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娘費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看娘費,大連一對老兩口有一兒三女,每到周末打電話讓他們回家,他們都說忙。實在沒有辦法,老兩口每月從退休金里拿出4000元錢,“雇”兒女們回家。而且付費方式是嚴格的,比如帶孩子回來和沒帶孩子回來,那付費是不同的。
  • 詳細解釋


     花錢雇兒女回家真就是親情倫理隔膜化的表現(xiàn)嗎?當然不是,這一點到了過年過節(jié)時便能得到答案。確實,不是兒女們不愿回家,也不是兒女們不想念父母,而是現(xiàn)實的生活讓身在異鄉(xiāng)的工作一族都渴望周末,或是睡個懶覺,或是帶孩子去公園游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是想回家也回不了的。周末需要加班,甚至有的,還需要打工、擺夜市,畢竟,房貸在還著,孩子的“天價幼兒園”在上著…… 而以上所有,尋其根源,則是現(xiàn)實的生存壓力。這個生存壓力,或許,通過老兩口的4000元“回家費”就能得到補償。有了這4000元回家補貼,兒女們也就失去了周末忙碌的理由,如此算來,回家看父母還可能是“一舉兩得”。4000元的“回家費”,聽起來是屬于“啃老”、“見利忘情”的范疇。人家的家務之事,自然不可以輕易上綱上線,試想,如果人家父子之間本來愿打愿挨,我們非得給兒女扣上“不孝”與“道德淪喪”的大帽子,豈不是制造家庭矛盾? 正視年輕兒女周末不回家的原因,遠遠要比一味的感傷更重要。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囚籠社會”的概念。大意就是指,我們所追求的社會愈加發(fā)達,人與人之間的壁壘也就越多。這當然包括父子之間。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這與傳統(tǒng)的小農式家庭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路向。 將“雇兒女回家”當成一個社會現(xiàn)象去審視,就會發(fā)現(xiàn)兒女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何況這家庭倫理這東西,是說不清道不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