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趕尸一種傳說中可以驅動尸體行走的法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入土為安”的觀念,直至今日,土葬依然是我國最傳統的喪葬方式。然而,對于客死他鄉(xiāng)的游子,“落葉歸根”可能只是種奢望了。趕尸的興起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趕尸匠可以將客死他鄉(xiāng)的尸體驅趕回死者的故土。趕尸傳說原本只流傳在湘黔一帶,后來漸漸為外人所知。近年來,隨著盜墓類小說的流行,趕尸也成為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趕尸的一些禁忌和規(guī)矩廣泛傳播開來。
簡介
趕尸是苗族蠱術的一種,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蠱有黑巫術和白巫術之分,趕尸屬于白巫術。趕尸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尸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法師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帶路,不打燈籠,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尸體在六七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一個。夜里行走時,尸體都帶著高筒氈帽,額上壓著幾張畫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
路上有“死尸客店”,這種神秘莫測的“死尸客店”,只住死尸和趕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門一年到頭都開著。因為兩扇大門板后面,是尸體停歇之處。趕尸匠趕著尸體,天亮前就達到“死尸店”,夜晚悄然離去。尸體都在門板后面整齊地倚墻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幾天幾夜。
趕尸傳說原本只流傳在湘黔一帶,后來漸漸為外人所知。近年來,隨著盜墓類小說的流行,趕尸也成為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趕尸的一些禁忌和規(guī)矩廣泛傳播開來,例如“三趕三不趕”的說法(被砍頭的、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可以趕,病死的、投河吊頸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不能趕),“趕尸旅店”的傳說(只接待趕尸人和尸體,大門晝夜不關)等也逐漸為人所知。趕尸人手搖鈴鐺,領著一串尸體前行,提醒夜行人避開,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一路手撒紙錢款款而來的形象,不知出現在多少人的噩夢中。
詳情
一般的文學作品里和影視作品中對“湘西趕尸”的現象,往往是這樣敘述的:“夜半……荒郊……小路……月亮透過烏云邊緣,向地面撒出摻白的光線,一隊白影在地上緩慢的移動著。仔細一看,像是一群人。為首的是一位衣料渾黑、寬衣大袍的老者,只見此人,左手持一雙紅繩銅鈴,右手揮一三角杏黃令旗,鈴聲一起——呤……呤,旗幟隨之一揮。老者身后還默默的跟隨著一隊行動怪異的人,說怪異,是因為這群人的行動,異常的一致,一致到如同是同一個人,而且一個個走起來都是同手同腳!看他們走路的力道,也有異于普通人,每一步都踩得相當生硬,似乎沒有我們平時行路時,那種輕快、有彈性的步伐,再看到這群人的面孔,就更叫人感到驚異!蒼白……蒼白的面色中發(fā)出灰黑和鐵青的混合色,還帶有些許暗紅的斑點,雙目深深的陷在眼眶之中,深得找不到眼珠,只剩下兩個黑黑的空洞。雙頰也深陷進去,上面帖著黃紙,好像還劃著符。各個身著白袍,雙手平舉向前生出,從白袍中,還不時滲出一滴滴混濁的東西,向周圍的空氣中發(fā)出陣陣惡臭。這群絕對不是‘人’,他們是僵尸!而那個黑袍老者就是——‘趕尸人’。”
趕尸,應該是確有其事的。清代中期,這種技術的出現,是用于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體運送回家鄉(xiāng)。尸體在最開始的運送過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趕”的。但三峽這一段,水流湍急,旋渦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沒。清代曾經有人在北京做官,閑時買書,必得是一式三本。待到年老書多,告老還鄉(xiāng)之時,入川走的是水路,圖書文籍,分裝三船運回。最后還算幸運,沉沒兩船,還剩船復本。他是從下游往上游走,逆水行舟并不快捷,尚且要沉底,蜀道之難可見一斑了。所以行船放排,在長江中最是風險,要搭上身家性命的,古人又迷信,絕不愿意搭載死人走在險江之上,“趕尸”這個職業(yè)于是就產生了。
趕尸,就是在川東到湖南西部的那一段,幾百公里的山路里的交易。前后的路程,都有船運或公路。只是這一段,山高林密,狼虎出沒,運載棺木的牛車走不動,船家又不搭手,不得以只有托付給“趕尸人”了。喪主先得找到當地的“趕尸旅店”,一般是挑一面杏黃小旗,上書“祝尤科”三個大字的地方。那趕尸的人,自己是不會承認這個不好聽名字的,你得稱他“先生”,他自認為是“祝尤科”(古代的巫醫(yī)專科)的大夫。喪主與“先生”談好了價錢,交割了銀兩和尸首,交代完接尸的地點,就可以自己上船先走一步了。
在趕尸人的專業(yè)術語中,并沒有“死尸”或“死人”的稱謂,死人稱為“喜神”(死人的諧音),每次趕尸,必須有兩具以上的尸體,不然就不叫趕,叫“背”,找一個膽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待到有了兩具以上的尸體,到了傍晚,“先生”就開始作法了。設壇、點香,燒紙,對尸體如此這般的處理一下,便開始出發(fā)。他每搖一下鈴,手上繩子一緊,尸隊就向前走一步——慢慢的。他們走的都是人跡罕至的荒野小徑,“先生”算好了路程,待到差不多要天亮了的時候,總能找到一個專為趕尸人服務的小旅店,打尖休息。至于那幾個死人,也有停放的地方——這些小旅店無一例外向內開挺的、厚重、上黑漆的木質大門。這門背后,就是尸體靠站的地方。當地有忌諱小孩到門背后玩的習俗,應該就是源于此事。
民國之后,民智漸開。炸藥的廣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現了現代公路和汽車,不信邪的汽船也開始搭載尸體。人們的鄉(xiāng)土觀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尸體運回老家。就像火車的出現粉碎了保鏢和綠林強盜聯合制造的神話一樣,“祝尤科”的趕尸人也被歷史淘汰了快一百年了,保存在人們記憶里的,恐怕只有那伸直前臂、一跳一行的僵尸,和趕尸人的鈴聲了。
傳說
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廝殺,直至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zhàn)死在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里如何?”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jié)'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
于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zhàn)死的弟兄們的尸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后,對著那些尸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xiāng)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xiāng)。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
原本躺在地上的尸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jié)”后面規(guī)規(guī)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將敵人困在迷魂陣里。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后所用的御敵之實乃“霧術”,而“霧” 筆畫太多難寫,于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面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jié)”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
來歷
中國人特別眷戀自己的鄉(xiāng)土。不管怎樣,葉落必須歸根??退喇惖氐挠巫樱救说囊庠敢欢ㄒ朐嶙鎵L;孝子賢孫必得搬喪回籍,親友相知也都有資助此事的義務。而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qū),作小販、采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huán)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尸還鄉(xiāng)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于是有人就創(chuàng)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尸回鄉(xiāng)。
條件
據有關文獻記載,趕尸有“三趕,三不趕”之說。
凡被砍頭的(須將其身首縫合在一起)、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理由是,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xiāng)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將其魂魄勾來,以符咒鎮(zhèn)于各自尸體之內,再用法術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里。
凡病死的、投河吊頸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法術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里喚回來;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 “被替代”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豈不影響舊魂靈的投生?
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這兩類尸同樣不能趕。
范圍
趕尸原本只趕死在戰(zhàn)場上的尸,發(fā)展到后來,老司也幫那些被官府冤枉殺死的人趕尸回鄉(xiāng)。“辰州符”趕尸的地域范圍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過洞庭湖,向東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趕不動那些僵尸了。
方法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后,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里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后自有其家屬收尸埋葬,而欲將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請四人抬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尸返鄉(xiāng)則相對費用少,并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爛。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xiāng)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jiān)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還要將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留在死者體內。
最后,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并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扎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斗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 “起!”客籍死尸便會應聲站起……
又傳,自從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遷來濮地的崇山峻嶺之后,他們失落了“五里大霧”的法術,卻創(chuàng)造了煉丹砂的技法。一般說來,老司趕尸除須用祖?zhèn)鞯?ldquo;神符”外,也萬萬少不了丹砂。這丹砂以辰州出產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趕尸之術,原叫 “辰州辰砂神符法術”,只因名稱太長不好念,就簡單地叫成了“辰州符”。
揭秘
咒符說
這種傾向于神秘主義的說法認為,趕尸這種法術屬茅山術祝尤科,在某些書籍和傳說中甚至列出了詳細的做法。例如有些資料中提到,法師要用辰砂(朱砂的一種,其中以湘西辰州即現在的沅陵出產的質量最好,所以叫辰砂)放在死者的腦門、背心、心窩、手心、腳心七處以鎮(zhèn)七魄,填入耳鼻口以封三魂,再用神符壓住并用五色布條綁緊,并且用神符護住尸體頸部,配上咒語,尸體就會站起來隨法師離開,一路穿州過省夜行曉宿,直奔家鄉(xiāng)而去。
據說解放前辰州還有賣符咒的店,這種符咒也被統稱為辰州符。當然,現在再也找不到了。
抬尸說
在臺灣《怪力亂神》電子報上,提供了一種比較符合電影表現的解釋。
這種解釋是說,運尸人將尸體垂直地固定于兩根竹竿上,像抬轎般運送尸體。具體的做法是將竹子在尸體腋下穿過,并將手臂緊緊捆綁在竹竿上。尸體穿著寬袍大袖的壽衣,遮擋住了竹竿,在夜里遠遠看來,就像是一隊僵尸雙手伸直在前行。加之竹子是有韌性的材料,在承載重物時會因竹竿彎曲受力而上下晃動,連帶著,直立的尸體就像是在跳躍一般。
的確,這種造型和我們在僵尸電影中看到的僵尸十分相似。然而,在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電視節(jié)目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協委員伍賢佑先生聲稱,他在1963年見過趕尸,尸體并不是伸直手臂蹦跳著前進的,而是垂下手臂,行走時如活人一般。并且,趕尸的法師也并不總是兩個人,很多時候,是只有一個人在前面領路,同時負責沿路撒下紙錢。
巫毒的還魂尸
海地的巫毒(Voodoo)教有制造“還魂尸”的技藝。“還魂尸”能吃飯,能干活,能夠受人任意奴役,但是沒有自己的意識。人們通過巫毒教所使用的藥粉的成分分析,認為其中含有蟾蜍或者河豚毒素,這些毒素可以讓人在臨床表現上如同死亡一般。但是如何讓受害人“復活”以及聽從命令,目前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背尸說
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起源于解放初兩個解放軍戰(zhàn)士的經歷。在這種說法中,趕尸者實際上是輪流背著尸體趕路,借著夜色和寬袍大袖的掩護,故弄玄虛。不過這的確是重體力勞動,非一般人所能為也。而且,這種方式對于尸體防腐的要求比較高。
分尸說
這是一種有點“商業(yè)欺詐”性質的活動。在吉首大學文學院陸群教授撰寫的《湘西趕尸》一書中,曾經提到這種運送尸體的方法。趕尸人將尸體肢解,把頭顱和四肢裝在背上背負的箱子內,而撒紙錢、提燈籠、半夜趕路等等古怪行徑只是障眼法。同樣的,這種方法也對防腐技術要求很高。
背尸分尸說
所謂“趕尸”,其實就是“背尸”而已。趕尸匠找人將尸體分尸,然后在殘肢上噴特制藥水,防止尸體的殘肢腐爛。一個人背上殘肢,套在既長且大的黑袍里,頭戴大草帽,將整個頭部覆蓋無余,連面部的輪廓也難叫人看得清楚。另一個人扮成“趕尸術士”在前面扔黃紙,搖鈴鐺,給背尸人指引方向。兩人還故意造出恐怖氣氛使人不敢與之接近。如果路途遙遠兩人的角色就一日一換。
到目的地兩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屬,準備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將將尸體的殘肢拼起來,將壽衣帽壽鞋給死人穿戴齊備,裝進壽木。這種入殮過程,全由“趕尸”者承擔,絕對不允許旁人插和旁觀,正如出發(fā)時將尸體“扶出棺材”不允許窺視一樣。說是在這些關鍵時刻,生人一接近尸體,便會有“驚尸”的危險,而入殮過程,必須在三更半夜。一切安排就緒,就是說將死者裝殮以后,喪家才去認領。
棺蓋一揭開,須眉畢現,果然是喪家親人,象貌宛如昨日,現在卻翹翹長眠在棺材里了,傷心慘目,摧人肺腑,頓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聲。“趕尸”者這時特意勸說大家不要過于悲傷,致使死者不安。幸虧他生前積有功德,得平安地返回鄉(xiāng)土。剛經過長途中跋涉,急需安息。人們悲痛之余,感到一種既見死者后的踏實、滿足、欣慰,誰還懷疑它是騙局。
搭架說
我們知道,人死后會立即僵硬,稱之為“尸僵狀態(tài)”,過四十八小時后,肌體就會恢復一些柔軟,然后就又是發(fā)硬。但這時大的關節(jié),例如髖關節(jié),在外力作用下,還是能有小幅(20度)的活動的,這就是死人行走的物理條件之一。把兩個尸體,排好隊,伸直前臂與地面平行,然后用長而細的竹竿順著手臂用繩索固定,這兩個尸體就連成一個立體的架子,不會翻倒了(這就是為什么要兩個死人的原因)。這時候如果拿一個繩子連在第一具尸體上,然后在另一頭用手輕微用力一拉,尸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就象提線木偶一樣歪歪斜斜的直腿走起來啦。事實上這樣還不如叫“拖”來得明白。從川邊到湘西,地理條件是向下傾斜的,走的一般都是向下的斜坡,勢能轉化為動能,尸體架子就能走得方便些,而這些小路,都是趕尸人精心選擇,上坡極少,真就是有了拖不過的上坡,也說不得只好一個個背上去了。這就是趕尸的最大奧妙。
現身說法
不可思議的吆死人
筆者見過路旁攤開著的紙?zhí)?,上面大?ldquo;包吆死人過省”六個大字。當時并不相信會有此事,殊不知,后來竟親眼目睹了這一奇觀。
一九四九年底,四川的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剛剛解放。當時我在這一帶地區(qū)的岷江水運交通管理部門做事。一天中午過后不久,我走在彭山地界的馬路上。然后后面有人擦身而過,我立刻注意到他走路的樣子挺怪,硬枝戳棒的,很不自然。我不由得停下步來回顧,耳邊響起一個輕輕的聲音:“吆死人的!”這時趕上來的另一個行人,他見我滿臉狐疑的神情,特意點醒我的。我恍然大悟,于是看得更加仔細:那“死人”穿著又長又大的黑袍,沒有衣袖,有些臃腫氣象,頭上似乎有點黑而鼓,不知是衣領還是外包上去的,一頂草帽蓋著,草帽稍向后翹。上身僵直,卻一步步有節(jié)奏地往前移動。黑袍的前面又有一個穿短衣的人,左手腕上掩個竹籃之類的東西,手執(zhí)一個舊燈,仿佛有點火光在前面亮著。這短衣人走路的方式也奇特:總是斜著身子,以一個相當的半面對著黑袍;眼光緊盯住黑袍及其身后,時不時偏頭朝前面看看。每走不多遠,從他手里就飄下來一張不大的紙片。我很快就想到這是“紙錢”,抬棺木出喪也要在沿路丟下的所謂“買路錢”。出于好奇心的驅使,我跟蹤著走了老遠一段路程。遇到上坡下坡、上橋下橋,那短衣人還對黑袍呼明;轉彎倒拐,黑袍也聽著短衣人的聲音行動。那時,我想:說來是“吆死人”,其實稱作“引死人”,倒更合符實際呢!
這算是我生平的一大奇遇??上М敃r有事在身,未能“跟蹤”到底,探個究竟。然而說來也巧,第二天我從一個熟人那里,打聽到黑袍和短衣人的下落,遂了自己的心愿。
原來昨天的傍晚,他們就早早落了旅店。旅店行業(yè)遇到過這起客人的,便懂得他們這種職業(yè)——他們投宿甚早,普通旅客還未光顧,他們就先到了。短衣人來到柜前,嚷道:“喜神打店”!老板一看此人身后那被草帽遮了半截臉的黑袍,不免又驚又喜:驚的是個死人,喜的是這進項較之一般特豐;而況“喜神”光顧,運氣會大佳的。于是立刻帶他們到一處偏僻的房間。短衣人把黑袍引進去,安置在門角落處,把燈籠放在桌上,然后掏出錢來付與站在門外的老板,囑他辦一頓豐盛的飲食,買點燈籠用的蠟燭;余下的算是店號錢,數目也相當可觀。一般旅客,老板只悄準備好柴火和水在那里就行了,是不管弄飯菜的;但遇到這起旅客,則非代辦不可。飯食送上之前,先送茶水,并提來一只尿桶,因為短衣人要守死人,不上廁所。送飯食來食具要兩套,其中一套用作敬“喜神”。老板照要求送到房門,由短衣人接進去。次晨將要早離去,不再與老板接觸。
那時,當地剛剛解放,有兩位解放軍戰(zhàn)士被派往那里的警察分駐所。這天一位戰(zhàn)士到旅店查夜,老板據實報告了。解放軍戰(zhàn)士就叫老板領去查此號。敲門起初不應,高聲敲喊了“查號開門”,只答應了一句“吆死人的”,仍不開門。于是猛敲高喊,聽得里面應道“來了”,卻又不見動靜。如此周旋約數分鐘之久,才開了門。這位戰(zhàn)士跨了進去,果然在門角落發(fā)現那黑袍,揭開草帽,確是尸體一具,短衣人報了自己的姓名以及死者的姓名,并說是從北邊(大概是陜西與河南交界的某地)來的。在電筒光下,桌上肴核已盡,杯盤狼藉,兩雙筷子還是濕漉漉的。再照各處,卻也未發(fā)現什么。這位戰(zhàn)士查完號出來,詳詢老板。老板說他也是第一次接待這起客人,幸而以前聽先輩和同行談起過,所以還心中有數,知道他們歇得早,走得早,不會驚動他人。戰(zhàn)士回去琢磨了半天,覺得里面大有文章;首先,死人決不會走路,走這么遠更不可能!其次,兩雙剛剛用過的筷子,又作何解釋呢?難道死人還會吃飯嗎?笑話!他立即約同另一位戰(zhàn)士,匆匆又趕回旅店,暗中進行視察。夜靜更深,鼾聲四起。那個房里,倒也不見聲響,甚至連瞌睡的聲音也沒有,大概是經過查號之后,驚覺得睡不著吧。距天明不遠,這起客伙便無聲無息地開門出來。這時老板也早已開了店門,只見短衣人在前,用極低的聲音導引著黑袍上路了。兩位戰(zhàn)士遠遠尾隨在后……
天大亮了,兩位快步緊跟上去。查號的戰(zhàn)士這下才看清了短衣人的臉,立刻警惕起來:這是一張沒有多少胡子的青年人的臉,而昨晚電筒下分明是滿臉絡腮大胡,看上去至少五十多歲。戰(zhàn)士拔出手槍,喝令他們站住客伙乖乖服從,在兩位戰(zhàn)士的押送下,朝分駐所走去。黑袍的走路方式基本一樣,短衣人已不半面向后而整個向前,口里仍然發(fā)出導引的聲音。
到了分駐所,這“吆死人”的秘密,終于徹底揭破:尸體是真的,但人則是兩個,一個在前面打燈籠,明擺著,叫做“吆死人”的人;一個把尸體掛在自己的身上,整個兒一起套在既長且大的黑袍里。他挺起腰背,承提著這份重量,而又手是垂直的,想來也是用力分提著這份重量。眼睛看不見,憑耳朵聽指揮以行使其腳。說實話,這樣的勞動也算是驚人的艱苦!一天早歇早走,總得奔波八至十個小時吧,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提燈籠的人要輕松些,這種輕松同黑袍的艱苦相結合,一日一換,所以那位戰(zhàn)士看到了兩張不同的臉;旅店老板看不到,是因為他們走得太早;路上行人比他們走得快,也只能看到一個,看不到第二個人。多年以來(實在無從查證到底是什么朝代開始有的),在封建迷信的外衣掩護下,不知騙了多少像我一樣輕信肉眼的人。這兩位是師徒關系,受過專門訓練,極有武藝;走一趟能賺一筆大錢(顧客較之雇人運棺材則是大省),而徒弟也能變成師傅,可以另帶徒弟了。接受這種業(yè)務的季節(jié)上有所選擇,一般宜秋冬兩季,大概是因為其他季節(jié)尸體容易發(fā)臭腐爛之故,據說開頭還伴有一些迷信的活動過程,以及水銀處理等事項。在到達目的地的最后一家旅店,就通知主家來迎。
兩位解放軍戰(zhàn)士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驚訝他們的大體力,那負重之巨、條件之絕、途程之長,令人難以想象!鑒于他們也是很辛苦的勞動者,便告誡他們不要搞迷信騙人,有武藝和體力,何不改行去干正當職業(yè)?這師徒倆連連點頭稱是。尸體所要到的目的地已不遠,收了別人的錢,只把燈籠和紙錢沒收。解決了全過程僅用了兩三上小時。告訴我這情況的熟人,剛趕上他們興沖沖地抬起尸體,健步踏上了鄉(xiāng)關大道……
我們叫“趕尸人”叫“老司”
我是湖南辰溪縣的,確實有趕尸這一事,不過我們那不叫“趕尸人”而叫“老司”,我6、7歲聽過,那時還小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媽媽告訴我晚上聽見敲鑼,就不能出去,我問為什么媽媽總是用“小孩子知道那么多做什么”來回答我,長大點看香港僵尸片才聽老人家講我們這也有趕尸的事。我門那邊山上的廟還是很多的(都是沒和尚尼姑的,只有到祭拜的日子才有人燒香),估計老司就是在廟里過歇腳的,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老司”都趕尸,有的從事做法事、土葬、驅邪等等。
我院子里兄弟的一個表哥拜過一個老司為師,我還看過他門的書呢,不過看不懂,就3字來形容那書——“鬼畫符”,亂七八糟的,聽說那是要口口相傳的,沒拜過師還不告訴你。“老司”沒有法事時和平常人一般過自己的生活(那時兄弟的表哥是個司機,后面撞了人把車賣了),只有活時才穿上道服(叫不叫道服裝我不知道,反正樣子和僵尸片里的差不多,不過顏色是青色的)。
不過現在都沒聽過了,大概是交通便利了把,尸體頂多一兩天就可以運回來。“老司”現在就只從事做法事、土葬、驅邪等等了。
為何流行湘西
施蟄存先生在一篇雜文中提到:“湘西這一帶,從前非但沒有通汽車的公路,連官塘大路也沒有。到處都是高山深谷,叢林密箐,走路都很困難,車馬更不易通過。如果有人死在外鄉(xiāng),無法運棺材回故鄉(xiāng)安葬。因此,唯一的辦法,便是請祝由科帶死人走回家。”
一直以來,湘西交通困難被認為是發(fā)展出“趕尸”這一特殊行業(yè)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當地的文化習俗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地人認為,之所以外地不會出現趕尸這種行業(yè),主要出于四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其它地方沒有給趕尸人歇腳的旅店。其次,夜行的路人不知道聽見鑼聲就避開,如果涌上來看熱鬧的話,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xiāng)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尸體入村的,而湘西的許多村落大路在村外繞行。最后,沿路的居民不懂趕尸的情況,沒辦法請他們一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趕尸人和尸體可能會被狗咬傷咬壞。而在湘西就沒有這些困難。
另外,這和當地苗醫(yī)也有一定關系。湘西古時為楚國疆域,“巫”即從這里發(fā)源。自古巫醫(yī)同源,苗醫(yī)在祖國醫(yī)學中也是一朵奇葩,有其獨特之處。在一些關于趕尸的資料中提到,在趕尸之前,首先要將尸體進行處理,其中最常用的是“熏蒸法”,即把尸體和藥粉共置于大桶當中,用火逐漸加熱,起到防腐殺菌以及去除水分的作用。這種藥粉的配方現在已經失傳了,但據推測,其中應該包含朱砂、酒、香料等常用的防腐劑。
最好的朱砂就出在湘西。朱砂受熱后將會還原成汞,也就是水銀——而水銀是歷史上最常見的用于防腐的材料,僅排在黃金和玉石之后。例如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中說:“(吳王)闔廬死,葬于國西北,名虎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槨三重,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也就是說,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廣泛把水銀用于尸體防腐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湘西的醫(yī)學和特產,也在發(fā)展出這樣一個詭秘的行業(yè)的過程中,起到了某些推動作用。
趕尸匠條件
湘西民間,自古就有趕尸這一行業(yè),學這行業(yè)的,必須具備有兩個條件:一膽子大,二是身體好。而且,必須拜師。趕尸匠從不亂收徒弟。學徒由家長先立字據,接著趕尸匠必須面試。一般來講,要看滿16歲,身高1.7米以上,同時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條件,相貌要長得丑一點。
趕尸匠先讓應試者望著當空的太陽,然后旋轉,接著突然停下,要你馬上分辨東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則不能錄用。因為你此時不分東西南北,就說明你夜晚趕尸分不出方向,不能趕尸。接著,趕尸匠要你找東西、挑擔子。因為尸體畢竟不是活人,遇上較陡之高坡,尸體爬不上去。趕尸匠就得一個一個往高坡上背和扛。最后,還有一項面試,這就是趕尸匠將一片桐樹葉放在深山的墳山上,黑夜里讓你一個人去取回來,只有這樣,才能說明你有勝任趕尸匠的膽量。這三關順利通過了,你便取得了當趕尸匠學徒的可能。
趕尸匠的家里,跟一般農民一樣,照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只有接到趕尸業(yè)務時,他們才將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尸。他們雖趕尸,卻忌諱趕尸這個名詞。因而,內行人請他們趕尸,都說:“師傅,請你去走腳”或“走一回腳”。趕尸匠若答應,他便拿出一張?zhí)刂频狞S紙,讓你將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別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后畫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后將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
趕尸匠的穿著也十分特別:他不管什么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系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著一包符。
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朱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將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掛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
同時徒弟必須學會三十六種功,才能去趕尸。第一件功,便是死尸“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讓死尸能站立起來。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讓尸體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轉彎功”,也就是尸體走路能轉彎。另外,還有“下坡功”、“過橋功”、“啞狗功”等。“啞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見著尸體不叫。因死尸怕狗叫,狗一叫,死尸會驚倒,特別是狗來咬時,死尸沒有反抗能力。死尸會被咬得體無完膚。最后一種功是“還魂功”,還魂功越好,死尸的魂還得越多,趕起尸來便特別輕松自如。這種“還魂功”,實際上是用一種湘西特產的草藥撒在尸體上。
絕跡
但是,這種活動現在已經絕跡了,甚至都沒有照片留下來。目前有據可查的最后的目擊事件是在1963年,再往后就再沒有過報道。據當地人說,關于趕尸的傳聞也只是在解放前才有所聽聞,解放后幾乎沒有聽說過。這種活動之所以消失,可能與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首先,在解放后打擊迷信和違法活動時,對這類活動打擊力度很大。除去它本身的神秘性之外,還因為有些走私者往往偽裝成趕尸的隊伍來進行走私。其次,民間傳說做趕尸人需要特別的條件,并且會斷子絕孫。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觀念下,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去選擇這一行當。同時這一行業(yè)的技術都是靠師徒關系傳遞下來的,隨著時間推移,這門技藝必然會有損失以至斷絕。最后,趕尸的產生條件之一是交通困難,而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這一行當的市場也會逐漸萎縮直至消亡了。
學術價值
關于古代趕尸,民間書中卻有多處記載,而在地區(qū)性的傳說中則更普遍。湘西古來盛產朱砂,朱砂又具有多種藥理功能。湘西現今的喪葬習俗中仍有沿用朱砂的習慣:死者入棺前,需以朱砂點其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板心等七竅連同耳、鼻、口諸處,以圖封其七魄三魂。為死者挖好墳墓后,還要以朱砂撒在底部,意為鎮(zhèn) “老屋場”。 當今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fā)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其中趕尸作為一種民俗事項,是巫術的一部分。研究趕尸,對于從中了解苗族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應該說具有多重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