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髯
pān rán
  • 拼 音:pān rán
  • 注 音:ㄆㄢ ㄖㄢˊ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傳說 黃帝 鑄鼎于 荊山 下,鼎成,有龍下迎, 黃帝 乘之升天,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并墮 黃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后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臣職司復(fù)上,戀切攀髯,方當(dāng)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懼?!?宋 歐陽修 《辭特轉(zhuǎn)吏部侍郎表》:“犬馬未報,但虞填壑之有時;弓劍忽遺,遽嘆攀髯之莫及。” 清 錢德震 《送白學(xué)士祭告孝陵及南岳》詩:“攀髯千古事,歸胙百官情?!币嘧鳌?攀龍 ”、“ 攀胡 ”。 晉 陶潛 《命子》詩之三:“於赫 愍侯 ,運當(dāng)攀龍。撫劍風(fēng)邁,顯茲武功?!薄杜f唐書·哀帝紀(jì)》:“皇太后義深鳴鳳,痛切攀龍,亦欲專奉靈輿,躬及園寢,兼進追摧之道,用終克盡之儀?!?宋 歐陽修 《辭覃恩轉(zhuǎn)左丞表》:“國恩未報,但虞填壑以遺羞;金鼎已成,豈謂攀胡之莫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