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佩特拉(Petra)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約旦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亞喀巴灣的狹窄的峽谷內(nèi)。古代曾為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國的都城。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此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全長1.5千米左右。進入峽谷,甬道回環(huán)曲折,險峻幽深,路而覆蓋著卵石。峭壁上的巖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一線天”的名稱由此而來。1812年以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許多古跡,大都雕刻在一條深谷的巖壁上。為約旦旅游業(yè)的重點城市之一。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稱為“玫瑰紅城市”。

  • 詳細解釋


     名稱由來

    它以巖石的色彩而聞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稱為“玫瑰紅城市”。這是源于19世紀的英國詩人J·W·柏根的一首詩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紅的城市,其歷史有人類歷史的一半。”(但幾年之后,當柏根去該地參觀后,他不得不承認當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確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紅色的,它甚至不能稱為一座城市,卻更像一座紀念碑似的公墓——這兒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實際上,這里的巖石不只呈紅色,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佩特拉一詞源于希臘文“巖石”(petrus)。很可能《舊約全書》中稱的“塞拉”(意義也是巖石),即摩西出埃及后“點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學者認為《舊約》中的塞拉只是指石頭,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

    歷史沿革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這里曾是古代納巴泰(也有譯為“納巴特”的)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國都城。公元前6世紀,阿拉伯游牧民族納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約旦阿拉伯干河(意為一年中某段時間內(nèi)河水泛濫的溝壑)的東部,納巴泰人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該地區(qū)(今天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nèi))。大約公元前312年,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們建造的眾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為突出:這是亞喀巴與死海間的一片長峽谷區(qū)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貿(mào)易通道,納巴泰人變得強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們的遺產(chǎn)。這些墓碑群曾被認為是房屋,現(xiàn)在人們認識到這是些墳?zāi)?,它們開鑿于海拔914米的難以到達的巖石中。有的墓碑群圖案細致典雅;有的是納巴泰特色的“階梯式”山墻壓頂裝飾,體現(xiàn)了埃及和亞述建筑的風格。整個建筑重點放在正面,內(nèi)部則是毫無裝飾的巨室。聰明的納巴泰人選擇佩特拉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敵方無法調(diào)集大軍攻城,可說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第二,資源豐富,環(huán)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豐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終年不斷的噴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并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者,擁有廣場、公共浴室、劇場等所有古羅馬文化常有的建筑。在羅馬人統(tǒng)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榮昌盛,羅馬工程師們鋪筑商道,改進灌溉設(shè)施。可是佩特拉的貿(mào)易——該城的經(jīng)濟支柱卻開始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貨物依靠海上運輸海上運輸,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亞力山大的城市搶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陸地運輸也開始變化,羅馬人在它北部興建了一條大路,連通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與美索不達米亞(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運輸貿(mào)易。到了公元3世紀,佩特拉的經(jīng)濟實力和財富大大減弱。公元3世紀以后,隨著貿(mào)易路線的改變,佩特拉的重要性大為削弱。最終它被遺棄了。而后的漫長歲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訪問此地。佩特拉只為當?shù)夭柯涞木用袼?/p>

    公元4世紀,佩特拉淪為拜占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這期間,它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稱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qū)東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帶。伊斯蘭帝國日趨強大,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qū),阿拉伯人佩特拉區(qū)又成了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

    地理位置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此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全長1.5千米左右。進入峽谷,甬道回環(huán)曲折,險峻幽深,路而覆蓋著卵石。峭壁上的巖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一線天”的名稱由此而來。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個名叫約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險者重新發(fā)現(xiàn)。此人能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說服了當?shù)氐囊晃幌驅(qū)?,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獻一頭山羊(因為他聽到傳說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沒的城市)。那位向?qū)П銕е斯匮刂缃裼慰偷脚逄乩谋亟?jīng)之路錫克——一條深陷在巖石的狹窄的裂縫行進。當他們沿著狹窄、隱蔽的錫克前進時,忽然間看見了陽光照射下的寶庫正面,毫無疑問,這樣的經(jīng)歷在任何時代都給人一種驚奇的感受。

    城市建筑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偉的殿堂排布在周圍山崖的巖壁上,門檐相間,殿宇重疊,十分壯觀。山谷在寶庫的一邊展開,展現(xiàn)出眾多的開鑿于巖石中的墳?zāi)?。這些墓由粉色的沙巖構(gòu)成,也摻雜著很多其他顏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風中,受到侵蝕而無法辨認。有足夠的考古學方面的證據(jù)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紅的也不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

    卡茲尼宮殿(Khazneh)

    “寶庫”卡茲尼建于紀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古希臘后期建筑風格。這一建筑的設(shè)計風格與其說是納巴泰式,不如說是古典式的。這是一座在巖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寬27米(另一資料:30多米),高40米,入口高達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顯得極其渺小。

    卡茲尼名為“寶庫”是因為傳說這是歷代佩特拉國王收藏財富的地方。整個殿門分兩層,下層有兩根羅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門檐和橫梁都雕有精細的圖案。殿門上的約3個石龕中,分別雕有天使、圣母以及帶有翅膀的戰(zhàn)士的石像。宮殿中有正殿和側(cè)殿,石壁上還留有原始壁畫。

    進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階盡頭是一壁龕,其中或許存放過一位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專門容納前來朝拜的巨大人群的。佩特拉正面頂部的甕被認為曾是用來存放某位法老財寶的,以前許多的旅游者曾嘗試用槍擊中這只甕以獲取其中的財寶。

    從佩特拉中部出發(fā)經(jīng)半小時的山路便到達代爾。代爾是重要的進行宗教慶祝活動的場所。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兩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塊被夷平的地,約有61米長,18米寬。高地被理解成用于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高祭臺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納巴泰人供奉兩個神:杜莎里斯和阿爾烏扎。這里的祭臺有排水道??赡苁怯脕砼欧叛?,有跡象表明,古納巴泰人曾用人來進行祭祀。

    西克峽谷(Siq)

    一位學者旅游此地是這樣描繪佩特拉的:通往佩特拉的必經(jīng)之路是一個叫西(錫)克的山峽,深約200英尺。這條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達山腰的巖石要塞。這就是加保·哈朗(圣經(jīng)中稱為荷爾的)要塞。西(錫)克山峽漆黑一片,回聲蕩蕩,可是一轉(zhuǎn)過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峽,則是另一番景觀,世上最令人驚嘆的建筑就呈現(xiàn)在眼前:高130英尺,寬100英尺,高聳的柱子,裝點著比真人還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堅固的巖石雕鑿成形。這座建筑名叫卡茲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鑿在沙石壁里,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無比神奇。

    過了卡茲尼,西(錫)克峽霍然開闊,伸向約1英里寬的大峽谷。這峽谷中有一座隱沒于此的城市:懸崖絕壁環(huán)抱,形成天然城墻;壁上兩處斷口,形成這狹窄山谷中進出谷區(qū)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簡陋,還不及方形小室大,幾乎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臺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所有這一切都雕筑在紅色和粉色的巖壁里。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

    現(xiàn)代發(fā)展

    到了20世紀,佩特拉成為旅游圣地,同時也成了考古學家研究的重要而嚴肅的課題之一。首批當代考古隊考察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廟宇,研究者們確定佩特拉建筑融入了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希臘以及羅馬的建筑風格,展示出一個多國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風貌。

    1985年佩特拉根據(jù)文化遺產(chǎn)遴選標準C(I)(III)(IV)作為約旦的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的第一份文化遺產(chǎn)。

    佩特拉如同一本僅被讀過幾頁的書,無論你走到佩特拉的何處,你都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一些謎。這里有許多無法解答的問題,而神秘的氣氛使得這原已特別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考古學家和研究歷史的學者向我們揭示更多有關(guān)佩特拉從史前到伊斯蘭時代的歷史。ACOR總裁于1994年這樣說,“佩特拉城幾乎還未被人觸及過,我們期望會有許多驚人的發(fā)現(xiàn)等待著我們,這是個一流的考古地,一個中東最大的考古寶藏。”

    電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喬治·路卡斯合作,曾實地拍攝了影片《印第安納·瓊斯和最后的十字軍》 (又名《圣戰(zhàn)奇兵》),以與考古學家們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時代變遷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它隱沒于死海和阿克巴灣(今天的約旦國境內(nèi))之間的山峽中。佩特拉不完全是一個消失了的城市,歷史學家們還清楚地記得它的存在。在公元2、3世紀——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來卻一度長期衰落。

    通往佩特拉的必經(jīng)之路是一個叫西克的山峽,深約200英尺。這條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達山腰的岸石要塞。這就是加保。哈朗(圣經(jīng)中稱為荷爾)的要塞。西克山峽漆黑一片,回聲蕩蕩,可是一轉(zhuǎn)過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峽,則是另一番景觀,世上最令人驚嘆的建筑就呈現(xiàn)在眼前:高130英尺,寬100英尺,高聳的柱子,裝點著比真人還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堅固的巖石雕鑿成形。

    這座建筑名叫卡茲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鑿在沙石壁里,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神奇無比。過了卡茲尼,西克峽霍然開闊,伸向約1英里寬的大峽谷。這峽谷中有一座隱沒于此的城市:懸崖絕壁環(huán)抱,形成天然城墻;壁上兩處斷口,形成這狹窄山谷中進出谷區(qū)的天然通道。

    四周山壁雕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簡陋,還不及方形小室大,幾乎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臺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所有這一切都雕筑在紅色和粉色的巖壁里。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