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氣旋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溫帶氣旋是出現(xiàn)在中高緯度地區(qū)而中心氣壓低于四周近似橢圓型的空氣渦旋,是影響大范圍天氣變化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溫帶氣旋的直徑平均1000公里,小的也有幾百公里,大的可達3000公里或以上。氣旋隨高空偏西氣流向東移動,前部為暖鋒,后部為冷鋒,兩者銜接處的波動南側為暖區(qū)。溫帶氣旋從生成,發(fā)展到消亡整個生命史一般為2-6天。同一鋒面上有時會接連形成2-5個溫帶氣旋,自西向東依次移動前進,稱為“氣旋族“。

  • 詳細解釋


     簡介

    溫帶氣旋是出現(xiàn)在中高緯度地區(qū)中心氣壓低于四周且具有冷中心性質的近似橢圓型的空氣渦旋,是影響大范圍天氣變化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溫帶氣旋的直徑平均1000公里,小的也有幾百公里,大的可達3000公里或以上。氣旋隨高空偏西氣流向東移動,前部為暖鋒,后部為冷鋒,兩者銜接處的波動南側為暖區(qū)。溫帶氣旋從生成,發(fā)展到消亡整個生命史一般為2-6天。同一鋒面上有時會接連形成2-5個溫帶氣旋,自西向東依次移動前進,稱為“氣旋族“。溫帶氣旋對中高緯度地區(qū)的天氣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多風雨天氣,有時伴有暴雨或強對流天氣,有時近地面最大風力可達10級以上。

    溫帶氣旋的形成原因

    自動生成

    一些溫帶氣旋由鋒面上的一個波動發(fā)展而成。在鋒面上因某些原因而形成波動,并在波動頂點附近出現(xiàn)一條閉合等壓線,此后逐漸發(fā)展,形成一個完整的氣旋。

    熱帶氣旋變成

    溫帶氣旋也可由熱帶氣旋變成,當熱帶氣旋北移至溫帶一帶,受西風槽影響而失去了熱帶氣旋的特性,轉變成溫帶氣旋。另一方面,視其位置及強度,大型的溫帶氣旋的影響范圍可能會超過溫帶地區(qū),連帶亞熱帶地區(qū)也可受到影響。

    亞熱帶氣旋變成

    如果亞熱帶氣旋能夠北移至溫帶一帶,并與鋒面結合,變成擁有溫帶氣旋的特性,可以轉化成溫帶氣旋。

    演變過程

    溫帶氣旋的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初生期、發(fā)展期、成熟期(囚錮期)及消亡期。

    (1)初生期

    原先地面上有一條靜止鋒,鋒北面是冷空氣,鋒南面是暖空氣,冷空氣自東向西運動,暖空氣自西向東運動,當冷空氣向南插入鋒下,暖空氣向北抬升,并出現(xiàn)1~2條閉合等壓線。

    在此期間,溫帶氣旋在可見光衛(wèi)星云圖上可表現(xiàn)為鋒面云帶變寬,向冷區(qū)凸起,色調(diào)變白,中高云加多。

    (2)發(fā)展期

    隨著波動的發(fā)展,氣壓進一步下降,閉合等壓線增加,冷空氣進一步向南推進,冷鋒附近出現(xiàn)陣雨或陣雪,暖鋒前也出現(xiàn)降水,降水區(qū)域擴大。隨著氣旋的發(fā)展,低層擾動逐漸向高層發(fā)展,氣流作螺旋式的上升,高空低槽也逐步加深。

    在此期間,溫帶氣旋在衛(wèi)星云圖上表現(xiàn)為鋒面云帶隆起部分更為明顯,中高云后界開始向云內(nèi)凹。

    (3)成熟期(囚錮期)

    氣旋發(fā)展至最盛時期,自地面到500毫巴高度均已成為圓形閉合環(huán)流。地面冷鋒逐漸追上暖鋒,并將地面暖空氣上抬,氣旋開始錮囚。這時,云雨范圍最大,強度加強,風力增大,天氣變化最劇烈。但由于地面已為冷空氣所占據(jù),成為冷性渦旋,因而氣旋開始減弱。在此期間,溫帶氣旋在衛(wèi)星云圖上表現(xiàn)為云系后部有明顯干舌,螺旋結構明顯。云帶伸至渦旋中心。

    (4)消亡期

    氣旋發(fā)展的最后階段,暖空氣僅殘留在地面東南角,低層整個氣旋中心輻合加強,地面加壓,已變?yōu)槔湫詼u旋,低壓中心部位開始被填塞。從地面到500毫巴左右的閉合環(huán)流減弱,上升運動已消失,氣旋減弱,以至消亡。在此期間,溫帶氣旋在衛(wèi)星云圖上表現(xiàn)為干舌伸到氣旋中心,螺旋云帶圍繞中心旋轉一周以上,高低空環(huán)流中心與云系渦旋中心重合。

    這幾個階段,為單個氣旋的生命史。從初生到開始消亡平均需2天,長者可達6天,東亞和我國的鋒面氣旋的發(fā)展過程,一般為3天左右,短的約1天,長的約4~5天。

    物理結構

    地面低壓

    熱帶氣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個低壓區(qū)。地球海平面上所錄得最低的氣壓(870hPa)是在有紀錄以來最強的熱帶氣旋臺風狄普(1979年)中心所錄得的。

    暖心

    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huán)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氣凝結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熱帶氣旋內(nèi)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

    中心密集云層區(qū)

    圍繞熱帶氣旋中心旋轉的密集云層區(qū),通常是由雷暴產(chǎn)生的卷云。

    風眼

    強烈的熱帶氣旋的環(huán)流中心是下沉氣流,將形成一個風眼。眼內(nèi)的天氣通常都是平靜無風,無云,甚至時有陽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濤洶涌)。風眼通常都是呈圓形,直徑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較弱的熱帶氣旋的風眼可能被中心密集云層區(qū)遮蔽,甚至沒有風眼結構。

    1997年的臺風安珀正在進行眼壁置換風眼墻(或稱眼壁)包圍風眼的是圓桶狀的風眼墻,風眼墻內(nèi)對流非常強烈,其云層的高度在熱帶氣旋內(nèi)通常是最高的,降水的強度和風力的強度在熱帶氣旋內(nèi)也是最大的。強烈的熱帶氣旋有眼壁置換周期,產(chǎn)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內(nèi)壁。其成因為熱帶氣旋眼壁外圍的螺旋雨帶重組,然后漸漸向內(nèi)移動,竊取了眼壁的濕氣與能量。在這階段,熱帶氣旋進入了一個減弱的過程。在外圍新的眼壁完全取代舊眼壁,如果環(huán)境許可,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透過多頻微波掃描和雷達可以清楚觀測到眼墻更新周期中的熱帶氣旋出現(xiàn)雙重眼壁;如果熱帶氣旋眼壁置換的過程較為明顯,更可從可見光和紅外線衛(wèi)星云圖上觀測到。

    螺旋雨帶

    螺旋雨帶是繞著熱帶氣旋中心運動的雨云和雷暴。在北半球,螺旋雨帶向逆時針方向繞中心運動。螺旋雨帶會為地面帶來大風雨,而在每條雨帶之間則會較為平靜。在接近陸地的熱帶氣旋,螺旋雨帶中會形成龍卷風。擁有多條螺旋雨帶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強及發(fā)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輪狀颶風”的主要特征是沒有螺旋雨帶。

    外散環(huán)流

    所有低壓系統(tǒng)均需要高空輻散以持續(xù)增強,熱帶氣旋的輻散從所有方向流出。因為科里奧利力的作用,熱帶氣旋的高空呈反氣旋式外散環(huán)流。地面或海面的風強力向內(nèi)旋轉,隨著高度上升減弱,最終改變方向。這個特點和熱帶氣旋中心的暖心結構有關,所以熱帶氣旋需要垂直風切微弱的環(huán)境維持暖心結構,才能延續(xù)輻散。

    命名歷程

    命名的由來

    1954年,柏林自由大學的學生卡拉·維格在美國命名臺風(颶風)的啟發(fā)下,建議將歐洲的高氣壓和低氣壓系統(tǒng)都給予命名。后來維格成為著名的電視氣象預報者,而柏林自由大學負責分析柏林周邊的天氣狀況,這樣1954年,柏林自由大學氣象學院開始用女名命名低氣壓,男名命名高氣壓,這樣便于跟蹤不同的天氣系統(tǒng)。每一年共準備男名和女名各130個。

    1990年以前,這種名字只在柏林的報紙上出現(xiàn),但是由于出現(xiàn)了像“維維安”和“維布克”這樣的破壞性風暴,很快,這些命名開始在全德國的媒體中出現(xiàn)。

    美國對于熱帶氣旋,加強到35kts才予以命名,但在歐洲不一樣,不論強度大小,只要對中歐天氣構成影響,就予以命名

    1998年,有人提出,將“壞天氣”以女名命名,“好天氣”冠以男名是一種歧視。后來決定,每逢偶數(shù)年就用女名命名低氣壓,男名命名高氣壓。奇數(shù)年則反過來。

    2002年11月,“領養(yǎng)天氣系統(tǒng)”計劃啟動,社會人員也可以成為“客戶”并領養(yǎng)一個熱帶氣旋,同時支付一筆費用(使用ebay支付),用于運營大學的氣象站和觀測系統(tǒng)。2002年3月起,柏林自由大學宣布停用原來的命名表,向全世界征集命名,直至2007年11月該計劃五周年紀念時,已經(jīng)有來自15個國家超過1000名客戶“領養(yǎng)”了一個天氣系統(tǒng)。

    命名要求

    1.不接受帶分隔線的名字:如Annie-Mary。2.不得使用特殊字符,如漢字、日語假名等,只有德語的特殊字符可以使用。

    3.姓氏和公司名稱不得用于命名,除非它也可以作人名用。

    07-08年著名的命名風暴

    2007年1月15日~19日基里爾(KYRILL)最大風力:225km/h,最低氣壓:964.2HPA,命名者是一個生活在德國的保加利亞人。“基里爾”共造成44人死亡,經(jīng)濟損失為10億歐元。

    2008年1月8日埃利安(ELIANE),最大風力:90英里/小時,影響蘇格蘭。

    2008年3月愛瑪(EMMA),最大風力:180km/h,共造成12人死亡。一架漢莎航空公司的飛機企圖在漢堡降落時差點墜毀。

    1月 安耶(ANJE)、比爾吉塔(BIRGITTA)、克里斯丁(CHRISTINE)、達格瑪爾(DAGMAR)、埃利安(ELIANE)、費里德(FERIDE)、吉塞拉(GISELA)、亨里克(HENRIKE)、伊爾斯(ILSE)、葉特(JETTE)、卡林(KARIN)、路易莎(LOUISA)、瑪格麗特(MARGRET)、尼科爾(NICOLE)、奧斯文(OSWINE)、保拉(PAULA)、基塔(QUITTA)、雷西(RESI) 2月 施特菲(STEFFI)、蒂拉(TILLA)、烏塔(UTA)、瓦萊里亞(VALERIA)、溫妮(WINNI)、珊迪(XANDY)、亞基拉(YAKIRA)、齊齊(ZIZI)、安妮特(ANNETTE)、比爾吉特(BIRGIT)、卡梅利塔(CARMELITA)、達納(DANA)、愛瑪(EMMA)、菲(FEE) 3月 加比(GABI)、海爾加(HELGA)、英格(INGE)、約翰娜(JOHANNA)、基爾斯滕(KIRSTEN)、拉拉(LARA)、梅利(MELLI)、南妮(NANNI)、奧林德(OLINDE)、佩特拉(PETRA)、金特薩(QUINTESSA)、拉赫爾(RAHEL) 4月 西爾維婭(SYLVIA)、塔尼特(TANIT)、烏特(UTE)、薇拉(VERA)、威廉敏娜(WILHELMINA)、西奧馬拉(XIOMARA)、約基(YOKI)、佐拉(ZORA)、阿格尼斯(AGNES) 5月 比吉(BIGGI)、克勞迪婭(CLAUDIA)、德西雷(DESIREE)、埃維(EVI)、費伊(FEI)、格麗特(GRIT)、希拉爾(HILAL) 6月 伊琳(IRENE)、喬迪(JORDY)、凱特(Käte)、盧德米拉(LUDMILA)、莫尼卡(MONIKA)、納魯蓬(NARUPORN)、奧林匹亞(OLYMPIA)、帕特里齊婭(PATRIZIA)、昆妮(QUENNIE)、蕾納特(RENATE) 7月 薩比娜(SABINE)、托米那(TOMINA)、烏爾里克(ULRIKE)、維奧拉(VIOLA)、沃爾夫西爾德(WOLFHILDE)、山德拉(XANDRA)、伊馮(YVONNE)、蘇珊娜(ZSUZSANNA)、阿梅利(AMELIE) 8月 比爾吉特(BIRGIT)、克里斯?。–HRISTINE)、多羅蒂(DOROTHEE)、埃爾弗里德(ELFRIEDE)、弗里德里克(FRIEDERIKE)、吉塞拉(GISELA)、海爾加(HELGA)、英格(INGE)、雅斯明(JASMIN)、卡拉(KARLA)、利塞羅特(LIESEROTTE) 9月 馬特亞(MATTEA)、娜塔莎(NATASCHA)、奧利維亞(OLIVIA)、佩拉吉亞(PELAGIA)、金塔(QUINTA)、拉法埃拉(RAFAELA)、西蒙尼(SIMONE)、蒂法妮(TIFFANY)、烏爾蘇拉(URSULA)、瓦萊里(VALERIE)、威廉敏娜(WILHELMINE)、塞維拉(XEVERA) 尤麗埃塔(YULIETA)、岑尼亞(ZINNIA)、安格麗卡(ANGELIKA)、布利塔(BRITTA)、沙內(nèi)爾(CHANEL)、多林(DOREEN)、恩納(ENNA)、弗勞克(FRAUKE)、加布利耶拉(GABRIJELA)、漢娜(HANNAH)、伊爾梅拉(IRMELA)、燕妮(JENNY)、卡特莎(KATESA)、莉安(LIANE)、麥克(MAIKE)、尼娜(NINA)、奧林匹亞達(OLIMPIADA)、福斯?。≒HOSTINE)、庫麥拉(QUMAIRA)、羅塞爾(ROSEL)、薩布麗娜(SABRINA)、蒂娜(TINE)、U待定、V待定、W待定、謝瓦西爾(XHEVAHIRE)、Y待定、齊蒙娜(ZIMONE)、安切(ANTJE)、布利塔(BRITTA)、科爾內(nèi)莉婭(CORNELIA)、多爾勒(DORLE)、埃拉(ELA)

    造成影響

    一、 負面影響

    1989年臺風蓋伊在泰國春蓬(Chumphon)造成的破壞。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吹襲后的美國密西西比州。成熟的氣旋釋放的功率可達6x1014瓦,在海上的熱帶氣旋引起滔天巨浪,狂風暴雨。有時會令船只沉沒,國際航運受影響。但是熱帶氣旋以登陸陸地時所造成的破壞最大,主要的直接破壞包括以下三點:

    大風:颶風級的風力足以損壞以至摧毀陸地上的建筑、橋梁、車輛等。特別是在建筑物沒有被加固的地區(qū),造成破壞更大。大風亦可以把雜物吹到半空,使戶外環(huán)境變成非常危險。

    風暴潮:因為氣旋的風及氣壓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沒沿海地區(qū),倘若適逄天文高潮,危害更大。風暴潮往往是熱帶氣旋各種破壞之中奪去生命最多的。

    大雨:氣旋可以引起持續(xù)的傾盆大雨。在山區(qū)的雨勢更大,并且可能引起河水氾濫,土石流及山泥傾瀉。(注意:風暴潮有別于海嘯,風暴潮STORMSURGE是風暴的低氣壓及狂風所引發(fā)的持續(xù)性巨浪,海嘯TSUNAMI是海底大地震所產(chǎn)生的短暫漸進式巨浪,并向陸地沿岸沖過去。)

    大雨

    疾病:氣旋過后所帶來的積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壞,可能會引起流行病。[39]

    破壞基建系統(tǒng):氣旋可能破壞道路,輸電設施等等,阻礙救援的工作。

    農(nóng)業(yè):風、雨可能破壞魚、農(nóng)產(chǎn)物,引致糧食短缺。

    鹽風:海水的鹽分隨著熱帶氣旋引起的巨浪被帶到陸上,附在農(nóng)作物的葉面可導致農(nóng)作物枯萎,附在電纜上則可能引起漏電。加強季風寒流或大陸反氣旋強度:當熱帶氣旋遇上相當強烈的大陸寒流時,兩者之間的氣壓梯度增加,后者會吸收熱帶氣旋的能量,使寒流增強。1987年11月至12月間,西太平洋的臺風蓮娜在南中國海北部遇上當時最強烈的西伯利亞寒流,使香港的氣溫由攝氏26度急速下降至9度以下,冬季提早降臨。

    二、正面影響

    雨水:氣旋所造成的人命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熱帶氣旋亦為干旱地區(qū)帶來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區(qū)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來自熱帶氣旋。例如東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為干旱的墨西哥和美國西南帶來雨水;日本甚至全年近半的雨量都是來自熱帶氣旋。

    熱量平衡:氣旋亦是維持全球熱量和動量平衡分布的一個重要機制。熱帶氣旋把太陽投射到熱帶,轉化成海水熱量的能量,帶到中緯度及接近極地的地區(qū)。熱帶氣旋亦作為一強烈渦旋擾動,把赤道所積存的東風角動量輸送往中緯度地區(qū)的西風帶內(nèi)。

    減低污染:氣旋強勁的風力,可以吹散高污染地區(qū)的污染物,減輕高污染地區(qū)的污染程度。

    觀測預報

    在颶風艾斯多爾螺旋雨帶內(nèi)的日落景色,于海拔7000呎拍攝。

    觀測

    觀測強烈的熱帶氣旋一直以來對人類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因為它們主要在海洋上活動,位于陸上的氣象站大多不能夠提供實測數(shù)據(jù),在地面的觀測一般只有當熱帶氣旋經(jīng)過島嶼或沿岸地區(qū)才有可能。但就算熱帶氣旋接近氣象站,氣象站也一般只能提供風暴較外圍的實時數(shù)據(jù),因為如果當強烈的風暴過于接近,氣象站的監(jiān)測設施會被強風摧毀。

    配有氣象監(jiān)測設備的偵察飛機也會被派往熱帶氣旋的中心提取實測數(shù)據(jù),在大西洋,當熱帶氣旋出現(xiàn)后美國政府會定時派遣偵察機作監(jiān)測。這些偵察機配備直接和遙感裝置讀取讀數(shù),還有投落送的設備,量度高空和海平面的風速、氣壓、溫度和濕度。

    在2005年,一架無人駕駛的偵察機被派往監(jiān)測熱帶風暴奧菲利亞。無人駕駛偵察機可飛往更低的高度監(jiān)測風暴而不用擔心機師的安全。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數(shù)值模式對大西洋熱帶風暴和颶風預報的每年平均誤差:數(shù)值預報對熱帶氣旋路徑的誤差從1970年代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在世界其他地區(qū)并沒有偵察機監(jiān)測風暴。遠洋熱帶氣旋的路徑主要從氣象衛(wèi)星拍攝,一般每半小時或四分一小時更新的可見光和紅外線衛(wèi)星云圖追蹤;強度則透過德沃夏克分析法從云圖評估。當風暴接近沿岸地區(qū),陸地上每分鐘更新的多普勒雷達回波圖像便對熱帶氣旋的定位扮演重要角色。

    預測

    各海域及世界氣象組織監(jiān)測機構[47]

    海域區(qū)域專責氣象中心或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北大西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東北太平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北太平洋中部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西北太平洋日本氣象廳

    北印度洋印度氣象部

    西南印度洋法國氣象局(留尼汪島)

    南及西南太平洋斐濟氣象部

    新西蘭氣象部

    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氣象部

    澳大利亞氣象局東南印度洋澳大利亞氣象局

    代表熱帶氣旋警報中心

    熱帶氣旋的移動受外力影響,所以要準確地預測其路徑,便要知道鄰近的高壓和低壓系統(tǒng)的位置和強度,以及它們將會如何改變并影響熱帶氣旋。由超級電腦和精密的情景模擬軟件組成的電腦數(shù)值模式,就能夠透過電腦模擬做到這一點,從而預測熱帶氣旋的路徑。結合這些數(shù)值模式與人類對影響熱帶氣旋外力的認識,以及氣象衛(wèi)星和其他感應器,近數(shù)十年來科學家對熱帶氣旋路徑預測的準確率正逐漸提高;但科學家表示,因為氣象學界對影響熱帶氣旋發(fā)展的因素了解仍未全面,所以他們對于預測熱帶氣旋的強度較沒有把握。

    預報中心

    現(xiàn)時世界上共有六個區(qū)域專責氣象中心(英語:RegionalSpecialisedMeteorologicalCentre,簡稱RSMC),這些組織負責追蹤所屬區(qū)域內(nèi)的熱帶氣旋并發(fā)出熱帶氣旋公報和警告;另外還有五個熱帶氣旋警報中心(英語:TropicalCycloneWarningCentre,簡稱TCWC)為較小的地區(qū)提供資訊。但區(qū)域專責氣象中心和熱帶氣旋警報中心不是唯一向大眾發(fā)布熱帶氣旋消息的機構,例如美國的聯(lián)合臺風警報中心會為除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氣旋作出發(fā)布;中國氣象局也會為位于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作出發(fā)布;加拿大颶風中心會為影響加拿大的熱帶氣旋或熱帶氣旋的殘余發(fā)出公報。

    盛行地區(qū)

    一、主要源地

    由1985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熱帶氣旋路徑圖。國際日期線以西北太平洋生成了最多的熱帶氣旋;而南美洲東西兩岸(東南太平洋及南大西洋)則幾乎完全沒有熱帶氣旋活動。幾乎所有的熱帶氣旋都是在赤道南北三十緯度以內(nèi)的范圍內(nèi)生成。當中大約87%是在南北緯二十度之內(nèi)。因為地轉偏移力弱小的關系,南北緯十度以內(nèi)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較少,但并非罕見,歷來最接近赤道的熱帶氣旋出現(xiàn)于2002年12月底的臺風畫眉,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由東向西穿越,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個吹襲星加坡的臺風。

    每年地球總共平均有80個熱帶氣旋生成,主要產(chǎn)地有: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影響地區(qū)包括中國、菲律賓、韓國、日本、臺灣、越南、太平洋上各島,間中也可以越過中南半島或馬來半島而影響老撾、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北部、泰國、印度東岸及孟加拉。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占全球約三分之一。中國的沿岸是全球最多熱帶氣旋登陸的地方;而每年也有六至七個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

    北太平洋東部:第二多生產(chǎn)熱帶氣旋地區(qū),影響地區(qū)包括墨西哥、夏威夷、太平洋上島國,罕有情況下可影響下加利福尼亞,及中美洲的北部地區(qū)。

    北大西洋: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每年生成數(shù)目差距很大,由一個至超過二十個不等,每年平均大約有十個生成。主要影響美國東岸及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各國,間中影響可達委內(nèi)瑞拉和加拿大。2005年的颶風文斯更以熱帶低氣壓的強度登陸西班牙,是有紀錄以來唯一一個登陸歐洲的大西洋風暴。

    南太平洋西部:主要影響澳大利亞及大洋洲各國。

    北印度洋:包括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主要在孟加拉灣生成。北印度洋的風季有兩個巔峰:一個在季風開始之前的4月和5月,另一個在季風結束后的10月和11月。影響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和巴基斯坦等國,有時更會影響阿拉伯半島。

    南印度洋東部:影響印尼及澳大利亞西部。

    南印度洋西部:主要影響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毛里求斯、留尼汪島、坦桑尼亞、科摩羅和肯尼亞等地。

    二、罕見源地

    太平洋

    臺風畫眉的衛(wèi)星云圖,可見它的結構完整以下地區(qū)海洋很少會生成熱帶氣旋:

    南大西洋:由于較低的海水溫度、強烈的垂直風切變,至今只曾發(fā)現(xiàn)有三個熱帶氣旋在南大西洋形成,包括吹襲巴西的熱帶氣旋卡塔琳娜。

    東南太平洋:該區(qū)因為強烈的垂直風切變,至今未有發(fā)現(xiàn)有熱帶氣旋生成。

    地中海:只有極少數(shù)類似熱帶氣旋的風暴曾經(jīng)形成。

    高緯度地區(qū):低水溫和長期強烈的垂直風切變使熱帶氣旋難以生成。

    十分接近赤道的海域:赤道地區(qū)地轉偏向力較小,難以形成熱帶氣旋的旋轉動力。例如在2001年影響新加坡的臺風畫眉(香港定級為熱帶風暴),和2004年于北印度洋生成的熱帶氣旋Agni,都是罕見的近赤道臺風。畫眉生成的緯度位于北緯1.5度,Agni更是破紀錄的北緯0.7度。Agni的生成是一個謎,有待科學家探究。

    相關術語

    氣旋:氣旋又低氣壓。占有三度空間的、在同一高度(等壓面)上,具有閉合等壓(高)線,中心氣壓(高度)低于周圍的大型渦旋。在北半球,空氣作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其旋轉方向則相反反氣旋:反氣旋又稱高氣壓。氣旋和反氣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兩個方面。

    江淮氣旋:是指出現(xiàn)在江淮地區(qū)的氣旋。

    東北氣旋:又稱東北低壓。活動于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氣旋。是影響我國的重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

    鋒面氣旋:亦稱極鋒氣旋、波動氣旋、斜壓氣旋。產(chǎn)生于溫帶極鋒發(fā)展中的波動上強烈斜壓性氣旋。中國有由鋒面進入低壓槽、淺低壓或臺風后發(fā)展成為鋒面氣旋的。

    冷渦:冷性低渦的簡稱。中心冷于四周的渦,其強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強。

    東北冷渦:活動于中國東北地區(qū)或其附近的高空大型冷渦。它是能夠維持3-4天或更長時間的深厚系統(tǒng)。

    西南低渦:亦簡稱西南渦。在西藏高原及西南地區(qū)特殊地形和一定環(huán)流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于中國西南地區(qū)低空的一種淺薄低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