曾被認為滅絕,1957重新又被發(fā)現(xiàn))
【習性】
火烈鳥喜歡群居。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鹆银B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huán)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于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到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火烈鳥現(xiàn)狀
火烈鳥依賴這些咸水湖生活,對這些湖泊的水情變化也就特別敏感。雨水大時,湖水猛漲,湖中鹽分稀釋,水藻單位含量減少。天旱少雨,湖水銳減,湖中含鹽量猛增。兩種情況,無論哪一種都不利于水藻繁衍。因此,無論出現(xiàn)哪一種情況,火烈鳥都會感到憂慮。憂慮的結(jié)果,就是集體遷徙。
另一個威脅火烈鳥生存的因素,則是人為的污染。據(jù)納古魯國家公園官員艾爾弗雷德·馬約里介紹,湖區(qū)修建工廠,游人亂丟垃圾,都造成湖水污染,影響火烈鳥的生存。因此,肯尼亞政府采取嚴厲措施,不準在湖區(qū)修建工廠。就是修建在附近其他地區(qū)的工廠,也要確保對粉塵和污水的有效處理,嚴防污染湖水。
2009年12月,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WCS)公布了一批因氣候變化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名單:其中介紹火烈鳥是世界珍稀鳥類,由于全球濕地面積迅速縮減,火烈鳥的生存岌岌可危。
【進化歷史】
化石證據(jù)表明火烈鳥祖先早在3千萬年以前的中新世就開始分化出來了,遠早于大多數(shù)別的鳥類。1976年發(fā)現(xiàn)的化石暗示其祖先是類似乎鷸鸻那樣的濱岸鳥
類。在安第斯山脈曾發(fā)現(xiàn)大約七百萬年前的火烈鳥腳印化石。
全世界共有三屬:大火烈鳥、小火烈鳥和阿根廷火烈鳥,五種。
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頸長而曲;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后趾短小不著地;翅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
棲息于溫熱帶鹽湖水濱,涉行淺灘,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zhuǎn),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棲,常萬余只結(jié)群。火烈鳥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約0.5米。孵卵時親鳥伏在巢上,長頸后彎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窩產(chǎn)卵1~2枚。卵殼厚,色藍綠。孵化期約1個月。雛鳥初靠親鳥飼育,逐漸自行生活。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
人們又將大火烈鳥稱為紅鸛、紅鶴、火鶴等,雄雌相似,是一種羽色鮮艷、多姿多彩的大型涉禽,體長在130~142厘米。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因此得名。
它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細長的頸部彎曲呈“S”形,雙翼展開達160厘米以上,尾羽卻很短。此外,它還有一雙又細又長的紅腿,腳上向前的3個趾間具紅色的全蹼,后趾則較小而平置。整體形態(tài)顯得高雅而端莊,無論是亭亭玉立之時,還是徐徐踱步之際,總給人以文靜輕盈的感覺。
它們主要棲息在鹽水湖泊、沼澤及礁湖的淺水地帶,通常僅有幾厘米深的水中生長著豐富的各種藻類。
在分類學上,火烈鳥隸屬于鳥綱、鸛形目、紅鸛科。如果追根溯源,我們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古老的鳥類類群,在美洲大陸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大批的化石,特別是美國俄懷明州發(fā)掘出土的大型火烈鳥“墓地”,埋葬著數(shù)百只火烈鳥的完整骨骼和一些零散骨骼。這些化石火烈鳥大約生活在距今5000萬年以前,體形要比現(xiàn)在的火烈鳥小得多。
動物學家告訴我們,全世界現(xiàn)生的火烈鳥共有3屬5種,除了大火烈鳥外,還有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南部、印度西北部、馬達加斯加島等地的小火烈鳥,分布于秘魯、烏拉圭、火地島等地的智利火烈鳥,分布于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安第斯火烈鳥和分布于秘魯南部、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部的詹姆斯火烈鳥。
所有種類火烈鳥的共同特征是都有長而彎的頸,頸椎骨為18~19枚。翅膀較長,尾羽較短,共有14根。腿瘦長,趾比較短,前三趾完全以蹼相連,后趾平置或闕如。嘴部較高,基部很厚,從中央部位突然向下屈曲,上、下喙列生著似鴨齒狀的板形齒,這種結(jié)構(gòu)完全適應于從泥水中濾出小動物或者藻類等微小植物取食的習性。舌為肉質(zhì),很發(fā)達,直腸也很長。羽色艷麗奪目,主要為白色、紅色或粉紅色,有些種類的翅膀為黑色。喜歡涉水棲息,以水生植物、魚、蛙和貝類等為食。集群營巢于水邊的地面上。雛鳥為早成性。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中,紅鸛科的所有種均被列在附錄II中。
與普通動物通過偽裝的方式來逃避天敵不同,大火烈鳥羽毛鮮艷的顏色似乎非常引人注目,特別是一大群大火烈鳥一起飛翔時,其場景蔚為壯觀,非常顯眼。因此,大火烈鳥事實上是一種很容易被攻擊的動物。這種鮮艷的紅色并非是一種偽裝,而是與這種鳥類所攝取的食物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大火烈鳥一般以貝類為食,其中含有大量色素,比如類胡蘿卜素。對于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或者蠕蟲來說,類胡蘿卜素與它們體內(nèi)的蛋白質(zhì)合成有著非常重要的聯(lián)系。此外,一只大火烈鳥每天還要吃掉大量的螺旋藻,而螺旋藻中除含有大量蛋白質(zhì)外,還含有一種特殊的葉紅素。當大火烈鳥吞食這些食物后,這些色素就存在鳥的體內(nèi),特別是在羽毛中積存起來,這就是為什么大火烈鳥的羽毛如火焰般鮮紅的原因。于是,有人戲稱大火烈鳥一為“好色之徒”。
當大火烈鳥進行周期性換羽,而體內(nèi)色素沉積程度還不夠時,它新長出的羽毛就是白色的。
大火烈鳥的分布范圍很廣,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的很多地方,共分化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又叫茜紅鶴、加勒比火烈鳥等,分布于北美洲南部、中美洲和南美洲;另一亞種又叫玫瑰色火烈鳥,分布于歐洲南部、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非洲等地。其羽色與指名亞種有很大區(qū)別,主要是淡淡的玫瑰紅色,遠看時為白色,只有翅膀上的覆羽為朱紅色,飛羽為黑色,但在不飛行時,幾乎完全被覆羽所遮蓋。
非洲的納古魯湖被稱為“大火烈鳥的天堂”。每天,湖水之上,總是浮動著一條條紅色的彩練,如落英逐逝水,似朝霞映碧池,給雄險的大裂谷平添了幾分優(yōu)柔嫵媚的韻致??棾蛇@美麗彩練的,就是大火烈鳥。它們身披白中透紅的粉紅色羽衣,兩條長腿悠然挺立,紅的色調(diào)更深一層。遠遠望去,周身紅得就像一團烈火,兩腿則紅得就像熾燃的兩根火炷。
待走近一看,一只只火烈鳥,羽衣的粉紅色有深有淺,顯得斑斕絢麗;雙腿修長倒映水中,好像把火引燒到湖底;兩翅不時輕舒慢抖,在湖面掀起道道紅色的漣漪。而一旦成千上萬只大火烈鳥積聚在一起,一池湖水就頓時被映照得通體紅透,成為一片烈焰蒸騰的火海。納古魯湖的大火烈鳥群,歷來被稱為“世界上火光永不熄滅的一大奇觀”。
火烈鳥的羽毛一拔下,羽毛就會莫名其妙的變成白色,是因為羽毛離體就與體內(nèi)色素分離。
大火烈鳥經(jīng)常在湖的淺水區(qū)游串,在岸畔信步徜徉,交頸嬉戲。一時興起,撲棱棱雙翅舒展,長頸猛搖,列成嚴整的方陣,翩然起舞。每當此時,湖光鳥影,交相輝映,猶如萬樹桃花在水中飄游。而一旦興盡,嘎啦啦一聲長鳴,倏然騰空,排成整齊的隊伍,繞著湖邊翻飛。一湖桃花遂化為一片彩霞,直燒中天。這一奇幻的景色,被譽為“世界禽鳥王國中的絕景”。為觀賞這一絕景,每年有十幾萬游客從世界各地來到納古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