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bēi tiè
  • 拼 音:bēi tiè
  • 注 音:ㄅㄟ ㄊㄧㄝ ˋ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釋義]
    (名)石刻、木刻書法的拓本或印本,多做習(xí)字時臨摹的范本。
    [構(gòu)成]
    偏正式:碑(帖

  • 近義詞

    碑本、石本

  • 英文翻譯

    1.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usu. as a model for calligraphy)

  • 詳細(xì)解釋

    ◎ 碑帖 bēitiè
    [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石碑的拓本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學(xué)習(xí)書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論·古墨跡論上》:“用紙加于碑帖上。向明處以游絲筆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書》:“第一等有絶頂天資可以比擬 松雪 、 華亭 之用筆者,則令其讀經(jīng)史,學(xué)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為傳世之學(xué)?!?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書房歸來,必須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選》、《龍文鞭影》之類的文章,偶爾還要臨摹碑帖,對些干澀的聰明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