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天香爐tiān xiāng lú
天香爐,用于祛風(fēng)化濕,止血消瘀。治咳嗽,哮喘,痢疾,泄瀉;吐血,咯血,便血,經(jīng)閉,疳積,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異名
大香爐(《生草藥性備要》),天吊香(《嶺南采藥錄》),仰天盅(《陸川本草》),細(xì)金香爐、小金鐘(《南寧市藥物志》),蜂窩草(《四川中藥志》),山牡丹、金石榴、七星墜地(《泉州本草》),化痰草、金杯草、紫金鐘、柳葉花、向天石榴、九盞燈(《湖南藥物志》),葫蘆草、細(xì)架金石榴(《閩東本草》)。
來源
為野牡丹科植物金錦香的帶根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直立草本或亞灌木,高30~80厘米。莖四棱,具粗毛。葉對(duì)生;線形,線狀矩圓形或披針形,長(zhǎng)3~7厘米,寬5~8毫米,先端短尖,全緣,基部圓形,主脈3~5條,兩面有粗毛;葉柄短?;〝?shù)朵,頂生,成頭狀花序,無柄;葉狀總苞片2~5枚;苞片卵形,邊緣有睫毛;萼筒長(zhǎng)5~6毫米,禿凈,裂片4,三角狀披針形,具睫毛,片間基部具睫毛的鱗片4枚;花瓣4,淡紫色,稀有白色,卵形,長(zhǎng)約1厘米;雄蕊8,偏于一側(cè),花藥頂端單孔裂,有一長(zhǎng)喙;子房下位,4室,頂有剛毛16條。蒴果頂端4孔開裂,宿萼杯狀,長(zhǎng)約6毫米,近頂部略收縮,截頭形。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于荒地、草坡、路邊。分布于長(zhǎng)江以南各省。
采集
夏、秋采收
藥材
干燥帶根全草。根細(xì)長(zhǎng)圓柱形,粗約2~3毫米,┖稚??視捕?唷>ニ睦庾矗?坡躺?蜃蝦稚??蝕嘁錐希?璨恐鋅?葉對(duì)生,黃綠色,線形或線狀矩圓形至披針形,紙質(zhì)而厚,甚脆,莖葉皆有棕色粗毛頭狀花序皺縮成球狀,橫徑約1~1.5厘米,萼黃棕色,花瓣破碎不整,紫紅色。蒴果,花柱宿存,宿萼杯狀,禿凈,棕黃色或帶紫紅色。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性味
辛,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辛,性溫。"②《嶺南采藥錄》:"味微辛,性平。"③《南寧市藥物志》:"甘微澀,平。"④《泉州本草》:"味辛酸而澀,性溫,無毒。"
歸經(jīng)
入肺、大腸、肝經(jīng)。
①《廣西中藥志》:"入肺、脾、大腸三經(jīng)。"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胃諸經(jīng)。"
功用主治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痢去痰;牙痛煲水含;通經(jīng)捶汁開酒服。"②《嶺南采藥錄》:"止痛,去蛇毒,理瘡瘍。"③《陸川本草》:"去腐止血。治口腔炎,小兒頭上熱氣瘡,咳血。"④《南寧市藥物志》:"去瘀生新,止痛收斂。治內(nèi)外出血,疳積,牙疳,牙痛,咳嗽。"⑤《廣西中藥志》:"治紅白痢疾,熱瀉。"⑥《四川中藥志》:"祛風(fēng)濕,止咳嗽。治風(fēng)濕骨痛,小兒百日咳,蜂窩瘡。"⑦《泉州本草》:"主跌打損傷,婦人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血作痛,亦治胸胃氣痛,白濁。"⑧《嶺南草藥志》:"化濕消滯,解熱鎮(zhèn)痛。"⑨《閩東本草》:"治脫肛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