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拔蚌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象拔蚌:標準中文名稱是太平洋潛泥蛤(Panopea abrupta),又名皇帝蚌、女神蛤,是遠東包括華人及日本人崇尚食用的高級海鮮。原產(chǎn)地在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因其又大又多肉的紅管,被人們稱為“象拔蚌”。當?shù)厝瞬⒉怀韵蟀伟?,所以象拔蚌生長狀況良好。但自從亞洲移民開始捕食北美的象拔蚌,使當?shù)氐南蟀伟鲎兂蔀l臨絕種。1996年中國市場開始人工養(yǎng)殖。

    中文名稱:

    象拔蚌

    外文名稱:

    (Panopea abrupta

    別稱:

    高雅海神蛤、皇蛤、管蛤

    界:

    動物界

    門:

    軟體動物門

    綱:

    雙殼綱

    目:

    海螂目

    科:

    潛泥蛤科

    屬:

    海神蛤?qū)?/p>

    分布區(qū)域:

    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 詳細解釋


     外形特征

    象拔蚌是商業(yè)名稱,其種名太平洋潛泥蛤(Panopea abrupta),俗稱高雅海神蛤、皇蛤、管蛤等,象拔蚌因其又大又多肉的虹管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象拔蚌”。是蛤?qū)俚拇笮拓愵?。象拔蚌又稱海筍,屬于軟體動物門,是一種海產(chǎn)貝類,個體有大有小,棲息地因種類而異。通常其兩扇殼一樣大,薄且脆,前端有鋸齒、副殼、水管(也稱為觸須),這水管很像一條肥大粗壯的肉管子,當它尋覓食物時便伸展出來,形狀宛如象拔一般,故得象拔蚌之美名。

    分布范圍

    象拔蚌原產(chǎn)于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F(xiàn)在中國東南部沿海都有養(yǎng)殖。

    生活環(huán)境

    象拔蚌是埋棲型貝類,生活海區(qū)的水溫為3—23℃,經(jīng)人工養(yǎng)殖3年馴化,可適應水溫為0—25℃,在水溫低于25℃的時候,廣東可在冬季和翌年春季進行反季節(jié)養(yǎng)殖,鹽度為27‰—32‰,棲息底質(zhì)以沙泥為主,水深3—18米,埋棲深度與個體大小有關,一般為50-80 厘米。象拔蚌苗種在殼長5-10厘米時潛沙能力很強,一般潛入只需5分鐘;殼長15厘米以上即失去匍匐與潛沙能力,終生營穴居生活,不再移動,具有個體大、生長快、味道鮮美、經(jīng)濟價值高等優(yōu)點。

    生活習性

    象拔蚌以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為食,也可濾食沉積物和有機碎屑。象拔蚌的主要敵害是蟹、海星、蝸牛及鰈魚等魚類,成貝棲居于海底,有較強的保護能力。

    生長繁殖

    象拔蚌前4年生長較快,1齡貝殼長5-6厘米,重36-40克;2齡貝殼長8-10厘米,重200-250 克;3齡貝殼長10-12 厘米,重400-500 克;4齡貝殼長12-15 厘米,重500-800克。隨著年齡增長,貝殼生長漸變緩慢,但軟體生長仍能繼續(xù),壽命可達100多年。象拔蚌的出肉率高,達60% -70%,其中主要食用部位為水管肌,占總食用量的30% -35%,每100克含熱量81千卡、蛋白質(zhì)14.4克、脂肪1.3克,具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

    象拔蚌雌雄異體,每年的繁殖季節(jié)一般在4-7月,盛期為5-6月。個體產(chǎn)卵量達1000-2000 萬粒,產(chǎn)卵水溫為14-17 ℃。卵徑為82微米,受精卵經(jīng)4-5天,發(fā)育成D形幼蟲(120-130 微米);10-12 天發(fā)育成殼頂幼蟲(160-180 微米);30天左右幼蟲下沉,隨著變態(tài),殼長達350-400 微米。

    烹飪方法

    烹制象拔蚌熱菜宜旺火速成,火候?qū)幥肺疬^,否則蚌肉易變老發(fā)軔,口感很差;調(diào)味宜淡色輕口,以突出成菜潔白清鮮之特色。其食法較多,既可熟食,也可生吃,酒樓食肆大多以烹制風味獨特的“象拔蚌刺身”菜式吸引顧客,售價雖昂貴,但仍頗受消費者歡迎。

    象拔蚌的烹制菜肴很多,比較有名的是:紅湯象拔蚌、五彩象拔蚌、蒜蓉蒸象拔蚌、白灼象拔蚌、象拔蚌北菇雞湯、韓式醬泡象拔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