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湄公河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瀾滄江-湄公河是一條流經(jīng)亞洲的國際大河,也是世界第六大河、亞洲第三大河,東南亞第一大河。瀾滄江-湄公河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脈崗果日峰的扎曲,在越南南部胡志明市(西貢)南面入太平洋的南海。全長4909公里,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被稱為“東方的多瑙河”。

    瀾滄江-湄公河 - 概況

    瀾滄江-湄公河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唐古拉山脈崗果日峰的扎曲,流至昌都后始稱瀾滄江。流至云南省南臘河口出境,出境后改稱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經(jīng)中國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區(qū)和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湄公河三角洲注入南中國海,是亞洲一條重要的河流。

    瀾滄江-湄公河全長約4900公里,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以長度計為世界第六大河流。

    源頭精確位置:2002年,中國科學(xué)院遙感專家劉少創(chuàng)首次用遙感技術(shù)精確探測出瀾滄江-湄公河的源頭位置和河流長度,瀾滄江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是東經(jīng)94度40分52秒,北緯33度45分48秒。從這里算起,瀾滄江-湄公河)的長度是4909公里。

    長度:中國段2161.2公里,緬甸役265公里(中國南阿河口至老緬泰分界點)。老撾段1987.7公里,泰國段976.3公里,柬埔寨段50I.7公里,越南229.8公里。

    流域面積:中國16.7萬平方公里,緬甸 2.1萬平方公里,老撾21.5萬平方公里,泰國18.2萬平方公里,柬埔寨16.1萬平方公里,越南6.5萬平方公里。

    瀾滄江-湄公河 - 水文特征

    徑流量

    瀾滄江—湄公河從河源到河口,涵蓋了除沙漠以外的所有地表類型,包括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4個氣候帶,中國部分16.5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742億立方公尺。上游山區(qū)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積雪。中游穿行于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流域面積狹小。水量主要來自下游地區(qū),全年變化不大,夏季徑流量占全年的一半左右。

    上游以類烏齊河口為界,全長556公里,山勢一般較平緩,河谷平淺,年徑流深度為200毫米。以下為中游峽谷區(qū),全長821公里,河床坡降大,谷形緊窄,水面寬120米左右,年徑流深度為400~700毫米。功果橋以下為下游,兩岸山勢降低,窄谷與寬谷相間出現(xiàn),年徑流量為200~400毫米,是河川徑流量的主要來源。戛舊以下進入西雙版納,地勢更為低平,河道流經(jīng)峽谷和平壩,形成串珠狀河谷。

    氣候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位于亞洲熱帶季風(fēng)區(qū)的中心,5~9月底受來自海上的西南季風(fēng)影響,潮濕多雨,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3月中旬受來自大陸的東北季風(fēng)影響,干燥少雨,11月~次年4月為旱季。

    強度很大、歷時較短、影響范圍較小的雷雨在整個雨季都很頻繁;歷時較長,范圍很大的降雨在9月份最頻繁,能引起嚴重的洪水泛濫,但其影響大多只局限于三角洲地區(qū)和流域西部,偶而穿越大陸使更大范圍遭受長時間大雨襲擊。由于降雨的季節(jié)分布不均勻,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經(jīng)歷一次強度和歷時不同的干旱。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正常年降雨量從泰國東北部的1000mm以下遞增到老撾南部、柬埔寨和越南的山區(qū)邊緣的4000mm以上,在柬埔寨平均為2000mm,平均年降雨量的年內(nèi)分布很不均勻,年降雨量的88%左右集中于5~10月份。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氣溫變化較小,最高平均氣溫越南為30℃,泰國為33.5℃;最低平均氣溫老撾為15℃,柬埔寨為22.7 ℃;相對濕度為50%~98%。

    水量變化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徑流來自降雨,由于每年不變的季風(fēng)影響,上一水文年至下一水文年的主要水位過程線幾乎不變,豐水與枯水間的差距不大。假若規(guī)定豐水年流量為多年平均流量的110%以上,枯水年流量為多年平均流量的90%以下,那么豐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出現(xiàn)機率在萬象站約為25%、50%、25%,在桔井站約為20%、60%、20%。見湄公河水文特征值表。

    瀾滄江-湄公河水量主要來自其下游流域的降雨并隨季風(fēng)造成的季節(jié)降雨的差異而相應(yīng)變化。4月水量通常在最低點。在5月或6月——隨著帶雨季風(fēng)從南部移入——水量開始增加,東部和北部高地變化最快。在上游,可以早在8月或9月即可達到最高水位,在南部河段,遲至10月才達到最高水位。南部地區(qū)通常在11月開始的東北季風(fēng)帶來干燥的天氣,一直持續(xù)到翌年5月。

    瀾滄江-湄公河下游流域氣溫全年和暖。金邊日平均最高溫度為32℃(89 ℉),平均最低溫度為23℃(74 ℉)。上游流域氣溫多少受海拔調(diào)節(jié),一般比南部低些,且表現(xiàn)出較多的季節(jié)變化。

    瀾滄江-湄公河在柬埔寨桔井的年平均流量約為14,000立方公尺/秒(500,000立方呎/秒),約北美的哥倫比亞河流量的2倍。在桔井記錄到的最低流量約為平均流量的1/12,而年最大流量約為平均流量的4倍。

    據(jù)記載,年沉積物數(shù)量以巴塞為最大,約1.87億噸;緬甸邊界只有這一數(shù)量的一半左右,金邊約為這一數(shù)量的2/3。

    瀾滄江-湄公河多年平均人海水量為4750億m3。湄公河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為5800萬kW,可開發(fā)水能估計為3700萬kW,年發(fā)電量為1800億kW·h,其中的33%在柬埔寨、51%在老撾。目前,已開發(fā)的水能不到1%。[2]

    瀾滄江-湄公河 - 地理環(huán)境

    瀾滄江——湄公河在云南省境內(nèi)干流長1240公里,占全干流長的四分之一,涉及8個地州的32個市縣。區(qū)域內(nèi)江河縱橫,地形復(fù)雜,山川挺拔,氣候多樣,其北南走向與特殊的地理位置、復(fù)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豐富而獨特的多生物、多物種。涵蓋了寒帶、溫帶、熱帶三大氣候,具有雪山冰川、高原草甸、深山峽谷、淺山丘陵、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多種地理地貌。

    流域面積大于810,600平方公里,從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南海。在亞洲江河中,僅長江與恒河的最低流量大于湄公河。由于湄公河在其流程的頭1,955公里中河床狹窄,而在其流出云南高原那一河段的上下游占主導(dǎo)地位的自然狀況又形成對比,因而據(jù)以將其分為兩個主要部分。

    上游為一狹長谷地,約占流域總面積的1/4,切穿中國的山脈和高原。下游在其開始形成緬甸、老撾邊界的那一點以下,長2,390公里,有泰國的呵叻高原(Khorat Plateau)、在老撾和越南的安南山脈的西坡以及柬埔寨的多數(shù)地區(qū)為其流域,然後經(jīng)在越南的三角洲汊河到達海中。

    上游系薩爾溫江與長江之間的高原上發(fā)源的一叢大河之一;河床深切入其流經(jīng)的崎嶇地區(qū)。在緬甸與老撾之間,約20,720平方公里(8,000平方哩)緬甸領(lǐng)土為湄公河流域,全系坎坷不平的地區(qū)。湄公河較為平緩的下游河段,構(gòu)成老撾與泰國之間的一段相當(dāng)長的邊界,成為柬埔寨、老撾、泰國與越南四國之間摩擦與合作的一個主因。

    湄公河地形可分為5個區(qū):北部高原、安南山脈(長山山脈)、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和湄公河平原。北部高原包括老撾北部,泰國的黎府和清萊省山區(qū),到處是崇山峻嶺,高程達1500~2800m,只有少量的高地平原和河谷沖積臺地。安南山脈從西北向東南延伸800余km,北部和中部的山坡較陡,南部為丘陵地區(qū)。南坡和西坡受西南季風(fēng)的影響,雨量較大,而中部河谷較干旱。南部高地包括柬埔寨的豆寇山脈,東面為綿延山地,西南為丘陵地。呵叻高原包括泰國東北部和老撾的一部分,為長寬各約500km的蝶狀山間盆地,支流蒙河和錫河流經(jīng)這里。湄公河平原為大片低地,包括三角洲地區(qū)。

    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昂曲和札曲的上源,發(fā)源於青海省南界唐古拉山中海拔4,900公尺(16,000呎)馀的高地。它們向東南流經(jīng)西藏昌都地區(qū)。被稱為瀾滄江的主河朝南面下瀉,穿越被侵蝕切割成丘陵和谷地的云南高原,到達景洪南面一點,成為中緬界河。河水接著朝西南方向奔流;長201公里(125哩)馀的河段形成緬甸、老撾之間的邊界。

    緬甸以下流域可分為6個主要部分——北部高地、呵叻高原、東部高地、南部低地、南部高地與三角洲。下游流域植被的多數(shù)屬熱帶闊葉樹種,不過隨著緯度與地形的不同,也出現(xiàn)不同的個別樹種。

    北部高地有高褶皺山嶺,高約海拔2,743公尺(9,000呎),許多山嶺山坡陡峭。永珍下游東-西向河道的南面為呵叻高原,幾乎囊括了湄公河流域在泰國的所有部分,以及在老撾的湄公河支流的下游。這是一片起伏和緩的丘陵,與平坦的沖積平原縱橫交錯。東部高地是安南山脈的組成部分,山中河流從西面注入湄公河。在越南的奇山(Ky Son,孟仙〔Muong Sen〕)與柬埔寨的桔井(Kracheh)之間的大部地段,分水嶺構(gòu)成東面的越南與西面的老撾和柬埔寨之間的邊界。

    南部低地與老撾巴塞(Pakxe)下游湄公河兩邊均毗連。湄公河在孔南瀑布(Khone Falls)猝然一跌流入柬埔寨。在孔南瀑布與桔井之間,激流險灘與沖積平原交錯。在磅湛(Kampong Cham)以下,河床坡度變緩,河水流經(jīng)其氾濫平原上的廣闊沖積帶。在金邊附近,湄公河與洞里薩河(Tonle Sap)匯合,并通過後者與洞里薩湖連接起來。洞里薩河的流向因季節(jié)而異。在汛期高峰,當(dāng)湄公河水位高時,水經(jīng)洞里薩河流入湖中,湖面在此時從2,590平方公里(1,000平方哩)馀增加到約10,360平方公里(4,000平方哩)的最大面積。在旱季,當(dāng)洪水退去時,洞里薩河逆向朝東南瀉入湄公河中。洞里薩湖是一個高產(chǎn)漁場。

    柬埔寨西南部的象山山脈與豆蔻(Kravanh)山脈組成南部高地。洞里薩河的幾條支流發(fā)源於這些高地。湄公河在金邊以下分為兩條支流︰湄公河自身與巴塞河。三角洲自此一直伸展到海邊。三角洲總面積約為64,750平方公里(25,000平方哩),分為3大段。

    瀾滄江-湄公河 - 主要水系

    在中國境內(nèi)的瀾滄江長達2100多公里,在老撾境內(nèi)長777公里,有234公里是在老撾和緬甸之間穿過,有970多公里是老撾泰國之間界河。在柬埔寨境內(nèi)長500公里,在越南境內(nèi)長230公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面積81萬平方公里。徑流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740億立方米。

    瀾滄江

    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雜多縣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瑪?shù)奈鱾?cè),南流在西藏自治區(qū)昌都縣附近與昂曲匯合后稱瀾滄江,向東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國境稱湄公河,經(jīng)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河長2179千米,流域面積16.4萬平方千米,占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面積的22.5%。

    支流眾多,較大支流有沘江、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上中游河道從青藏高原穿行在橫斷山脈間,河流深切,形成兩岸高山對峙,坡陡險峻V形峽谷。下游沿河多河谷平壩,著名的景洪壩、橄欖壩各長8千米。河道中險灘急流較多。

    湄公河

    干流河谷較寬,多彎道,經(jīng)老撾境內(nèi)的孔(Khone)瀑布進入低地,到柬埔寨金邊與洞里薩(TonleSap)河交匯后,進入越南三角洲。河流過金邊后分成兩條漢河,一條叫湄公河,一條叫巴塞河。在河口附近,湄公河又分成3條汊河人海。湄公河最大支流是泰國境內(nèi)的蒙河,該河發(fā)源于呵叻府,河流先向東北流,然后轉(zhuǎn)向東流,最后在空堅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長550km,流域面積15.4萬km2,多年平均流量720m3/s,其最大支流是錫河。

    湄公河另一條較大支流是洞里薩河,該河發(fā)源于柬泰邊境,河流向東南流,最后在金邊注入湄公河。金邊附近分成前江與后江,三角洲上再分六支,經(jīng)九個河口入海,故入海河段又名“九龍江”。大部分河槽深切,多峽谷,適宜建壩。湄公河漲水時,水注入洞里薩湖,湖面積由2590km2增加到7700km2,而在冬季,湄公河水消退后,水從洞里薩河流人湄公河。洞里薩湖和洞里薩河可以通航。

    瀾滄江-湄公河 -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干流總落差5167米,是中國云南和東南亞的能源寶庫。流域內(nèi)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航運、灌溉、發(fā)電等資源。[5] 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656萬千瓦,可能開發(fā)量約2348萬千瓦,干流為2088萬千瓦,約占全流域89%。

    瀾滄江河段的河床落差達4600米,平均比降為2.2‰,其干流蘊蓄的水能資源約為2700萬千瓦,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550×104KW。干流可開發(fā)14個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2000多萬千瓦,年發(fā)電量1000多億千瓦時。中下游八座梯級水電站,總裝機1000多萬千瓦,年發(fā)電量560多億千瓦時。

    礦產(chǎn)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是重要地質(zhì)成礦帶,金、銀、銅、鐵、鉛、鑄、鏡、錫等礦產(chǎn)資源豐富,但勘探程度低。

    生物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集中了從熱帶到高寒雪山地帶的各類生物資源上萬種,是世界不可多得的生物寶庫。植物區(qū)系復(fù)雜,各區(qū)植物交錯集結(jié),互相滲透,是特有植物發(fā)生變異的中心,也是引進新品種的良好繁育基地。珍、稀、特有、孑遺生物種類繁多,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亞洲象、印支虎、牛羚、長臂猿、蜂猴、犀鳥等;二類保護動物穿山甲、灰葉猴、熊猴、綠孔雀等;植物有禿杉、蘇鐵杉、長苞冷杉、紅豆杉、洪桐、袖木、黑黃檀等。

    瀾滄江—湄公河水系孕育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淡水魚類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個流域已知魚類多達1700多種,魚類多樣性在世界大江大河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于亞瑪遜河流域。200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確定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魚類生態(tài)區(qū)域之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淡水魚類年捕獲量高達180萬噸,價值14億美元,為世界上最大的內(nèi)河淡水漁業(yè)。

    旅游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旅游資源豐富,在云南已初步形成麗江、大理、西雙版納三大旅游區(qū),享有較高知名度。麗江旅游區(qū)地處瀾滄江上游,麗江玉龍雪山,是北半球緯度最南的,終年積雪的雪山。附近有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觀,還有長苞冷杉、紅豆杉和滇金絲猴、云豹、雪豹;金雕等珍稀生物數(shù)十種,極具科學(xué)研究與觀賞價值。藏族、納西族等多種民族生活在這里,東巴文化與藏傳佛教,形成特色鮮明的雪域文化。大理旅游區(qū),集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于一身,融歷史文化、湖光山色、文物古跡、民風(fēng)民俗、宗教名山于一體,以其特有的魅力名揚天下。白族與白族民居,使山水生輝。下游西雙版納旅游區(qū),以迷人的熱帶風(fēng)光和傣族為代表的民族風(fēng)情及小乘佛教,使游人樂而忘返。

    曼谷泰國大王宮又稱故宮,是泰國曼谷王朝一世王至八世王的王宮。大王宮依偎在湄南河畔,是曼谷市內(nèi)最為壯觀的古建筑群。在老撾萬象,各種寺廟、古塔處處可見。萬象多寺廟、古塔,其中尤以市區(qū)東北的塔鑾名聞遐邇。是萬象市的標志和東南亞重要名勝古跡之一。塔鑾廣場是萬象最大的廣場,其規(guī)模僅次于北京天安門廣場。

    19世紀60年代在柬埔寨發(fā)現(xiàn)了吳哥遺跡,考古學(xué)家把它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跡。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越南由于法屬歷史,留有不少法式建筑,成為旅游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旅游資源豐富,沿岸國家旅游資源有很大的互補性,合作發(fā)展旅游業(yè)已取得了共識。

    瀾滄江-湄公河 - 歷史文化

    民族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山水相連,90多個民族依河而居,歷史、語言、風(fēng)俗和信仰各具特色,建筑、風(fēng)情、服飾與文化各不相同。下游流域居民約占河畔4國人口的1/3。幾乎所有的人都從事農(nóng)業(yè),水稻為主要作物。人口最密集之處在三角洲與呵叻高原。為數(shù)不多的城市人口一直在急遽增長,主要是通過移民遷往都市。流域人口沒有共同種族關(guān)系。上游地區(qū)包括克倫族、苗族、漢族、藏族為主的高山民族到湄公河下游流域的高棉人、占人、泰人、孟人和越南低地民族均有。越南人密集于三角洲,高棉人和泰人至為廣泛地分布于下游流域。

    象文化

    在這條長達4880公里的國際河流兩岸,廣泛分布著“熱帶叢林之王”——亞洲象。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獨特的象文化:有的認為大象表示“吉祥如意”、“萬象更新”和“國泰民安”,有的把大象當(dāng)作吉祥物、神靈收藏、祭祀和供奉,甚至有的將大象作為和平的信使、友好的象征等。

    瀾滄江,在西雙版納傣族人的心目中是“百萬大象之河”。傳說,傣族的先民遷徙到瀾滄江流域后,寨子中的人、畜常被老虎傷害。有一位聰明的老者出了一個主意,讓大家在村寨周圍種下很多竹子和芭蕉,吸引喜歡吃竹子和芭蕉的大象經(jīng)常到村寨附近覓食。大象來了,老虎斗不過大象,只好遠走“他鄉(xiāng)”,村寨從而得以安寧。自此以后,“傣依象,象靠傣”的諺語在西雙版納的民間流傳開來。傣家先民發(fā)現(xiàn)象一旦被馴化,對主人非常忠心,于是紛紛馴養(yǎng)之。先民首先馴化大象來耕田。在西雙版納,人們視象吉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以象為主題的藝術(shù)形式:如佛寺壁畫上講述了世尊佛祖的前生——維先達臘王子將寶象送給災(zāi)害嚴重的勐(傣語,村寨的意思)的故事;傣族的手工織錦編制了各種象圖案,其中尤為稱贊的是“百象朝佛圖”和“金象馱花圖”;每逢重大節(jié)慶日,傣家男子都會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象腳鼓,模擬大象的樣子紛紛跳起象腳鼓舞;此外,傣族民間流傳甚廣的武術(shù)——象拳,也是模仿大象各種動作編撰的,大象還是傣家人的守護神。

    老撾將首都取名為“萬象”,表示很多大象聚集的地方。大象在老撾的象征地位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起初,當(dāng)人類還居住在森林中的時候,大象被人們當(dāng)作是強大的原始神靈;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yǎng)大象;12世紀,由于高棉的擴張,把印度對大象的膜拜帶到了老撾,大象成了富饒、豐收和智慧的象征。 老撾的薩滿教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類和動物的靈魂寄居在身體的特殊部位,這樣人畜才有生命,而當(dāng)人畜激動,受到外物吸引或情緒不好時,靈魂會離開身體,靈魂的離開后會引起不安、疾病甚至死亡。每當(dāng)這時,人們會舉行呼喚靈魂的儀式。當(dāng)靈魂回到主人的身體中時,主持人便帶著助手,用白色的細棉線把人的手腕和大象的耳朵絆起來,靈魂就不再離開了。通常,只有大象和水牛能參加這一神圣的儀式。

    泰國是世界上的產(chǎn)象大國,素有“大象之邦”之稱。亞洲象在泰國人的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泰國的象征,更是泰國人民的驕傲。大象的形象在泰國隨處可見,特別是以柚木雕刻而成的形態(tài)各具、栩栩如生的大象是泰國最富有特色的工藝品。泰國以佛教為國教,大象被認為是佛教的圣物。在曼谷臥佛寺中的佛案上,象雕是和佛祖擺放在一起供人們祭拜的。泰國大象以白象最為珍貴,所謂白象并非全白色,凡是金黃、銀白、嫩綠、淡紅等膚色的大象都被稱為瑞象。事實上,是外國人誤把“瑞象”譯為“白象”,久而久之就這樣沿襲下來,泰國也被稱為“白象王國”。

    佛教文化

    傣族傳統(tǒng)社會百科全書貝葉文化與其載體《貝葉經(jīng)》,廣泛流布于包括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中國云南在內(nèi)的瀾滄江——湄公河地區(qū),基于同處世界著名小乘佛教文化圈的原因,云南思普地區(qū)的西雙版納、普洱的景谷、孟連和德宏傣族德昂族地區(qū)是承傳這一文化的中心區(qū)域,德宏傣族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歷史上這里無一例外的將制作與使用貝葉經(jīng)和傳播貝葉文化作為對佛法與梵音的弘播,許多奘寺藏經(jīng)和傣學(xué)研究者與信眾的寫經(jīng)是貝葉文化得以流傳的重要方式。[7]

    緬甸的佛塔、寺院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代緬甸文化,展示著緬甸民族的歷史和精神。蒲甘的塔群與柬埔寨的吳哥、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并稱為東南亞三大文化遺跡。而仰光的大金塔則最能體現(xiàn)緬甸佛塔建筑藝術(shù)及其文化含義。金塔四周有四座中型佛塔和64座小型佛塔,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大金塔,成為這一地區(qū)最為壯觀的塔群。

    湄公河北段是老撾和緬甸間的界河,隨后在老撾境內(nèi)穿行,在老撾西部邊境的中段和南段,又成為老撾與泰國間的界河?,槻钍卿毓釉跂|南亞流經(jīng)的第一個大城。它是老撾的古都和佛教中心,歷史悠久。市容古雅幽靜、風(fēng)景秀麗,寺廟、佛塔、王宮掩映在花木之中。湄公河再向下游是首都萬象。在萬象,除了雄偉的宮殿、樓臺,還有很多著名的佛教寺廟、古塔,如始建于1563年的玉佛寺、1566年重修的塔鑾寺等。塔鑾寺吸收了古代緬甸佛塔和泰國佛教建筑的風(fēng)格,展現(xiàn)了古代老撾建筑所特有的風(fēng)采。但限于國力,老撾宗教建筑的規(guī)模比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的要小得多。

    泰國原名暹羅。這里處處體現(xiàn)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佛廟眾多,寺塔林立。在首都曼谷就有400多座佛寺,僧侶眾多。曼谷的玉佛寺、臥佛寺、亞倫寺、云石寺是佛教寺廟的瑰寶。此外,曼谷的大王宮也是泰國著名的建筑物,既有泰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特點,又融入了西洋文化的特色。

    泰國北部的清邁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泰國北部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至今在清邁還可見到15世紀時的蘭那泰王國的城墻舊址。清邁也是一座寺廟佛塔之城,有各種佛塔和寺院約百座,風(fēng)光秀麗。

    越南很多居民也信奉佛教,但與其他東南亞國家流行小乘佛教不同的是,在越南盛行的是大乘佛教。雖然在越南封建王朝建立之初,也曾經(jīng)把佛教作為國教,但隨著越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儒學(xué)逐漸占了統(tǒng)治地位。而這又是與漢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的。越南與中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在歷史上,越南在語言文字、文學(xué)、政治、教育、建筑乃至生活習(xí)俗等各方面都全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處處有跡可尋。 [8]

    瀾滄江-湄公河 - 流域開發(fā)

    水道通航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下游與老撾、緬甸接壤,鄰近泰國。多民族跨境而居,自古通婚互市,友好往來。中、老、緬、泰毗鄰地區(qū),是聯(lián)接中國西南和東盟國家兩大市場的陸上重要通道。

    1990年5月,云南省政府和老撾交通部聯(lián)合組成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考察團,得出了開發(fā)這條航運“技術(shù)可行、經(jīng)濟合理”的結(jié)論。同年9月,中老雙方成功實現(xiàn)了云南景洪-老撾萬象1100公里航程的載貨試航,結(jié)束了這條國際河流不能通航的歷史。

    2000年4月,中國、老撾、緬甸、泰國簽訂了從中國思茅港到老撾瑯勃拉邦商船自由通航的協(xié)定,四國聯(lián)合組織實施了航道改善工程,最終實現(xiàn)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的通航。2001年6月26日,中老緬泰四國在瀾滄江-湄公河800多公里的航道上實現(xiàn)自由通航。

    通航后,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不斷發(fā)展,運輸品種從單一的雜貨發(fā)展到集裝箱、重大件、冷藏鮮貨、國際旅游等多品種兼有的綜合運輸服務(wù),國際運輸船舶數(shù)量也從最初的8艘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15艘,運輸船舶最大載重噸位從80噸發(fā)展到的380噸。

    截至2009年,中國通過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完成累計運輸量達300萬噸以上,出口貨物來自中國的山東、陜西等14個省市區(qū),進口貨物遠銷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累計進出口額和邊民互市貿(mào)易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經(jīng)濟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總面積233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2.46億。該區(qū)域資源豐富,市場廣闊,歷史悠久,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一區(qū)域是連接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地區(qū)的陸路橋梁,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對于中國的安全和經(jīng)濟戰(zhàn)略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與次區(qū)域其他五國關(guān)系友好。目前中國與五國在交通、貿(mào)易、旅游、禁毒、農(nóng)業(yè)、災(zāi)害監(jiān)測、水情信息、人力資源等多方面有合作。但在開發(fā)項目、規(guī)模和方式上有分歧,重點在水資源的利用和環(huán)保方面。

    1992年,中國政府開始參與由亞洲開發(fā)銀行倡導(dǎo)的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fā)合作等機制,還與湄公河委員會建立了正式對話關(guān)系。

    1997年,江澤民主席與東盟領(lǐng)導(dǎo)人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確認在開發(fā)湄公河盆地方面雙方有共同的利益,承諾通過促講貿(mào)易、旅游和運輸領(lǐng)域的活動,加強對沿岸國家的支持。中國政府支持召開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首腦會議。

    2002年11月,“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第一次領(lǐng)導(dǎo)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朱镕基總理與其他五國總理出席了會議。會議簽署了《聯(lián)合聲明》。中國政府已將湄公河區(qū)域合作作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5個重點領(lǐng)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