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燈謎面底扣合,有借助謎格的調整而完成的,經調整后的謎底出現(xiàn)與面上相同的字部,這就是“用格相犯”。
燈謎有“體”有“格”。謎的體裁是關系謎的扣合形式;而謎格則是制約、調整謎底結構的。謎格既然有調整謎底的功能,使謎底產生新意,則制謎用格,當然無可鄙薄。謎格使用適當與否,巧妙與否,可見作者的識見功力。用格本圖活謎,善謎者善用格,反之,謎作者用格不善,用格失誤,就是病謎,就變成害謎了!所謂用格失誤,應包括錯用格(本應用此格,而用成彼格)、濫用格(本不須用而用)以及用格后使面底出現(xiàn)相同字部等毛病,這里所要分辨的就是“用格相犯”之例。
例1 零落成泥碾作塵(猜刊物名·燕尾格) 花城
評釋:謎面出自宋代陸游《卜算子·詠梅》詞,是寫的梅花飄落泥土,碾之為塵而不改其香。謎底借助謎格讀作“花成土”來直釋面意,乍看扣合尚屬平正通達。這謎用的“燕尾格”屬分讀類謎格,它的格規(guī)是謎底須二字以上,末一字分開作兩字讀。而且必須是左右結構的,一如燕子尾羽的分開。本謎用格后謎底出現(xiàn)“成”字與面字相同,因為用格謎是以經過謎格調整后形成的新底來扣釋謎面的,所以同字兩見就是相犯。
例2 竹篙茅舍自甘心(猜市名·徐妃格) 邯鄲
評釋:“徐妃格”在謎格中屬“半讀類”,這個謎格是依據《南史》“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知帝至,必以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去。”的故事定名的,所以謎底須二字以上同偏旁的詞句,去其同旁,取剩下的一邊入扣。上面這謎按格就用“甘單”來串解謎面,為什么這個謎面能被猜作“甘單”呢?有些費解。這句詩出自宋代王淇的《梅》:“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是說孤傲的梅花,不慕繁華,自甘寂寞,自各兒立根于草野,但那林和靖卻謬托知己,加以吟詠,致有“梅妻”的不白身份,讓多事的后人傳為笑談。玩味全詩,知梅的本志是自甘單獨的。謎用的是章旨大攏之法,但因謎底單薄,攏不合詩的神氣,更糟的是一經用格就暴露了作者對于“徐妃”的認識也只是半面而已。
例3 事無不可對人言(猜毛澤東詞句·折翼格) 曾記否
評釋:“折翼格”亦稱“瘦腰格”,顧名思義,用這格的謎底必定是三字以上的單字數(shù)詞組,其中間一字如鳥的翼或人的腰,必然是左右結構,扣謎取其一半連上下文來切題,也屬半讀格類。謎面是清代曾國藩的聯(lián)語,作者用面上自抵的手段,將“事無”二字先行銷除,存下的再來扣底,“不可”為“否”,因面句作者姓“曾”,中間記字取其“言”的一半,所以謎底就是“曾言否”。一“言”道破,格用謎死!
例4 不及月宮在九重(猜成藥名·蜒尾格) 無比膏
評釋:套句笑話來說:“天,乃宇宙之太空也”,實在高得很,中國的古人說那足足有九重,這月宮就在高高的九重天上,人間的宮闕無論如何巍峨。像“驪宮高處入青云”或“玉樓天半起笙歌”,總高不過九重之上的月宮。謎面若是,因之謎底不能不承認這月是“無比高”的“月”,能將“膏”字拆成“高月”,這完全得力于能將謎底末字上下拉長成兩字的“蜒尾格”,可知謎格確有妙用,確乎是“有深意存乎其間的”,但謎作者大概只曉格義而不詳謎規(guī),納底撰面時不知回避尋找“月”的代稱,而讓這條犯面的尾巴輕易地露了出來。
例5 日暮漢宮傳蠟燭(猜電影名·折領格) 大漠紫禁令
評釋:“折領格”的謎底應在四字以上,在相當人的項領部的第二字(這個字必須左右結構)去其一半,取其一半連結上下文入扣。這個謎底經這一折騰就成了“大莫紫禁令”,謎面“日暮”扣謎底的“大莫”(大字作何解,我這時還未弄妥),“漢宮”則會意為“紫禁”,“傳蠟燭”是官家(皇帝)傳出讓民間舉火的命“令”,成謎頗為泛泛,可能是這個謎底本來就難以“循蹈軌轍”,“不得不以人力補天工”,擬謎還是有些心計的。但是一經折領,居然連頸肉都刮下來,牽筋帶骨,以“莫”應“暮”并發(fā)了通假相犯的毛病。
例6 生來當自律(猜離合字) 自小省
評釋:“自小省”是個近年用爛了的離合字底,作者想另開新路,棄節(jié)省而入檢點約束,故于謎面以“自律”出之,能變意是好事,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但古人的話只可信其一半,因為他本來還應該說:變得不好則不通,不通就不一定只回到窮。這謎就是一例,因為謎面措理失當,出現(xiàn)傷犯,使他的變重歸失敗,“離合字”原有人主張應掛“離合格”,因謎人自己約定免去,但患病歸科,還是應該送回“用格相犯”這個病區(qū)里來。
例7 為公保千金(猜五言唐詩句) 白頭宮女在
評釋:謎面本未掛格,但它在謎底暗用謎格,循上則之例,亦將其歸口評釋。“白頭格”是偕音格類中的常格,謎底兩字以上,第一字偕讀作別義以解題面。在謎底用格,這是謎人弄巧,屬主動用格救活謎底之舉。謎底除去“白頭”作格,存“宮女在”按格“宮”字作“公”,而“千金”別解為“女”,這樣來釋面,手法雖然巧妙,但“公”字互犯。
例8 一千零一天(猜物理名詞·放踵格) 重量
評釋:“放踵格”亦屬半讀類,它的格規(guī)是謎底須用兩字以上的詞組,每字下半截須是同一字部,按格去除它們相同的下截,將存下的上半截連讀串解謎題,“放踵”取自成語“摩頂放踵”,放踵就是脫掉鞋而打赤足的意思。本謎底“重量”下半截各自的“里”相同,恰好用這個格來除去,存下“千旦”與面句相匹。這一匹就發(fā)現(xiàn)“千”字謎面先有了。本例選自《謎譜》,這是初學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入門書,像這樣舉入病謎造成傷犯的,是絕無僅有的一例,不然,跟譜唱歌,定會反腔背調。
用格而造成相犯,實在少見,因為向來學謎兼學格,猜謎先問格,謎格知識已深入謎人的心,對于借助謎格來完成扣合的謎作,是用經謎格調整后發(fā)生有別于原底的新底來串解謎面的這一基本常識,大家都知曉。所以要從刊登的謎作選例,甚難尋覓,可知這個毛病也和“通假相犯”一樣,不具普遍性而帶典型性,因它不如普通的“面底相犯”那樣面底顯見,昭然若揭,而是須經解釋格法才能“若揭”而后“昭然”,但因它是制謎的常識性錯誤,初學者難保不犯,故而列為諸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