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膏菜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茅膏菜máo gāo cài

    茅膏菜·版本一

    英語:Sundew(The leaves of the Sundew plant have sticky blobs.)

    拉丁名:Drosera pelata Smith ex Willd.Var.Lunata(Buch.-Ham.Et DC.)C.B.Clarke。

    別名:石龍芽草(《植物名實圖考》),山胡椒(《分類草藥性》),胡椒草(《四川中藥志》),夏無蹤、白花葉(《湖南藥物志》),黃金絲、滴水不干(《江蘇藥材志》)。山地皮(《貴州草藥》),捕蟲草、食蟲草、柔魚草(《福建中草藥》),蒼蠅草,蒼蠅網(wǎng)、珍珠草、野高梁(《云南中草藥》)。

    日常功能

    茅膏菜屬植物有多種顏色,其葉面密被分泌黏液的腺毛,當昆蟲停落在葉面時,即被黏液粘住,而腺毛又極敏感,有物觸及,便會向內(nèi)和向下運動,將昆蟲緊壓于葉面。當昆蟲逐漸被腺毛分泌的蛋白質(zhì)分解酶所消化后,腺毛重新張開再次分泌黏液,故能常在葉片上見到昆蟲的軀殼。這類植物本身有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根系極不發(fā)達,因此靠捕食昆蟲就能彌補其氮素養(yǎng)分的不足。

    生活特性

    喜歡生長在水邊濕地或濕草甸中,在長白山廣、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西藏南部有分布。

    植物形態(tài)特征

    茅膏菜花白色或帶紅色,總狀花序。多年生柔弱小草本,高6~25厘米。根球形。莖直立,纖細,單一或上部分枝。根生葉較小,圓形,花時枯 雕;莖生葉互生,有細柄,長約1厘米;葉片彎月形,橫徑約5毫米,基部呈凹狀,邊緣及葉面有多數(shù)細毛,分泌粘液,有時呈露珠狀,能捕小蟲。短總狀花序,著生枝梢;花細小;萼片5,基部連合,卵形,有不整齊的緣齒,邊緣有腺毛;花瓣5,白色,狹長倒卵形,較萼片長,具有色縱紋;雄蕊5,花絲細長;雌蕊單一,子房上位,1室,花柱3,指狀4裂。蒴果室背開裂。種子細小,橢圓形,有縱條?;ㄆ?~6月。該植物的塊根(茅膏菜根)亦供藥用。5~6月采,鮮用或曬干。

    化學成分

    全草含磯松素、茅膏醌、羥萘醌、氫化萘醌等多種醌類成分。腺毛分泌物含類似胰酶的蛋白酶。

    藥理作用

    磯松素的藥理作用參見"白花丹"條。

    性味

    甘辛,平,有毒。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葉的水浸液觸及皮膚,可引起灼痛、發(fā)炎;家畜誤食可出現(xiàn)氫氰酸中毒癥狀。球莖局部外敷,有止痛作用,可治風濕和跌打傷,但久敷易起泡。口服后有耳鳴、思睡現(xiàn)象。

    ①《本草抬遺》:"味甘,平,無毒。"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用主治

    治療瘡毒、瘰病。治胃痛,赤白痢,小兒疳積,跌打損傷。①《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②《分類草藥性》:"下氣。治跌打損傷。"③《江蘇藥材志》:"止血、鎮(zhèn)痛。"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 詳細解釋


     茅膏菜·版本二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拾遺》:茅膏菜,草高一尺,生茅中。葉有毛,如油膩粘人手。子作角,中有小子。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茅膏萊,有毒部位:葉。中毒癥狀:葉的水液觸及皮膚,引起皮膚燒痛和發(fā)炎;家畜誤食,引起氫氰酸中毒的癥狀。解救方法:皮膚接觸中毒,用水或鞣酸液洗滌,后敷硼酸軟膏;誤食可照氫氰酸中毒解救方法對癥治療。

    英文名:Lunate Peltate Sundew Herb, Herb of Lunate Peltate Sundew

    別名:石龍芽草、山胡椒、胡椒草、夏無蹤、白花葉、黃金絲、滴水不干、山地皮、捕蟲草、食蟲草、柔魚草、蒼蠅草、捕蠅草、蒼蠅網(wǎng)、珍珠草、露珠草、無風自動草、地下明珠。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茅膏菜科植物茅膏菜或光萼茅膏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multisepala Y.Z.Ruan[D.peltata Smith var.lunata.non Clarke]2.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glabrata Y.Z.Ruan[D.peltata Smith var.lunata auct.non Clarke]

    采收和儲藏:5-6月采,鮮用或曬干?!≡螒B(tài)

    1.茅膏菜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有時呈攀援狀,高9-32cm,有紫紅色汁液。鱗莖狀球莖紫色,直徑約6mm?;~密集成近一輪或最上幾片著生于節(jié)間伸長的莖上;退化基生葉線狀鉆形,長約2mm;不退化基生葉圓形或扁圓形,花時枯凋;莖生葉互生,盾狀,半月形或半圓形,長2-3mm,邊緣或葉上面有多數(shù)頭狀腺毛,分泌粘液,形成露珠狀。螺狀聚傘花序生于枝頂和莖頂;苞片楔形或倒披針形,具花3-22朵;花等5-7,背面疏或密被長腺毛,邊緣具長腺毛;花瓣5,楔形,白色、淡紅色或紅色,長于萼片并具有色縱紋;雄蕊5,長約5mm;雌蕊單一,子房上位,l室,花枝3-5。葫果長2-4mm,2-4室背開裂。種子細小,橢圓形,種皮脈紋加厚成蜂房格狀?;?、果期6-9月。2.光萼茅膏菜 本變種與前變種主要不同之處在于萼背無毛,稀基部具短腺毛;花白色,花柱2-4,稀5;果片2-4,稀5。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200-3650m的山坡潮濕地的松林下、草叢中或溪溝邊。

    2.生于山坡、溪邊草叢、灌叢和疏林下。

    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

    2.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