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蛛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跳蛛tiào zhū

    科目簡介

    jumping spider

    蜘蛛目的 1科,通稱跳蛛,因為喜歡捕食蒼蠅,又叫蠅虎,在浙江的衢州及奉化一帶叫做“蒼蠅老虎”。體長多數(shù)不超過15毫米。體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強(qiáng)壯,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約有3000種。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種類較多。中國南方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勝過北方。 跳蛛生活方式大致都是用跳躍方式捕捉昆蟲。它們其實也會吐絲,但從不結(jié)網(wǎng),它們吐的絲是起到“保險繩”的作用,特別是在垂直的地方爬行時,會用絲來固定身體,防止滑落。

    分布地區(qū)

    蜘蛛目(Araneida)跳蛛科(Salticidae或Attidae)動物,已知約有3,000種。多數(shù)小到中型。在熱帶最常見,但亦見于北方和北極。體多毛,色澤常鮮明或圖案醒目。其視覺在蜘蛛類中最為敏銳。白天活躍,常見于陽光下。夜間隱蔽在樹皮、石塊或葉下的致密窩內(nèi)。同種數(shù)個個體的窩常在一起。Oonopidae科的種稱為小跳蛛,分布于熱帶落葉層及建筑物內(nèi)。

    形態(tài)特征

    跳蛛的8個眼分3列。第1列4眼在頭胸部前端的垂直面上,中間兩眼(前中眼)特別大,兩旁的眼(前側(cè)眼)較小,均有磁質(zhì)光澤。第2列眼(后中眼)位于頭胸部前部背面,相當(dāng)小,往往被毛擋住一部分而不易看清。第3列眼(后側(cè)眼)常與前側(cè)眼大小相近。如用線把這8眼連起來,可以看到它們組成 1個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眼區(qū)。跳蛛的視力在無脊椎動物中最佳,許多種類能分辨10~20厘米遠(yuǎn)的獵物或其他蜘蛛。

    跳蛛的體色絢麗多彩,在陽光下常呈現(xiàn)金屬光澤。雌、雄蛛的體形和大小差別不大,但色彩和斑紋常有明顯的差異。雄蛛遇雌蛛時,揮舞其艷麗的第 1足,體左右搖晃,向雌蛛求偶。如雌蛛為同種,則用足作出回答的訊號(見圖)。跳蛛常在樹皮下、葉下、落葉叢或墻縫等處結(jié)兩端開口的薄囊狀巢,在其中產(chǎn)卵,守候卵的孵化,并在巢內(nèi)越冬或隱蔽。

    跳蛛科常見的種類有:蠅虎善捕食蠅類,在田間與室內(nèi)的墻和窗上徘徊;蟻蛛體細(xì)長,頭胸部的前部隆起,像蟻的頭部,第1對步足向前舉起,像蟻的觸角,腹柄延長而明顯,如螞蟻的腰,是蜘蛛目中擬態(tài)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