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簡介

    “馬友”,拼音是:mayou

    既然有驢友,當(dāng)然也有馬友。 馬友的含義可以分為好幾層,分別如下:

    第一層意思是:喜歡馬的朋友,擁有馬的朋友,或喜歡騎馬的朋友。

    第二層意思是:喜歡自由奔放的旅游方式,崇尚享樂主義和體驗主義的行者。

    第三層意思是:一起打麻將的朋友,這時候的漢字不是馬友,而是麻友。

    第四層意思是:喜歡看賽馬的朋友,簡稱為馬友。

    但總的來說,

    馬友是指:“喜歡自由奔放的旅游方式,崇尚享樂主義和體驗主義的行者”。

  • 詳細解釋


     馬友和驢友的區(qū)別

    他們的區(qū)別很明顯,也很微妙。閉起眼睛,想像一下,馬和驢的區(qū)別,你就能獲得大概的感覺。

    具體說來,馬友和驢友的區(qū)別是:

    1.驢是一種吃苦耐勞的運輸工具,驢友的旅行方式多為步行,條件多艱苦。

    2.馬是汽車出現(xiàn)之前人類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一個國家的強盛,有時候會用兵強馬壯來形容。

    古代的男子以能騎馬射箭為榮。而即使在汽車時代,擁有純血統(tǒng)的駿馬仍然是貴族身份的象征。

    馬友的旅行方式并不拘泥,但和猥瑣無緣,馬友愛好自由,性格奔放,具有貴族的氣質(zhì),

    他們游遍山川大河,毫不倦縮。

    3.驢友經(jīng)常是單獨行動,馬友往往是數(shù)人同行。

    馬友不刻意追求個人的心理修行,馬友崇尚享樂和經(jīng)驗主義,馬友當(dāng)中,世家和世交比較多。

    馬友還是魚類的一種

    馬友,一種魚,屬馬鲅科,學(xué)名四指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我國民間俗稱午筍、祭魚和鯉后,湛江人則一般稱之為“午魚”。馬友魚是一種多脂肪的名貴魚類,捕撈的數(shù)量不多,市場上較難買到。我國沿海均產(chǎn)之,以南方為多,又以湛江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的馬友魚鮮品和干品最為著名。

    形態(tài)特征是:體延長,略側(cè)扁,一般體長30~50厘米、體重800~1300克,大者可達2米,重5公斤??诖?,下位,吻圓鈍、上頜長于下頜,兩頜牙細小成絨毛狀并延伸至頜的外側(cè),只在口角具唇。體被大而薄的櫛鱗,體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背鰭2個,間隔較大;胸鱔位低,下方有4條游離的絲狀鰭條。其長度約與胸鰭鰭條相等,因而得名“四指馬鲅’;尾鰭深叉形、背鰭、胸鰭和尾鰭均呈灰色、邊緣淺黑色。

    馬友魚喜棲息于沙底海區(qū),每年于5~6月間向港灣作生殖洄游,生殖后游返外海。 馬友魚的脂肪含量為10%,比一般的魚類要高出許多,蛋白質(zhì)的含量也很豐富,有補虛勞、健脾胃的功效,據(jù)我國著名藥典《中華本草》上記載,馬友魚還是一味消食化滯藥,捕捉鮮魚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后燉食可治飲食積滯。馬友魚(午魚)的肉質(zhì)細嫩,是一種良好的食用魚類。這種魚的肉味相當(dāng)鮮美,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種魚的肉質(zhì)分層,像千層糕一樣層疊起來,如果腌制之后就會一層層分開,所以制作咸魚的味道也很好。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湛江粵海海味的馬友咸魚干現(xiàn)從貨源、制作、儲存、烹調(diào)都自成體系。

    馬友魚適合做咸魚。作法多是用于煎或蒸。做菜之前可先用溫水略為浸泡,如果條件許可,可用軟刷子刷刷魚身。魚頭和魚肚因為在曬制過程中容易藏污納垢,更要清洗干凈。

    咸馬友魚干最原味的吃法:

    1、蒸。

    咸魚切塊(厚度小指頭粗細,想吃吃多少切多少),洗凈裝盤;生姜切成絲,撒在咸魚上,再淋點花生油在上面(其他食用油也可以,以花生油味道最佳),水開后上鍋蒸8-10分鐘就行了。

    2、煎。

    咸魚切塊,洗凈;姜切成絲;先下油,再下姜絲,再放咸魚上去煎,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剩下的咸魚,可以把它們?nèi)壳泻茫b在玻璃容器里,倒進食用油(最好是花生油)浸泡,這就是馳名的“油浸咸魚”,是保存咸魚較好是方法。要吃時隨時可以拿出來蒸或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