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甲狀腺癌(thyroidcarcinom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是來源于甲狀腺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甲狀腺癌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患者或家人與醫(yī)生偶然發(fā)現(xiàn)頸部甲狀腺有質硬而高低不平的腫塊,多無自覺癥狀,頸部腫塊往往為非對稱性硬塊。腫塊易較早產生壓迫癥狀,如伴有聲音嘶啞,呼吸不暢,吞咽困難,或局部壓痛等壓迫癥狀,頸靜脈受壓時,可出現(xiàn)患側靜脈怒張與面部水腫等體征。特別在甲狀腺腫大伴有單側聲帶麻痹時,為甲狀腺癌的特征之一。
甲狀腺癌 - 簡介
甲狀腺癌(thyroidcarcinom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是來源于甲狀腺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3%~1.5%,且有增長趨勢。除髓樣癌外,絕大部分甲狀腺癌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按病理類型可分為乳頭狀癌(60%)、濾泡狀腺癌(20%)、未分化癌(15%)、髓樣癌(7%)。其中乳頭狀癌較早出現(xiàn)頸淋巴結轉移,但預后較好;濾泡狀腺癌腫瘤生長較快,屬中度惡性,易經血運轉移;未分化癌預后很差,平均存活時間3~6個月。
臨床上甲狀腺癌與甲狀腺腺瘤或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有時不易鑒別,處理亦感到困難,故需加以重視。此外,還可有淋巴系統(tǒng)惡性腫瘤或轉移癌,也有少見的甲狀腺原發(fā)性鱗狀細胞癌、甲狀腺肉瘤及惡性畸胎瘤等。甲狀腺癌中以乳頭狀癌在臨床上較為多見。
甲狀腺癌 - 流行病學
甲狀腺癌大約占所有癌癥的1%,在地方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流行區(qū),甲狀腺癌特別是低分化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也很高。據國際癌癥學會資料統(tǒng)計,各國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我國上海市1960年發(fā)病率為1.02/10萬,1972年為2.39/10萬,1978年已升高對3.80/10萬。據上海醫(yī)科大學附屬中山、華山醫(yī)院統(tǒng)計,兩院於1975~1985年共收治甲狀腺疾患6432例,其中甲狀腺腫瘤4363例,甲狀腺癌占435例,為甲狀腺全部腫瘤的10.1%.甲狀腺癌以女性發(fā)病較多,男女之比1∶2.58,以年齡計,從兒童到老年人均可發(fā)生,但與一般癌腫好發(fā)于老年人的特點不同,甲狀腺癌較多發(fā)生于青壯年,其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0歲左右。
各種類型的甲狀腺癌年齡分布亦異,在甲狀腺惡性腫瘤中,腺癌占絕大多數,而源自甲狀腺間質的惡性腫瘤僅占1%.乳頭狀腺癌分布最廣,可發(fā)生于10歲以下兒童至百歲老人,濾泡狀癌多見于20~100歲,髓樣癌多見于40~80歲,未分化癌多見于40~90歲。
甲狀腺癌 - 臨床表現(xiàn)
由于甲狀腺癌有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和生物學特性,其臨床表現(xiàn)也因此各不相同。它可與多發(fā)性甲狀腺結節(jié)同時存在,多數無癥狀,偶發(fā)現(xiàn)頸前區(qū)有一結節(jié)或腫塊,有的腫塊已存在多年而在近期才迅速增大或發(fā)生轉移。有的患者長期來無不適主拆,到后期出現(xiàn)頸淋巴結轉移、病理性骨折、聲音嘶啞、呼吸障礙、吞咽困難甚至Horner綜合征才引起注意。局部體征也不盡相同,有呈甲狀腺不對稱結節(jié)或腫塊,腫塊或在腺體內,隨吞咽而上下活動。待周圍組織或氣管受侵時,腫塊即固定。
1、乳頭狀癌
是一種分化好的甲狀腺癌,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約占總數的3/4;病灶一般為單發(fā),體積大小不等,最小的直徑在0.5cm以下,稱之微癌;直徑在1cm以下的稱之為隱癌,大的病灶直徑可大于10cm。小的腫瘤常常是實質性病灶,而大的腫瘤往往伴有囊性變。囊變者可見囊壁有葡萄簇樣結節(jié)突出囊腔,腔內存有陳舊性血水。該型癌腫一般無包膜,僅5%有不完整包膜。在顯微鏡下有些腫瘤細胞排列成乳頭狀,乳頭大小不等,長短不一,常見三級以上分支,乳頭中心為纖維血管囊,細胞大小均勻;核小、分裂少見。乳頭狀癌常伴有濾泡狀癌的成份,但腫瘤的命名仍為乳頭狀癌,而不稱為濾泡狀癌或者混合型。如果乳頭狀癌中含有未分化癌的成份,而命名應為未分化癌,也意味著這一種未分化癌可能是乳頭狀癌的進一步惡化。有時腫塊很小,頸部淋巴結轉移常見被發(fā)現(xiàn)。本癌惡性度較低,10年存活率可達88%。乳頭狀癌在臨床上常有甲狀腺區(qū)孤立性結節(jié),直徑多在lcm以上。隱伏性癌多見于尸檢,或在已發(fā)生頸區(qū)淋巴結轉移時發(fā)現(xiàn)腫塊。
2、濾泡狀癌
占甲狀腺癌總數的10%~15%,肉眼檢查時看到濾泡狀癌是一種實質的具有包膜的腫瘤,包膜上常密布著豐富的血管網,較小的癌腫和甲狀腺腺瘤很相似。切面呈紅褐色,??梢姷嚼w維化,鈣化出血和壞死。組織學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濾泡所構成。分化良好者,濾泡結構較典型,細胞異型性亦較小。這時與腺瘤不易區(qū)別,需依靠包膜或血管浸潤來確定病理診斷。分化不良者濾泡結構較少,細胞異型較大,核分裂象亦多見,可呈條索狀實性的巢狀排列。有時癌細胞穿出包膜進入多處靜脈中形成癌栓,常常成為遠處轉移的起點,所以濾泡狀癌多見于血道轉移,文獻報道占19%~25%。濾泡狀癌多見于40~60歲的中老年婦女,臨床表現(xiàn)與乳頭狀癌相類似,但癌塊一般較大,較少局部淋巴結轉移,而較多遠處轉移。少數濾泡狀癌浸潤和破壞鄰近組織,可以出現(xiàn)呼吸道阻塞等癥狀。
3、甲狀腺髓樣癌
又稱C細胞癌(C-cell carcinoma)是由濾泡旁細胞(即C細胞)發(fā)生的惡性腫瘤,屬于APUD瘤,約占甲狀腺癌的5%~10%,40歲~60歲為高發(fā)期, 部分為家族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0%的腫瘤分泌降鈣素,產生嚴重腹瀉和低血鈣癥,有的還同時分泌其他多種激素和物質。肉眼觀:單發(fā)或多發(fā),可有假包膜,直徑約1cm~11cm,切面灰白或黃褐色,質實而軟。光鏡下:瘤細胞圓形或多角、梭形,核圓或卵圓,核仁不明顯。瘤細胞呈實體片巢狀或乳頭狀、濾泡狀排列,間質內常有淀粉樣物質沉著(可能與降鈣素分泌有關)。電鏡:胞漿內有大小較一致的神經分泌顆粒。[2]
在1951年由horn首先描述,1959年Hazard等進一步闡明了這種特殊類型的癌。并命名為髓樣癌。占甲狀腺癌總數的3%~10%,瘤體一般呈圓型或卵圓型,邊界清楚,質硬或呈不規(guī)則形,伴周圍甲狀腺實質浸潤,切面灰白色或淡紅色,可伴有出血壞死及鈣化,腫瘤直徑平均約2~3cm。顯微鏡下癌細胞呈卵圓型,多邊形或梭形,核分裂少至中等;細胞排列呈巢狀束帶狀或腺腔狀。間質中含有數量不等的淀粉樣物,癌細胞多時,淀粉樣物較少,反之淀粉樣物就多;轉移灶中也如此。甲狀腺髓樣癌是一種中度惡性的癌腫,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大多數是散發(fā)性,約10%為家族性。臨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狀腺癌一樣有甲狀腺腫塊和頸淋巴結轉移外,還有其特有的癥狀。約30%患者有慢性腹瀉史并伴有面部潮紅似類癌綜合癥,或cushing代謝綜合癥,與腫瘤細胞產物有關。家族性髓樣癌的特征如下:①發(fā)病年齡較輕,診斷時平均年齡33歲,散發(fā)性髓樣癌診斷時平均年齡超過55歲。②均為雙側性癌腺葉和多中心病變,腫瘤分布和形態(tài)不對稱,可能一側有巨大腫物而對側僅有組織學征象,但無一例外地均為雙側病變。散發(fā)性者多為單側腫物。③家族性髓樣癌癌塊較小,由于篩查,也有隱性發(fā)現(xiàn)。散發(fā)性者癌塊直徑多超過4cm。④家族性者較少見淋巴轉移,遠處轉移更少見,可能因發(fā)現(xiàn)較早之故。⑤家族性髓樣癌多位于濾泡旁細胞集中處,即腺葉上中三分之一交界處。⑥家族性髓樣癌常伴有嗜鉻細胞瘤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4、甲狀腺未分化癌
系高度惡性腫瘤,較少見,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5%~10%,好發(fā)于老年人。未分化癌生長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圍組織。肉眼觀癌腫無包膜,切面呈肉色,蒼白,并有出血、壞死,組織學檢查未分化癌可分為棱型細胞型及小細胞型兩種。主要表現(xiàn)為頸前區(qū)腫塊,質硬、固定、邊界不清。常伴有吞咽困難,呼吸不楊,聲音嘶啞和頸區(qū)疼痛等癥狀。兩頸常伴有腫大淋巴結,血道轉移亦較常見。
甲狀腺癌 - 病理原因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對甲狀腺癌的病因和致病因素的認識逐漸增加,但甲狀腺癌的發(fā)生原因至今仍未明了。盡管甲狀腺癌發(fā)生與甲狀腺的放射性接觸的相關性受到肯定,但大多數甲狀腺癌患者從未有放射性接觸史,對飲食、性激素、環(huán)境影響、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的研究結果也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相關性。本節(jié)重點討論甲狀腺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以外的病因和致病因素。
1、碘與甲狀腺癌缺碘作用下可引起大鼠發(fā)生腫瘤,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流行區(qū)的甲狀腺腫瘤發(fā)病率較高。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一般認為,碘缺乏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發(fā)病原因,碘缺乏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增高,刺激甲狀腺濾泡增生肥大,發(fā)生甲狀腺腫大。也可能碘缺乏引起甲狀腺激素不足,出現(xiàn)甲狀腺激素、催乳素、性激素等不平衡和紊亂,使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增加。但碘缺乏是否為甲狀腺癌的發(fā)病原因,目前意見尚不一致。雖然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在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qū)較非缺碘地區(qū)為高,但多為濾泡狀甲狀腺癌,不是甲狀腺癌最多見的病理類型—乳頭狀甲狀腺癌,而在非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qū),甲狀腺乳頭狀癌占分化良好甲狀腺癌的85%。有資料指出,碘鹽預防前后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無明顯變化。也有資料指出,實施有效的碘鹽預防后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病比例增高。在甲狀腺癌的高發(fā)地區(qū)冰島、挪威和夏威夷,含碘很高的食物攝取較多,高碘飲食可能增加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生率。
2、放射線與甲狀腺癌在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的危險因素中,甲狀腺的放射性接觸是唯一確定的因素。日本長崎與廣島在原子彈爆炸后,當地居民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增高。對受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影響的地區(qū)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也證實放射性物質是甲狀腺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某些患者兒童時期接受過放射性治療,其甲狀腺癌發(fā)生率有所增高。X線比131I更具有致癌作用,放射性物質可引起甲狀腺細胞基因突變,并致相當量的細胞死亡,分泌甲狀腺激素減少,興奮TSH分泌增多,可促進細胞增殖而致癌變。
甲狀腺癌 - 鑒別
診斷甲狀腺結節(jié)的關鍵是鑒別結節(jié)的性質,診斷甲狀腺癌前,應與非毒性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慢性橋本病,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腺瘤,甲狀腺轉移癌以及其他惡性淋巴瘤等進行鑒別。
1、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一般有缺碘的基礎,中年婦女多見,病史較長,病變常累及雙側甲狀腺,呈多發(fā)結節(jié),結節(jié)大小不一,平滑,質軟,結節(jié)一般無壓迫癥狀,部分結節(jié)發(fā)生囊性變。部分患者可合并甲亢。服用甲狀腺制劑后,腺體可對稱性縮小。發(fā)生癌變時,甲狀腺腫塊迅速增大并使周圍組織浸潤,腫塊堅實,活動性差。如壓迫喉反神經可出現(xiàn)聲嘶。還可出現(xiàn)甲狀腺上下淋巴結腫大,繼而頸深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2、甲狀腺炎各種類型的甲狀腺炎都可能誤診為甲狀腺癌。因為兩者在臨床表現(xiàn)、肉眼檢查很相似,如甲狀腺不對稱性增大,結節(jié)狀、韌實,與周圍組織粘連和固定,但光鏡下的表現(xiàn)不同。
(1)亞急性甲狀腺炎:常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甲狀腺濾泡的破壞,釋放出膠體、引起甲狀腺組織內的異物樣反應。部分患者發(fā)病較急,有體溫升高,甲狀腺腫大、疼痛并放射至耳枕部。多數患者病情較輕,一側甲狀腺變硬,伴有輕壓痛,數周后可累及另一側甲狀腺;有的病例可在數月內反復緩解、發(fā)作?;A代謝率升高,血清T3、T4可略升高,但甲狀腺131I吸收率顯著降低,這種分離現(xiàn)象有診斷價值。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甲狀腺素補充治療效果較好。大多數病例可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
(2)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多發(fā)生在40歲以上婦女,雙側甲狀腺慢性、進行性腫大,橡皮樣硬度,表面有結節(jié),一般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或固定,頸淋巴結無腫大。臨床上難與甲狀腺癌鑒別,而且部分與甲狀腺癌并存。部分患者有甲減的表現(xiàn),如黏液性水腫。甲狀腺掃描可見131I分布稀疏,甲狀腺抗體明顯升高。
(3)硬化性甲狀腺炎(Riedel病):又稱纖維性甲狀腺炎,為全身慢性纖維增殖性疾病局部表現(xiàn)。常發(fā)生于50歲左右的婦女。病史長,平均2~3年,基礎代謝正?;蛏愿摺<谞钕倨毡樾栽龃?,質硬如木樣,但保持甲狀腺原來的外形。本病有進行性發(fā)展的傾向,常與周圍組織固定并出現(xiàn)壓迫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緊迫、困難和聲嘶等,難與甲狀腺癌鑒別。
3、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
(1)MEN2A型:為單側或雙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并有甲狀旁腺亢進癥,患者多有家族史。如血清降鈣素水平升高,在C細胞增殖階段就可以認為髓樣癌存在。位于腎上腺髓質的病變先是增生,然后才發(fā)生嗜鉻細胞瘤。嗜鉻細胞瘤常在雙側發(fā)生(>50%),且分泌兒茶酚胺。增生階段較少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兒茶酚胺異常增高時,可出現(xiàn)心悸、多汗、陣發(fā)性高血壓、頭痛等癥狀。MEN2A伴有皮膚苔蘚淀粉樣變,可出現(xiàn)于甲狀腺髓樣癌之前,作局部病變的病理檢查,可見表皮與真皮間有淀粉樣物沉積,產生原因未明。如患者背部發(fā)生皮膚的苔蘚樣病變、癢感,可能預示髓樣癌。
(2)MEN2B型:為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及多發(fā)性神經節(jié)瘤綜合征,包括舌背或眼結膜下黏膜神經瘤、唇變厚,Marfanoid體型(體型瘦長、皮下脂肪少,肌肉發(fā)育差、股骨骺發(fā)育遲緩、上下肢比例失調及漏斗胸等)及胃腸道多發(fā)神經節(jié)瘤。家族性患者的兒童期,可出現(xiàn)腸梗阻或腹瀉。MEN2B型較MEN2A進展快,較早出現(xiàn)轉移。在甲狀腺癌手術時,病變可能已擴展到頸部以外。半數MEN2B患者有嗜鉻細胞瘤,但僅少數為惡性。MEN2B患者可有一些內分泌功能紊亂的癥狀,如腹瀉、庫欣綜合征。合并嗜鉻細胞瘤者,往往為雙側性,且常因嗜鉻細胞突然死亡。故MEN綜合征,應先處理嗜鉻細胞瘤,術后再擇期切除甲狀腺髓樣癌。合并腎上腺皮質醇增多癥時,應先處理甲狀腺髓樣癌。若能徹底切除甲狀腺髓樣癌,皮質醇增多癥多可緩解。家族性MEN2B惡性度較高,預后差,MEN2A型較好,散發(fā)型居中。
甲狀腺癌 - 治療方案
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對可疑為癌的甲狀腺結節(jié)如何正確處理?二是對已確診的甲狀腺癌應該采用何種最佳治療方案。
1、對可疑甲狀腺癌性結節(jié)的處理:比較合理的方案是進行篩選,對所有甲狀腺結節(jié)常規(guī)做131Ⅰ掃描。除了131Ⅰ掃描顯示為功能性或炎性結節(jié)外,都采用了手術探查。尤其有下列情況者更應早期手術治療。
(1)不除外癌性結節(jié)。
(2)直徑大于3~5cm囊性結節(jié),或穿刺檢查找到癌細胞或2~3次穿刺后不消失者。
(3)超聲檢查為實質性腫物。對單發(fā)結節(jié)的術式選擇,由于單發(fā)結節(jié)癌的發(fā)生率高,可達5%~35%,至今又無可靠方法判斷,甚至術中冰凍切片檢查也有個別漏診者,而且單純結節(jié)摘除后,術后復發(fā)率較高。可達16.7%。因此,我們常規(guī)對甲狀腺單發(fā)實性結節(jié)、囊實性結節(jié)及囊性結節(jié)>4cm者均行患側腺葉切除加峽部切除術,術中未發(fā)現(xiàn)淋巴結腫大者,不給頸清術。
2、對已確診為甲狀腺癌者應采用何種處理規(guī)則,要取決于患者的體質情況,癌腫的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
(1)乳頭狀癌:臨床上具有惡性程度低,頸淋巴結轉移率高,好發(fā)于中青年婦女等特點,所以手術治療必須考慮以上這些因素。如果癌腫局限在一側的腺體內,可將患側腺體連同峽部全部切除,同時行對側腺體大部切除。但如果癌腫已侵及左右兩葉,則需將兩側腺體連同峽部全部切除。手術后5年治愈率可達80%以上。臨床實踐證明,對沒有頸淋巴結轉移的乳頭狀腺癌不需同時清除患側頸淋巴結,預防性頸淋巴結清除不能提高治愈率。但應強調術后隨訪有重要性,然而對邊遠山區(qū)或農村的患者缺乏隨訪條件應區(qū)別對待。對頸部有淋巴結腫大的患者,進行包括頸淋巴結清掃術在內的甲狀腺癌聯(lián)合根治術,國內外的方案都是一致的。
(2)濾泡狀腺癌:雖是低度惡性甲狀腺癌,但它的轉移方式主要是血道轉移,淋巴結轉移約占20%,臨床上無頸部淋巴結腫大者,一般不作預防性頸清掃術。有頸淋巴結轉移者不一定同時有血道轉移,所以治療性頸清掃術還是必要的。
(3)髓樣癌:惡性程度中等,常沿淋巴道及血道轉移,一旦頸部淋巴結轉移,即可較快浸潤到包膜外,累及周圍組織,所以確診后不管臨床能否捫及腫大淋巴結,一律做選擇性頸淋巴結清掃術。伴有嗜鉻細胞瘤者,在甲狀腺手術以前首先要處理嗜鉻細胞瘤,否則術中會激發(fā)高血壓,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4)未分化癌:由于本病病程短,進展快,首診時大多數已失去根治機會,預后惡劣,不宜手術治療或僅能做活檢以明確診斷。但偶爾有病灶較小,適宜手術的還應積極爭取作根治性手術。
化學治療
分化型甲狀腺癌對化療反應差,僅有選擇的和其他治療方法聯(lián)用于一些晚期局部無法切除或遠處轉移的病人。以阿霉素最有效,反應率可達30%~45%,可延長生命,甚至在癌灶無縮小時長期生存。相比而言,未分化癌對化療則較敏感,多采用聯(lián)合化療,常用藥物,阿霉素(ADM)環(huán)磷酰胺(CTX),絲裂霉素(MMC),長春新鹼(VCR),如COA方案CTX0.8d1VCRl.4mg/m2d1d8,ADM 30~40mg/m2dl。每21天1周期。
內分泌治療
甲狀腺素能抑制TSH分泌,從而對甲狀腺組織的增生和分化好的癌有抑制作用,對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上述類型甲狀腺癌手術后常規(guī)給預抑制TSH劑量甲狀腺素,對預防癌有復發(fā)和轉移灶的治療均有一定效果,但對未分化癌無效。中國國內一般每天用干燥甲狀腺片80~120mg,以維持高水準的甲狀腺激素的水平。
放射治療
各種類型的甲狀腺癌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差異很大,幾乎與甲狀腺癌的分化程度成正比,分化越好,敏感性越差,分化越差,敏感性越高。因此,未分化癌的治療主要是放射治療。甲狀腺癌有一定吸碘能力。
甲狀腺癌 - 預后及預防
預后
甲狀腺癌和其他器官的癌相比,除未分化癌以外,預后相對良好。各種類型甲狀腺癌的預后差別較大,影響預后的因素較多,如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病變發(fā)展的程度以及治療是否及時適宜等。其預后大部分與上述因素綜合作用有關。
預防
目前對甲狀腺癌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仍不很清楚,像對其他癌發(fā)病一樣,故尚不能很好預防其發(fā)病。但應避免或少接觸放射線損傷,正常補碘,改善環(huán)境污染,少食致甲狀腺腫大物質。有家族遺傳傾向者在未來應進行基因治療,早期診斷甲狀腺癌,早期徹底治療,以防惡化與轉移,盡量防止病毒感染,及時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亞急性甲狀腺炎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狀腺癌 - 一般護理
1、飲食營養(yǎng)均衡,進食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高維生素食物,由少吃多餐到定時定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海帶、紫菜等。
2、手術后在放療時因為有惡心、嘔吐、食量減少,可用旋復化、桂皮、薏米、沙參、蘆根、玉竹、云苓,每日一劑,水煮,分2次服,至癥狀消失或基本控制。同時,術后要在床上堅持活動,下床后堅持全身鍛煉,提高抗病能力,增強免疫功能。
3、堅持服用甲狀腺片,長期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C、維生素E。
特別注意:保持心情舒暢、樂觀,學會放松,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