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離婚群聚效應 - 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和布朗大學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學者,分析一批研究對象近32年的生活數(shù)據,研究朋輩離婚與個人離婚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當中存在一種社會傳染,假如一對夫婦離異,他們的朋友也有很大機會婚姻破裂,研究員稱之為“離婚群聚效應”(divorce clustering)。
分析發(fā)現(xiàn),除朋友外,兄弟姊妹和同事的婚姻關系,也會左右個人婚姻。如果認識失婚伴侶越多,本人離婚的機會便越高,育有子女的夫婦一般對離婚有較高免疫力。研究人員認為,夫妻若然知悉太多離婚個案,心理上會將離婚正常化,是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調查指,離婚者擁有更緊密的社交圈子,且更易與其他離婚者再婚。報告建議,人們應該正視朋輩離婚的影響,并視之為疾病,夫婦間應對這些事坦誠討論,才能防止疾病蔓延。
若好友遭遇婚變,本人婚姻觸礁的可能性增加75%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調查對象的一名好友遭遇婚變,那么這名調查對象婚姻觸礁的可能性增加75%。
麥克德莫特博士說,一個人的離婚幾率不僅受一級關系人群的離婚狀態(tài)影響,也受二級關系人群影響,“二級關系人群,譬如朋友的朋友離婚的影響程度是(增加離婚幾率)33%,三級關系則沒有影響”。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不僅朋友的離婚具有傳染性,家庭成員和同事的離婚事件也會增加人們結束婚姻關系的幾率。
研究人員說,認識眾多離婚人士可能不利你的婚姻關系,認識的離婚人士越多,你的婚姻越危險。許多夫婦認為,孩子有助降低離婚幾率。不過,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
產生原因
至于產生這種傳染效應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朋友群中離婚事件會促使一對夫婦重新審視雙方關系,可能滋生不滿情緒。此外,雖然離婚往往被貼上不光彩的社會標簽,但朋友的離婚能夠淡化這種不光彩,讓人產生離婚也無所謂的感覺。
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不少伴侶離異或分手后,在看待雙方之前的關系、孩子撫養(yǎng)費等問題上差異較大。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和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布魯斯·史密斯調查了5046人后發(fā)現(xiàn),有一半的分手伴侶對之前雙方關系和“沖突級別”描述基本一致;而五分之一的分手伴侶則意見相左,一方認為之前兩人關系相當友好合作,另一方則認為關系冷漠、多爭執(zhí)或可怕。昔日伴侶分歧最大的地方在于對孩子撫養(yǎng)費之外費用的認知,其中包括學費、校服費、書本費、醫(yī)療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