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定窯系dìng yáo xì
定窯與定窯系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穴人筆記屢有稱述。定窯始燒于唐,它燒白瓷是受臨近的刑窯影響,當時刑窯盛名滿天下,定窯及其他瓷窯相繼仿燒是很自然的事,但后來定盛而刑衰,至宋時人們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而定窯系諸窯也確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呂器確是陶瓷藝術(shù)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窯系的諸窯除曲陽澗磁村的窯外,多在今山西境內(nèi),如平定窯、陽城定窯、介休窯。此外還有四川的彭縣窯也燒定窯風格的白瓷器。
一 定窯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燒瓷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漳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聯(lián)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來是義武節(jié)度使的駐地,是這一地區(qū)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定窯白瓷對后代瓷器有很大影響。宋以來留下了不少有關它的記載。本世紀20年代未葉麟趾先生第一次對其進行調(diào)查,指出定窯在曲陽漳磁村。50年代以來,故宮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它進行了多次地面調(diào)查與小規(guī)模發(fā)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窯的燒瓷歷史以及與鄰近地區(qū)瓷窯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各地宋墓也出土了不少定窯器,定縣兩座宋塔塔基出土了一百多件既完整又精美的定窯白瓷,尋于進一步研究定窯的分期斷代有極大幫助,江南地區(qū)南宋墓與北方地區(qū)金墓都出土有定窯白瓷,從而也使定窯廢于北宋未年金人南侵之說,得以修正。
二 山西平定窯
平定窯最早見于明人李賢《大明一統(tǒng)治》⑥,陸應旸《廣輿記》及清代文獻多因之,舊有西窯之稱。但據(jù)明清兩代文獻所記,僅知產(chǎn)瓷,具體燒窯情況都語焉不詳。1977年發(fā)現(xiàn)了平定窯的窯址。
窯址共發(fā)現(xiàn)兩處,初步判明始燒于唐,經(jīng)五代、宋而終于金,有五百多年歷史。平定窯地距河北邢窯、定窯較近,造型、胎釉有很多共同之點,燒瓷也以白釉為主,兼燒黑釉瓷器;碗足具有晚唐玉壁底的特征。晚唐五代的唇口碗與花口缸等器物也常見。宋代白瓷的風格。定窯產(chǎn)量最大的折腰盤,這里也有發(fā)現(xiàn),甚至定窯產(chǎn)量不多的黑印花器,平定窯也燒制,可知兩窯屬于同一窯系。
三 山西盂縣窯
盂縣窯最早見于《元一統(tǒng)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記錄比較具體,也只說:“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磁窯坡發(fā)現(xiàn)了窯址。盂縣窯燒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裝飾。印花有蓮花、牡丹紋等,蓮花紋有不同布局??袒ㄑb飾有兩種,一種為粗線條,一種為刻花結(jié)合篦劃紋,有蓮花、鳥紋等;也有鏤空裝飾器足。裝燒瓷器窯具采用定窯覆燒的組合墊圈。盂縣窯燒瓷始于宋代。山西地區(qū)金代瓷窯普遍采用碗心一圈喬釉疊燒法,盂縣窯也大量燒制這種碗,盂縣窯下限止于金,應有近300年歷史。盂縣窯亦因地距定窯較近,造型、紋飾、燒成工藝受定窯影響,屬定窯系瓷窯。盂縣與平定同屬太原路,而且距離甚近,但兩窯燒瓷品種相同的卻很少,還看不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 山西陽城窯
陽城窯過去以燒陽城罐知名。關于它的歷史,文獻很少提到。近兩年來,山西省陶瓷史編寫組進行普查,在陽城縣東關外的窯畔間發(fā)同了一處窯址。陽城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標本中也有白釉黑彩小俑。白瓷主要是盤碗等器,有折腰盤,顯系仿定產(chǎn)品。定窯大量生產(chǎn)的蓋缸一類器皿,這里也有發(fā)現(xiàn)。標本中有兩種蓋,一種為刻花菊瓣紋,一種光素無紋飾,蓋平沿,蓋頂有瓜蒂小紐,與定窯特征相同。陽城窯瓷器胎較灰,為了增加白度,都敷一層白化妝土,做法與河南及河北磁州窯同類器皿大體相同。定窯器胎土較白,不需要敷白化妝土,這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燒法上陽城窯白瓷有的用單件裝匣缽,有的用五支釘疊燒,碗里碗足大都留有支釘痕。支釘較山西地區(qū)其他瓷窯大,是陽城窯的一個特征。
五 介休窯
介休窯歷來不見記載,1957年發(fā)現(xiàn)。介休窯創(chuàng)燒于宋初,歷金、元、明、清數(shù)代,燒瓷達千年之久,在北方瓷窯中是比較少見的。介休窯宋代燒瓷品種比較豐富,除以白釉為主外,還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裝飾有印花、釉下彩繪、釉下彩繪劃花和鏤雕等我種技法。白釉以盤碗數(shù)量最多,早期器物有多種造型,胎較厚,器足部處理具有濃厚的地區(qū)特色,晚期印花白瓷受定窯影響,紋飾布局完美,線條清晰。窯址采集品中有殘印模一件,為嬰戲牡丹紋,構(gòu)圖布局與定窯講求均衡對稱不同。印花白瓷較多的小件盞洗,盞里多印纏枝花卉,盞心及圈足各有三個支痕,這是介休窯的獨特支燒方法。介休窯印花時飾還大量運用于褐釉盤、碗、洗等器物。碗里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嬰戲蕩船紋。這種紋飾布局僅見之于介休窯,題材新穎,極富生活氣息。這類黑褐釉印花器的器里都有一圈無血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
六 四川彭縣窯
彭縣窯不見記載,窯址是1976年發(fā)現(xiàn)的。窯址在縣西北三十八公里的磁峰公社,1977年進行了試掘,對彭縣窯的燒瓷年代,制瓷工藝特點有了初步認識。四川地區(qū)唐代有大邑窯,以白瓷精美而博得杜甫的先贊賞。但大邑窯迄今未發(fā)現(xiàn)。彭縣窯專燒白瓷,是四川省發(fā)現(xiàn)的唯一燒白瓷的窯址,對了解古代四川地區(qū)的前期白瓷可作參考。
窯址出土的標本有精粗之分,精者有的釉潔白,粗者呈灰白色;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袒ㄒ噪p魚紋最多,還有折枝蓮、花時、纏枝牡丹、蓮瓣、萱草紋等???、劃并用,與定窯具有共同風格。印花紋飾以花鳥為主,如飛鳥銜草、鳳穿牡丹、蓮池魚鵝、鵝戲蓮、孔雀、鷹及各種折枝花卉,紋飾都在器物的里部,布局取材都與定窯風格相近。
彭縣所見標本完整器物較烽,1953年彭縣金口鄉(xiāng)出土一件白碗,碗口外部劃刻有“彭州金城鄉(xiāng)窯戶牟士良施碗碟壹料永充進盞供獻售用祈愿神明衛(wèi)護合家安泰”三十三字,明記此碗的燒造地點及窯業(yè)主姓名。彭縣唐到元稱彭州,金城鄉(xiāng)即今磁峰舊名。這是一件唯一有確鑿銘文可考的彭縣窯白瓷。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彭縣窯印花碗數(shù)件,碗里印花卉紋飾。彭縣印花白瓷都用砂柱支燒,碗里中心留有一圈砂粒,這是它的美中不足之處。