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龍鱗裝lóng lín zhuāng
概述
龍鱗裝是古代書籍從卷軸向冊頁過渡階段出現的一種裝幀形式。龍鱗裝又稱魚鱗裝,也有人把它叫旋風裝。由于歷史的原因,它的制作技術已經失傳,實物也僅存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刊謬補缺切韻》一件。
紙質專家鑒定《刊謬補缺切韻》屬于麻紙,白色間灰,較厚,可分層揭開,纖維束少,并經兩面打蠟、砑光,屬于白色蠟箋紙(現因年久呈淺米色)。
旋風裝叫龍鱗裝的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
因為經摺裝容易摺斷,于是用一張整紙對折,一半粘在書的最前頁,另一半從書的右邊包到背面,粘在書的末頁,這樣不僅不會散開扯斷,而且可以從頭翻到書尾,或由后面回翻到前面,循環(huán)往復,不致張開,故稱‘旋風裝’。這是經摺裝的變形。
另一種說法
將一張長紙裱成手卷,將截斷的葉子,一張張粘在底紙上,第張右端留有余尾,即將余尾自右向左逐頁依次后縮,形如鱗次,故稱‘龍鱗裝’。北平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卷《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卷端題《刊謬補缺切韻》,即前人題為《唐吳彩鸞書唐韻》者也。全卷二十四頁,首頁一面書寫,其余二十三頁兩面書寫。首頁裱在一張底紙的卷端,其余二十三張向外對折,每頁右邊無字處逐次向左鱗次相錯的粘裱在前頁末尾,看去像龍鱗。收藏時從頭到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軸的裝式,與歐陽修《歸田錄》據說脗合。元代王惲《玉臺嘉話》卷二說:‘吳彩鸞龍鱗楷韻,……其冊共五十四頁,鱗次相及積,皆留紙縫。’清人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三也說:‘吳彩鸞所書《唐韻》,余在泰與季因是家見之,正作旋風頁卷子,其裝潢皆非今人所曉。’據此,李致氏在其‘古書旋風裝考辨’一文中,斷定將經摺裝前后用紙粘起來不是旋風裝,而龍鱗裝才是旋風裝,并且說:‘旋風裝不來自經摺裝,而來自卷子裝?!?摘自《中國書籍簡史》第九章 書籍的裝訂與版本名稱 第一節(jié) 書籍的裝訂 注:原書內容為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