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基本含義:水果
基本信息
【種名】芭樂
【學(xué)名】Psidium guajava L.
【科屬】桃金娘科,番石榴屬
【別名】番石榴 雞矢果 拔子 那拔仔 麻櫟噶 蕉桃(云南地區(qū))
【英文名】guava
【芭樂】也叫【那拔仔】或【拔子】,是臺灣產(chǎn)的【番石榴】,為桃金娘科番石榴屬果樹。芭樂的肉質(zhì)非常柔軟,肉汁豐富,味道甜美,幾乎無籽,風(fēng)味接近于梨和臺灣大青棗之間。它的果實橢圓形,顏色乳青至乳白,極其漂亮,平均單果重380克以上,最大的可達(dá)550克,含糖量為11.45%,含有大量的鉀、鐵、胡蘿卜素等,營養(yǎng)極其豐富。
特點
芭樂是臺灣的土生水果之一,還是一等一的減肥水果。具有以下特點:
1、果形有球形、橢圓形、卵圓形及洋梨形,果皮普通為綠色、紅色、黃色,果肉有白色、紅色、黃色等。肉質(zhì)細(xì)嫩、清脆香甜、爽口舒心、常吃不膩,是養(yǎng)顏美容的最佳水果。
2、營養(yǎng)豐富,可增加食欲,促進(jìn)兒童生長發(fā)育,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醣類、維他命A、B、C,鈣、磷、鐵。番石榴營養(yǎng)價值高,以維他命C而言,比柑桔多8倍,比香蕉、木瓜、番茄(西紅柿)、西瓜、鳳梨等多數(shù)十倍,鐵、鈣、磷含量也豐富,種子中鐵的含量更勝于其它水果,所以最好能一起食下去。
3、食療藥用價值高,可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對于肥胖癥及腸胃不佳之患者,最為理想之食用水果。芭樂的葉片和幼果切片曬干泡茶喝,可輔助治療糖尿病。
4、果實無藥害、病害污染,因講究科學(xué)栽植,從小果開始就套裝薄膜袋,直到采果,與藥害蟲害隔絕,是標(biāo)準(zhǔn)的綠色食品。
5、具有各種大、中、小美觀、精致的包裝。便于貯藏和運(yùn)輸,因季節(jié)不同,保鮮時間15-30天不等,又可加工制汁,是當(dāng)前最暢銷的果汁飲料,也是現(xiàn)代人的最佳禮品。
6、方便生食,鮮果洗凈(免削皮)即可食用,有些人喜歡切塊置于碟上,加上少許酸梅粉或鹽巴,風(fēng)味獨特。如使用家庭式果汁機(jī),自制原汁、原味芭樂果汁,享受人生獨特口味。
生長繁殖
臺灣芭樂最早的種下80天即可結(jié)果,最遲的種下10個月也能采收,而且一年四季均在生長結(jié)果,當(dāng)年即可采果25公斤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產(chǎn)也是最豐產(chǎn)的果樹之一。臺灣芭樂幾乎沒有什么病蟲害,只要氣候條件適宜,隨種隨活,生長極快,一般人都能種植成功。
芭樂果實不但可以鮮食,還可以加工為果汁、果醬、果脯,同時還可制作成盆景,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是目前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qū)最暢銷的水果之一。
引申義一:ballad的中文翻譯
概況
是Ballad這個英文單詞在臺灣的翻譯方法。意思是民歌、民謠,后來延伸的意思是指那種節(jié)奏緩慢的抒情歌曲,被唱片公司自以為很好聽拿出來猛打,對大眾進(jìn)行洗腦,造成許多人對芭樂歌留下錯誤的刻板印象,認(rèn)為是爛的、難聽的、一成不變的,其實芭樂歌也可以很好聽、很創(chuàng)新。現(xiàn)在我們可以聽到的芭樂歌通常擁有一套制式的編曲,一堆文字功力有問題的寫詞人寫出的歌詞,彼此間過于雷同,難脫窠臼,如果旋律性夠也就罷了,有些根本左耳聽,馬上右耳出,或是還沒聽完便不忍卒聽。
附:一篇相關(guān)評論
“這音樂真芭樂!”
“唉,那不過是另一首芭樂歌罷了!”
隨著語言使用情形的靈活巧妙,Ballad這個字眼早已以芭樂之名在樂迷界行之有年,并且,常常被拿來當(dāng)成較為負(fù)面的形容詞,特別是在口味較重的樂迷耳里,舉凡一首曲子老生常談了無新意有氣無力等等,常就會給它一顆芭樂,棄之不食。但是,到底什么是“Ballad”呢?倒是很少聽見有人對它下出個什么操作型定義,總之,“那樣”就叫芭樂就對了,總之,芭樂,也就沒什么好聽的了。
是這樣嗎?
大膽如我,試著依靠我的所知以及翻找到的資料,想要幫幫這個水果,就算無法讓它從此獲得好名聲,至少,也想讓大家知道一下它到底是什么。小本的英漢字典稱它為民歌,民謠,通俗敘事詩歌;牛津英英字典的解釋是“A song telling a story”,也是指有敘事的歌曲。
如你所知,坊間的字典其實很難解答各個專業(yè)部門的用字,那么較為專業(yè)的工具書又怎么說?翻查了企鵝出品的爵士樂導(dǎo)覽(Jazz, The Rough Guide)里對芭樂的說明,大約是說速度較慢的流行曲子,或者是以此風(fēng)格作曲的爵士樂曲,甚至以此速度演奏的爵士樂曲都可稱為芭樂。全音樂指南(All Music Guide)的爵士部分,則是寫到:芭樂通常有兩種意義,一是可被吟唱的,擁有旋律的抒情曲,一是任何以慢速演奏的曲子。前者其實是主要的定義而后者則常被拿來形容某些曲子被以“芭樂的速度”演奏。
先除開這些爵士樂工具書的介紹,在英國文學(xué)的詩歌部分,是有一套芭樂的定義的。芭樂是指被傳唱的創(chuàng)作歌曲,歌詞的內(nèi)容通常說了一個故事或是民間傳說。歌詞的部分并不使用過長的句子,而且講求用詞的韻律,通常是押韻的,并由三個八行的段落以及一個四行的段落(類似現(xiàn)在許多曲子的副歌)組成,其他還有段落內(nèi)句子間的關(guān)系規(guī)定等等等。
舉例來說,很少被稱為芭樂的臺灣經(jīng)典曲之一“孤女的愿望”就比很多被稱為芭樂的曲子還要芭樂得多,說故事、押韻而且可以傳唱。但是這個十九世紀(jì)的定義,在進(jìn)入二十世紀(jì)的美國有了改變,芭樂常被拿來形容蓋希文(George Gershwin)、波特(Cole Porter)以及柏林(Irving Berlin)這些作曲家的抒情曲作品,不再計較格式與聲韻,甚至爵士樂界只有演奏而省去歌詞的許多曲子,依然被稱為芭樂。
看來,芭樂的定義已經(jīng)因為使用方式起了變化,久而久之,遂被簡化成上面提到的那些只談面貌的定義。而隨著時間的流動,加上有一些個芭樂歌漸漸因為常被演奏而被改稱為標(biāo)準(zhǔn)曲(Standard)后,芭樂的定義好像又再度被更加簡化,無論有沒有說故事,只要是慢慢的,聽起來還算讓人舒服自在的音樂,就有人用芭樂來形容。既然它的定義已經(jīng)饃糊至此,我原本想要為它正名的企圖看來是失敗了。
失敗歸失敗,我還是想為芭樂說句話。雖然很多較為深度的樂迷都不喜歡別人單純地用“抒情”這種芭樂眼光來看待爵士樂,甚至因此對芭樂產(chǎn)生了些許的誤解與排斥,但說真的,芭樂還真是好吃,不能怪別人愛吃芭樂!只是,平平是芭樂,還是有分好壞的!肯尼基的芭樂長得光光亮亮,卻干澀無味,但柯川的芭樂就汁多味美,又脆又甜,千萬別因為吃過壞掉的芭樂就不再吃這個水果,那只是無端讓自己失去吸收芭樂養(yǎng)份與益處的機(jī)會罷了!只要挑對了果園或是栽種者,還是有好吃的芭樂可吃。
引申義二:形容固執(zhí)
用來形容腦袋固執(zhí)、不懂求變。
由來:大家總認(rèn)為五年級世代(60年代出生的人),常會表現(xiàn)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的態(tài)度,總是強(qiáng)硬固執(zhí),對他們存有既定的偏見,只會一昧的限制規(guī)范,卻不懂得溝通道理。所以覺得無法接受。因此,當(dāng)五年級強(qiáng)勢地決定“一定要這樣做!”時,便容易被誤認(rèn)為固執(zhí)、不知變通。
引申義三:形容不確定
芭樂文指的是不確實、或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文章或小道消息,也就是說是謠言。輕松點說,芭樂文也指那種隨便寫寫、騙人、開人玩笑的、不需要太過嚴(yán)肅看待的文章,作者耍白癡搞冷笑的那種。簡單說也就是唬爛的意思。跟機(jī)車、吹牛、八卦、泛濫之類的意思差不多。
引申義四:隱晦罵人
香蕉你個芭樂,這個用語的典故應(yīng)該來自于香港1983年開始,洪金寶的“五福星”系列電影。
這一系列的電影也可說是搞笑片的經(jīng)典了,在臺灣的電影臺也重播到爛了(但還是很好笑),片中的一個角色叫做犀牛皮(馮粹帆 飾演),脾氣暴躁,愛說粗口。有一次他接受心理醫(yī)生的建議,每次想說臟話的時候,就用水果來替代那個不好聽的詞,于是“香蕉你的芭樂”就出現(xiàn)了。后來這句話也常出現(xiàn)在香港的電影,1988年劉德華的“最佳損友”系列,1993年的東成西就,以及許多周星馳的電影之中(在臺灣的配音版中是這么說的,實際上電語的粵語原音是不是這個意思,那我就不清楚了)。
其實這句話以搞笑的成份居多,已經(jīng)沒什么罵人的意思了(真的氣到罵人時也不用這么拐彎吧),不過上面的那些解釋也滿有意思的。
如果真的是以氣憤的語氣說“香蕉你個芭樂”,這只表示是很想罵人的語氣,但又想不出什么臟字可罵,或是在試著壓抑自己的情緒。通常來講,這句話其實和廢話差不多,語氣所代表的意義比內(nèi)容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