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
pó luó mén
  • 拼 音:pó luó mén
  • 注 音:ㄆㄛˊ ㄌㄨㄛˊ ㄇㄣˊ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 婆羅門 póluómén
    [Brahman] 印度種姓制度中最高種姓或僧侶的一員,其主要職務(wù)是誦經(jīng)、傳經(jīng)(吠陀經(jīng))并主持宗教各種儀式。亦稱“婆羅門教徒”

  • 英文翻譯

    1.Brahman

  • 詳細(xì)解釋

    (1).古 印度 四種姓之一。居于種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誦經(jīng)、傳教為專業(yè),是社會精神生活的統(tǒng)治者,享有種種特權(quán)。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浄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br>(2).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傳約于公元前七世紀(jì)形成,以崇奉 婆羅賀摩 而得名。《隋書·南蠻傳·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羅門?!?清 趙翼 《春間晤西莊于吳門》詩:“婆羅門善呪,無此大神道?!?清 譚嗣同 《仁學(xué)》二七:“雖然其差如此,而其變不平等教為平等則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羅門乎?”
    (3).古 印度 別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名稱》:“ 印度 種姓族類羣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jīng)界之別,總謂 婆羅門國 焉?!?br>(4).曲調(diào)名。 唐 南卓 《羯鼓錄》載諸宮曲中有《婆羅門》?!抖鼗颓釉~》中也有調(diào)名《婆羅門》。按,《婆羅門》曲系 唐 開元 中 西涼 都督 楊敬述 進(jìn)獻(xiàn), 天寶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參閱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